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环境信息公开

环境信息公开

环境信息公开的相关文献在1999年到2022年内共计511篇,主要集中在环境保护管理、法律、中国政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86篇、会议论文25篇、专利文献435759篇;相关期刊250种,包括法制与社会、环境经济、中国环境管理等; 相关会议18种,包括2016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2015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2014年中国生态文明论坛成都年会等;环境信息公开的相关文献由482位作者贡献,包括马军、王华、王灿发等。

环境信息公开—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86 占比:0.11%

会议论文>

论文:25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435759 占比:99.88%

总计:436270篇

环境信息公开—发文趋势图

环境信息公开

-研究学者

  • 马军
  • 王华
  • 王灿发
  • 郭红燕
  • 钱水苗
  • 孙钰
  • 严厚福
  • 向欢
  • 孙笑征
  • 张紫宜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谢云飞; 黄和平
    • 摘要: 厘清环境信息公开与城市生态效率之间的关系,对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有重要理论价值及现实意义。鉴于此,文章利用第三方机构公布的城市污染源信息公开指数(PITI),以中国120个重点城市为样本,实证考察环境信息公开对城市生态效率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环境信息公开能显著提高城市生态效率,并且在通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该结果依然成立;异质性研究发现,环境信息公开对沿海城市和非资源型城市的生态效率提升作用更明显;进一步分析发现,环境信息公开主要通过产业结构效应、能源结构效应和技术创新效应影响城市生态效率;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证实,环境信息公开是通过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转变能源消费结构和提高技术创新水平三条途径影响城市生态效率。基于此,应进一步推动环境信息公开,积极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现代化生态环境治理体系。
    • 杜亚飞
    • 摘要: 可持续地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是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重大课题。文章在特定的环境信息公开水平下,把企业面临的环境成本引入利润函数,构建理论模型分析环境信息公开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并利用我国78个城市2008—2013年的市级面板数据,运用中介效应模型验证污染物排放在其中所起的中介作用。理论推衍表明,在环境信息公开水平较高的地区,企业将面临更大的污染物排放成本,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本质属性会促使其减少污染物排放量,助推当地生态文明建设;实证结果证实,提高环境信息公开水平对地方生态文明建设有积极影响,其中减少污染物排放发挥了部分中介效应。
    • 马军
    • 摘要: 2020年,蓝天、碧水和净土保卫战,以及污染攻坚战,均已顺利收官。在过去两年中,作为一名生态环境部“特邀观察员”,我与环保社会组织的同仁们共同见证了中国生态环境事业承前启后的一段关键时期,也见证了环境数据与公众参与在助力中国实现环境可持续发展中呈现的力量。环境保护需要多元参与,而参与的前提是环境信息公开,由此才能更有效地促进政府加强环境执法,提高环境管理效率,同时也提高公众对环境问题的认识,为公众提供识别环境风险、参与环境监督的工具。
    • 谢孟希; 陈玲
    • 摘要: 环境信息公开是政府与社会对企业环境行为进行监管的重要信息型政策工具,中央环保督察亦被视为环境监管的运动式治理手段,而目前关注中央环保督察作用于企业环境信息公开表现的实证研究尚不充分。本文运用双重差分方法,评估了自2016年至2017年中央环保督察对国家重点排污企业环境信息公开质量的影响,发现被督察地区的企业环境信息公开质量显著下降。本文结果说明了运动式治理与自愿性、模糊性和长期性信息型政策工具错配,不利于建立环境监管的长效治理机制。研究结论对运动式治理和政策执行理论做出了补充。
    • 韩啸; 魏程瑞
    • 摘要: 当前有关政策扩散的研究多从府际关系与激励机制展开讨论,但是,为什么面对同样关系函数、激励函数的地方政府在对待同一政策时仍然表现出较大的行为差异?本文从现行体制的目标冲突与对维持稳定的刚性需求出发,将地方政府采纳政策时所面临的潜在风险作为核心解释变量,建立“风险约束政策扩散”的逻辑框架。以环境信息公开制度为例,将地方政府采纳政策的风险划分为经济风险与政治风险。收集294个地级市在2008—2018年间的面板数据,使用事件史模型检验了经济风险、政治风险、强制压力和信息化水平对环境信息公开制度扩散的作用机制,所提假设全部通过。研究证实了风险变量对弱激励型政策扩散的约束作用,对进一步认识和理解政策扩散过程的复杂性具有理论与实践意义。
