生态人
生态人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2年内共计204篇,主要集中在法律、伦理学(道德哲学)、经济计划与管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96篇、会议论文8篇、专利文献320047篇;相关期刊171种,包括法制与社会、现代法学、学理论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暨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2012年年会、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等;生态人的相关文献由227位作者贡献,包括何晓榕、陈泉生、吴贤静等。
生态人—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320047篇
占比:99.94%
总计:320251篇
生态人
-研究学者
- 何晓榕
- 陈泉生
- 吴贤静
- 李承宗
- 欧阳林洁
- 蔡守秋
- 丁永祥
- 侯亚楠
- 刘丰源
- 姜艳生
- 崔树民
- 张丽红
- 张继钢
- 徐克飞
- 曹娜
- 朱怡
- 杜二敏
- 申锋
- 罗丽艳
- 苏小芸
- 许丹丹
- 赵岚
- 车凤成
- 陈洁娜
- 陈湘舸
- 顾智明
- Emma
- QIN Peng
- 万小燕
- 三生谷(图)
- 乌热尔图
- 乔沙
- 于水
- 仲晓婷
- 任林
- 任铃
- 何军民
- 何煦
- 余晓新
- 侯军英
- 侯巍巍
- 冉景国
- 冯思淇
- 冯文龙
- 冯颖
- 凡小野(摄影)
- 凡欣
- 刘丰源1
- 刘兰兰
- 刘国清
-
-
侯巍巍;
马波
-
-
摘要:
新文明观视域中的“生态人”可以从场域新形态、人格新样态与法治新价值三个维度予以界定,“生态人”是存在于环境法场域之中的一种重要“人之形象”。“生态人”具有法律人格,可以成为法律上的主体,有资格成为法律世界游走的人。“生态人”具备主客观认知能力,对法治有其自身独立的理性价值判断,并内化为自我的信仰。
-
-
谢敏
-
-
摘要:
在追求现代化、城市化的过程中,社会发展遵循着资本无限增值的逻辑,导致了自然资源被过度地开发,生态环境遭受到大规模的毁灭,尤其是缺乏资本扶助的农村地区,不仅面临生态破坏,也面临人才流失、教育倒退、经济衰败的境况。在“生态正义”的呼唤下,农村学校必须正视生态教育,承担帮助学生重塑“人—自然—社区”之间关系的重责。本文倡导采用“农场”+“庭院”的教学模式,利用场地内的生态空间,通过布置研究课题,开展生态知识教育、生态劳动教育、生态文化教育的项目式学习,培养具有生态发展理念、热爱家乡、乐于奉献家乡的生态人,促进人—自然—社区之间的协调发展。
-
-
杨美连
-
-
摘要:
"生态人"是新型文明形态的主体承担者,具有高度的生态责任感,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生态人"的培育不仅有利于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同时也有助于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面对当前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必须积极探寻"生态人"培育的有效路径,由此推动人与自然、社会及自身的和谐发展.
-
-
王艳芝;
王广新
-
-
摘要:
生态教育要培养具有生态理性的生态人.中小学生态教育已取得一定进展,但需要从培养目标、教育内容、教学方式、资源整合等多角度进行提升改进.要明确生态教育课程的培养目标,解决要培养什么样人的问题;要进一步加强课程建设,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要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尝试丰富有趣的教学方法;要对各种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吸引社会各个阶层的力量全员参与.
-
-
申晗
-
-
摘要:
本文所揭露的校园暴力,心理障碍,伤害动物等校园问题,意在指出其背后更深层的原因乃是科技文明发展对教育,社会,自然以及人自身所带来得侵害,并非只是单纯的教育本身的问题。笔者认为教育应以自救而救人,倡导应培养新型的“生态人”,以期从理念入手来警醒人们。
-
-
王开宇
-
-
摘要:
噪声污染已成为新世纪的重大环境公害.在综合分析2012年至2019年《长春市声环境质量报告》的前提下,对长春市噪声污染的声源构成及影响城市声环境质量的根源进行深度剖析,并在此基础上,以"绿色""协调""创新"新发展理念为指引,从行为人行为模式养成的角度及政府、社区、行为人共同参与的角度寻求探索防治城市噪声污染的对策,力图为城市声环境质量的改善建言献策.
-
-
雷鸣
-
-
摘要:
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文学产生于新时期以后.把生态文学作为一种文学样态置于当代文学谱系中观察,其为中国当代文学带来了诸多变革维度及新的意义.对工业文明的检视与批判,对人之主体性与科技的反思,为当代文学建构了以往不同的价值向度;塑造尊崇自然、淡漠物质生活、主张人与万物共同在家的统一性的后现代特征的"生态人",为当代文学建构了一种不同以往的人物类型;以现代生态立场,激活远古神话及民间宗教,为当代文学开掘传统叙事资源提供了一种新的范式.生态文学作家以行走、在现场的写作方式,也给当下"媒介化"与"悬空化"的文学写作方式带来颠覆性的反拨.生态文学尽管有诸多局限,但展现出来的新向度,为中国当代文学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
-
徐国花;
程从柱
-
-
摘要:
克服工业文明时代因资本逻辑及其异化劳动所带来的生态危机,确立人类生态文明建设中劳动教育的生态价值取向,具有极其重要的时代意义。劳动教育的生态价值取向应当顺应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要求,秉持生态可持续性发展的基本原则,凸显人-自然-社会共生共享的生态共同体的价值理念,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理想。劳动教育生态价值取向将"生态人"培养作为其教育目的,为通向人的真正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了现实性的目标图景。
-
-
张乾元;
杨赵赫
-
-
摘要:
资产阶级在“按照自己的面貌创造出一个世界”的同时,使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环境承载着越来越不堪重负的载荷.超越资本逻辑支配的“经济人”维度,寻求一种既满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物质需求,又满足于社会发展的生态需求的发展新维度,是当代“人”发展的根本出路.“经济人,”是资本逻辑的产物,其发展以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人化自然”和毫无节制地索取“自在自然”资源为代价;“生态人”是对“经济人,”的跃迁,它是以保护自然界为前提,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己任.“生态人”的培育要在革除旧世界的劣根性中进行,致力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同时,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多维和解.
-
-
-
-
-
-
-
-
- 《2008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
| 2008年
-
摘要: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把“生态文明”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之一.该文为研究生态文明语境下“生态人”的存在方式,运用了生态哲学的方法,通过与工业文明语境下的“经济人”的比较,分别从行事原则、核心意识、价值观念和必备知识四个视角论证了从“经济人”走向“生态人”的理论上的必然性。并且得出生态文明要求人们成为不折不扣的“生态人“的结论.
-
-
-
QIN Peng;
秦鹏
-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法学分会首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
| 2008年
-
摘要:
无论是近代法治中的经济人还是现代法治中的社会人,囿于其自身的时代实践,对于遏制生态危机,保障人类社会的永续生存和发展都显得力不从心.生态人假设旨在克服经济人与社会人假设本身无法弥补的缺陷,建立一种既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又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全新的价值判断标准,并以此作为环境资源法人性观的逻辑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