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2014两岸环保高层专家论坛
2014两岸环保高层专家论坛

2014两岸环保高层专家论坛

  • 召开年:2014
  • 召开地:台北
  • 出版时间: 2014-09-10

主办单位: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永续发展基金会

会议文集:2014两岸环保高层专家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流域水资源优化配置与生态补偿是调整流域用水关系、平衡流域用水矛盾的重要手段.本文从流域经济利益、社会利益以及生态利益等角度出发,建立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并从机会成本视角建立生态补偿标准模型,以洮儿河察尔森水库下游地区为例进行流域水资源优化配置与生态补偿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将经济、社会、生态同等重要考虑的方案更优;为平衡用水利益,国家和政府需要支付洮儿河灌区及农民4567万元的生态补偿.研究结果可为其他地区水资源优化配置及生态补偿机制建立提供借鉴.
  • 摘要:本文尝试就国光石化计划之环评审查过程,鉴别利害相关者,以汇整分析环评审查过程各方关注之「社会议题」.本文先行界定:(1)开发单位、(2)目的事业主管机关、(3)环境保护主管机关、(4)具「公民诉讼」资格之「人民或公益团体」、(5)「当地居民、居民代表、相关团体」等「旁听人员」、(6)民意代表、以及(7)媒体记者等为环评审查过程之利害相关者.而各利害相关者所关心之社会议题则可分列如下:(1)开发行为对环境可能影响之程度及范围、(2)开发行为之「公益性与必要性」、(3)公共工程类开发行为之可行性评估、(4)国民福祉与健康风险评估、以及(5)程序议题.案例分析方面,「国光石化」计划之二阶环评审查过程,初审决议建议「认定不应开发」与「有条件通过环评审查」两案并陈送大会讨论,综观初审建议之10点「认定不应开发之理由」及24项「有条件通过审查之『条件』」,再加上检视6项重大议题「专家会议」之「共识」或「无共识意见」,本案之「社会议题」似乎就随着「国光石化」计划的各项「转折」而不断发酵.其间,开发单位的「转折」、政治氛围的「转折」、环评审查的「转折」、相关计划的「转折」、以及民间力量的发挥,逼迫开发单位多次调整开发区位与开发规模;并且在冗长的环评审查过程中,「酝酿」出无法预期与掌控之争论议题;而民间力量适时发挥,使得青少年学子、艺文界、宗教团体的关注,转化成影响社会之显著力量,最终让一项重大石化开发案落入「胎死腹中」的窘境.
  • 摘要:近年来永续发展与生态保育意识高涨,环境影响评估已由专业评估逐渐扩张为全方位评估,民意与保育团体介入已成为不可避免之一环,如何将民众参与提早纳到环评内,并提早建立沟通管道与互信机制,则为开发计划之重要步骤之一.环保署近年审查之案件皆已开放民众或环保团体列席发表意见,较有争议性的环评案件有时在环评大会民众登记发言时间远超过环评委员与相关机关的审查时间,甚至造成冲突对立场面,往往难以理性讨论及审查.本文汇整了民情沟通实务上的经验做法,包括说明会,座谈会,登门拜访说明,设置筹备处长期耕耘,早期参与,共同规划等内容,并与美国所提出敏感情境方法进行比较,说明民情沟通早期参与对于开发计划环评的重要性,期望达到开发、环保与民情三者并重的环评精神.
  • 摘要:台湾的环境影响评估制度主要分为评估、审查、监督及罚则四类,其中监督机制系针对已通过之环评案件进行列管,追踪其环评承诺事项之落实程度,「综合性环境监测」及「具目标环境监测计划」可作为包含监督与追踪之环境管理及决策之用,亦可作为开发个案定期环境法规之环境稽查,其目的包括查核是否符合环境需求、评估当地环境管理系统之有效性、评估由例行或非例行性物质及操作所致之风险.依据环评法相关之规定,于监督追踪列管环评案件时,若有违反环评承诺,环保主管机关可依环评法相关规定及[违反环境影响评估法罚款额度裁量基准]进行罚款之计算,并依[环境影响评估监督及裁处不法利得作业要点]计算其不法利得后,并同罚款裁处,若仍未改善则按日连罚.违反之情节重大者,主管机关将转请目的事业主管机关命其停止实施开发行为.监督之执行可分为目的事业主管机关、环保主管机关及监督小组等三种,其中目的事业主管机关针对所属单位之各项开发行为,以考核评比方式进行环评承诺事项落实程度及环境保护执行成效之评分,并将追踪结果函送环保主管机关.环保主管机关则参照「环境影响评估个案监督作业执行原则」,依其作业程序,拟定所有列管环评案件之监督时机,均依各项法令所赋予之责任及义务进行环评案件追踪监督事宜;而监督小组因无行政裁罚权,若于监督过程遇开发单位明显违反环评承诺时,将以监督小组之名义函请环保主管机关及目的事业主管机关依权责及相关法令办理.