    • 郭亚静; 方刚; 林雨琛; 韩桂梅; 李子秀; 党春阁; 周长波
    • 摘要: 污染物释放和转移登记(Pollutant Release and Transfer Register,PRTR)制度是国际上重要的化学品环境管理制度,对推动化学品环境安全管理、企业环境信息公开和污染减排具有重要作用.我国虽开展过相关试点工作,但尚未真正建立起PRTR制度.借鉴国际经验,建立我国PRTR制度,对补齐有毒有害化学品环境管理短板以及构建多方共治的现代化环境管理体系十分必要.该研究选取国际上7个规模较大且相对完善的PRTR制度作为研究对象,并选择两种特定的化学物质——汞和含汞化合物以及苯,对研究对象的核心技术要素进行横向对比,结果表明:研究对象的共同点为按照一套工业分类系统界定出需要管理的行业范围,设置分类管控的化学品清单,以及对不同化学品设定具体的报告阈值;不同点为覆盖化学品种类和分类方式不同以及报告阈值表征方式不同,且同一特定化学品的阈值设定不同,甚至差别较大.基于对比研究结果,总结国际经验,提出了建立实施我国PRTR制度的相关建议:①制定完善的PRTR核心技术体系,包括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界定覆盖行业范围,参考加拿大和墨西哥PRTR制度设置分类管控的化学品清单,结合使用释放量阈值、生产加工和以其他方式使用量(MPO)阈值、企业规模阈值等表征方式分类设置化学品报告阈值;②从法律政策、社会认知和试点实践等方面逐步推动建立PRTR制度;③加强与美国、加拿大、欧盟和经合组织(OECD)等国家和组织的沟通合作,强化我国PRTR制度设计的国际规范性.
    • 谢孟希; 陈玲
    • 摘要: 环境信息公开是政府与社会对企业环境行为进行监管的重要信息型政策工具,中央环保督察亦被视为环境监管的运动式治理手段,而目前关注中央环保督察作用于企业环境信息公开表现的实证研究尚不充分.本文运用双重差分方法,评估了自2016年至2017年中央环保督察对国家重点排污企业环境信息公开质量的影响,发现被督察地区的企业环境信息公开质量显著下降.本文结果说明了运动式治理与自愿性、模糊性和长期性信息型政策工具错配,不利于建立环境监管的长效治理机制.研究结论对运动式治理和政策执行理论做出了补充.
    • 刘传明
    • 摘要: 基于2005—2017年中国278个城市数据构建准自然实验,采用DID和PSM-DID方法,研究了环境信息公开对绿色发展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环境信息公开制度能够显著提高城市的绿色发展效率;环境信息公开是通过提高城市创新水平、降低环境污染水平等途径来提高绿色发展效率;在区域异质性层面,东部地区环境信息公开对绿色发展效率的影响显著为正,而中部欠发达城市的环境信息公开对绿色发展效率的影响并不显著;在环境规制强度和创新水平异质性层面,低环境规制强度和低创新能力的城市,环境信息公开提高绿色发展效率的系数较高;在经济发展水平异质性层面,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城市,环境信息公开提高绿色发展效率的系数要高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城市。据此,建议统筹“提高环境治理能力”与“提升绿色发展效率”,坚持“市场决定”和“政府引导”相结合,在传统环境规制水平较低的地区打好环境规制组合拳,以便充分发挥环境信息公开对绿色发展效率的促进作用。
    • 刘传明
    • 摘要: 基于2005—2017年中国278个城市数据构建准自然实验,采用DID和PSM-DID方法,研究了环境信息公开对绿色发展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环境信息公开制度能够显著提高城市的绿色发展效率;环境信息公开是通过提高城市创新水平、降低环境污染水平等途径来提高绿色发展效率;在区域异质性层面,东部地区环境信息公开对绿色发展效率的影响显著为正,而中部欠发达城市的环境信息公开对绿色发展效率的影响并不显著;在环境规制强度和创新水平异质性层面,低环境规制强度和低创新能力的城市,环境信息公开提高绿色发展效率的系数较高;在经济发展水平异质性层面,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城市,环境信息公开提高绿色发展效率的系数要高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城市。据此,建议统筹“提高环境治理能力”与“提升绿色发展效率”,坚持“市场决定”和“政府引导”相结合,在传统环境规制水平较低的地区打好环境规制组合拳,以便充分发挥环境信息公开对绿色发展效率的促进作用。
    • 王馨; 王营
    • 摘要: 环境信息公开对推动绿色创新、促进减污降碳,最终实现"双碳"战略目标至关重要.本文以提升环境信息透明度为目标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实施为准自然实验,采用多期DID方法分析了高环境风险行业和低环境风险行业在该标准实施前后的绿色创新表现.研究发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实施后,高环境风险行业的绿色创新积极性显著提高,尤其是国有企业和非专利密集型企业.进一步分析发现,更严格的环保执法、更有效的公众监督以及更及时的媒体监督能够进一步强化环境信息公开的绿色创新效应,并且显著改善了当地空气质量.本文研究结论表明,应进一步完善环境质量标准体系,将更多的环境信息纳入国家监测体系,从而加快推进生产方式的绿色低碳转型发展.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