  • 摘要:建设项目环境监理对于帮助建设单位有效落实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提出的各项要求,将事后环境管理变为全过程跟踪管理,将强制性管理变为监督管理和建设单位的自律行为,减免工程施工的不利影响、预防和避免环境污染事故发生起到重要的作用,该项工作目前正处于全面发展阶段.本文结合国家、地方、行业在建设项目环境监理方面的发展,从试点情况、规章制度形成、监理作用、监理队伍建立等方面说明了其发展状况;对制约环境监理发展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并针对存在的问题,从明确法律地位、推进重点行业监理工作、强化环境监理制度建设、提高服务机构和人员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推进环境监理工作的建议.
  • 摘要:台湾环保法律之体系建立并成型,要系在民国七十六年(1987年)八月行政院环境保护署升格成立之后陆续建制者.大体而言,要可分为「预防」、「管制」、「救济」、「组织」等四大架构;而「环境基本法」自民国九十一年十二月完成立法后,环保法律全部体系乃更彰着,纲举目张,在该基本法各章节条文所揭橥及宣示之理念下,十五项单行之环境法律乃在审时度势配合时空之需求下接踵完成各该法律之制定或修正.检视现有环保法律,发现仍多有需加调整突破以因应时空之变迁者,笔者就环评制度变革、空气污染总量管制、法利得与罚款、产品与废弃物之分野这几方面进行详细讨论。
  • 摘要:文章就环境技术验证(ETV)评估体系市场应用进行介绍。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第一部分,环境技术验证评价(以下简称:验证评价)制度的定义、特点、作用、起源及国际发展概况;第二部分,验证评价的基本程序及相关技术要求及案例;第三部分,大陆在验证评价制度领域的研究成果;第四部分,大陆在验证评价国际合作方面的进展;第五部分,大陆验证评价制度拟采用的组织形式.第六部分,结论.
  • 摘要:垃圾焚化厂涵盖燃烧炉床、废气处理、废水处理、锅炉热循环、发电能源回收、电气仪控等机电设备及土木建筑,从调查、可行性研究、规划设计、制造采购、施工安装以迄营运维护,所涉环保产业层面甚广,包括咨询顾问业、设备供应业、环境检测分析业、环保工程建造及装置业、废弃物处理业等,且预料未来数十年,焚化(含能源回收)仍将为垃圾处理主流技术,故焚化厂应为探析两岸环保服务产业分工合作之合适对象.在以业者提供整合服务及以促参方式兴建营运公共建设为国际趋势下,焚化厂业务的两岸合作刍议,包括「两岸合资,以促参方式投资」及「以总承包方式承揽由公部门兴建之焚化厂」;惟两岸因环境等条件差异,相关业者欲结盟合作,仍有不少尚待持续努力之课题,包括「信息交流,市场调查」、「资质(证照)、税赋等问题之突破」、「扩大双方智财权保护合作」及「建立各自产业群组及跨海峡的供应体系」等.
  • 摘要:空气质量管理是透过针对污染排放特性,包含排放量、排放区域与排放时间等所制定之规范,藉由包含订定排放标准、排放税(费)、成本-效益策略及空气质量管理等管理策略达到有效管制空气污染之目的.台湾空气污染管制之发展始于1975年,历经萌芽期、草创期、发展期、成熟期及转型期五个阶段,整体污染防制策略之进展历程可区分为禁制/限制策略、管理性策略、预防性策略、诱因策略及空气质量管理策略等.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达一定水平,政府在鼓励产业发展之虞,开始正视空气污染问题,加上民众对空气质量的要求逐渐提升,促成渐趋严谨、完整的法规、制度的建置与落实.然而根据研究显示,台湾空气质量约有将近30%是受到境外传输之影响,又以中国大陆污染排放之影响最显著.有鉴于此,两岸近年来己由产、官、学各界针对大气环境质量、管制策略与减量技术进行各种形式之交流活动.两岸目前共同面临悬浮微粒及光化污染等空气污染问题,后续应持续交流并研商更为具体之交流模式,共同合作以提升污染管制成效、改善两岸大气质量.
  • 摘要:为培育国民成为具备环境素养之公民,台湾于2010年通过「环境教育法」.此法律的施行,不仅让环境教育成为全民的、终身的优质专业学习,也让政府主管机关、民间企业、公民团体积极关注此专业领域的发展.台湾环境教育产业的政策包括国际化、专业化及在地化三化,建议以提升全民环境教育素养,使台湾成为亚太地区环境教育枢纽.培育环境教育人才,增加台湾环境教育产业的竞争力.扶植环境教育产业,配合其他经济活动,创造就业机会.巩固台湾环境教育的国际地位为政策方向.在宣传上,包含:扩展环境教育产业营销策略的广度与深度;调查环境教育产业需求的配套措施;整合区域环境教育相关产业;加强国外环境教育交流及宣传活动;建立国内外环境教育产业发展之伙伴关系等.最后,推动环境教育产业化是促进台湾永续发展的要素之一,而确保环境教育产业的质量工作更为重要.首要任务在于强化环境教育在台湾的角色,进而研究、吸取国外经验,进一步订定适合台湾环境教育产业发展的策略.本研究结论如下:宣传和建立品牌是台湾发展环境教育产业成功的关键,了解台湾发展环境教育产业的理想条件,明确界定台湾发展环境教育产业之优势的范畴,建构台湾发展环境教育产业之政策目标.台湾政府应制定明确的政策目标,与公部门、民间机构与NGO缔结伙伴关系,并推广宣传.真正的环境教育产业化就是在充分遵循我国的教育政策与相关法规的前提下,透过国家制定相关配套策略、产业运作机制和社会参与,实现增加环境教育资源之供给数量,改进相关资源使用效率.
  • 摘要:行政院环境保护署于89年公布施行「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法」,并于来年成立「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基金管理会」,自成立以来,土基会积极地推动我国土壤及地下水环境质量调查与保护措施,促使污染防治法治化,执行各类污染场址调查、建立污染防治与监测制度及系统、加强污染源稽查管制、推动污染区之整治改善、建立污染通报应变处理流程、加强产官学合作研发、进行人才培训与科技研究等,以及推动国际技术交流.经过这13年官、产、学的共同努力下,累积了相当丰富的成果和实务经验,除有效掌握管理全国地下环境质量外,亦促进了的土水产业的健全发展.基于现有优势并持续维持领先地位,环保署冀望透过产业策略联盟运作,让台湾成为区域土水整治技术枢纽中心,以进一步扶植我国产业向海外拓展,并吸引更多的外资投入我国市场,对内将积极培育本土专业与国际市场人才、成立技术研发中心与风险中心、建立ETV制度接轨国际,创造台湾品牌;对外则藉由国际交流,以M.I.T品牌走向国际,持续引进新颖技术并吸引外商资金投入,同时因应「两岸服务业贸易协议」开放台湾土水产业登陆中国大陆之利基、语言优势及市场规模,将优先与中国大陆交流,再向东南亚其余各国发展,以达「壮大台湾、立足大陆、连结亚太、布局全球」之愿景目标。
  • 摘要:在分析我国企业环境信息公开现状的基础上,研究提出建设围绕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的企业环境信息公开制度.本研究细化了该制度的原则,明确了建设项目生命周期各个阶段企业应该公开的环境信息内容,对企业进行环境信息公开工作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 摘要:台湾长期推动移动源空气污染管制相关策略包括:新车管制、使用中车辆管制、油品管制、交通管理措施等;执行策略方式系采取行政管制、经济诱因及交通管理等多元弹性机制;多项策略与措施展现具体绩效,对台湾空气质量改善与空气污染排放量削减具重大贡献.新车管制策略以加严车辆排放标准为核心,辅以新车型审验及抽验制度,提升新车排气洁净度.使用中车辆管制策略以定期/不定期排气检验制度、淘汰老旧车辆措施为主轴,以降低排放量.油品管制策略以加严汽柴油成份标准为核心,配合补助清洁燃料、推动低污染(洁净)车辆对策,以降低排放量.交通管理措施甚多元,包括:停车熄火、限制高污染车辆于特定区域行驶、鼓励民众使用大众运输系统等.整体分析显示,于各种车辆数量与油料消耗量持续增长条件,台湾长期推动移动源空气污染管制己显著降低空气污染物排放量与排放强度,都会区空气质量(交通测站)监测值亦呈现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之年平均浓度持续降低趋势.
  • 摘要:PM2.5对环境生态和人体健康有重大影响,了解PM2.5排放特性有助于其污染防治.PM2.5来自各类原生污染源、衍生性反应、以及长程传输(区域污染),因此,源解析依靠大气PM2.5化学成分量测,解析的污染源会和PM2.5原生排放不同.硫酸盐是PM2.5占比最高的化学成分,一般认为硫酸盐来自化石燃料燃烧的SOx在大气中衍生而成,但硫酸盐可能来自气团经过的不等距离原生排放源,在台湾北部的量测就显示:蒸气锅炉燃烧程序排放的PM2.5有高比例的硫酸盐.值得一提的是,在台湾南部工业大城高雄市,PM2.5检测常常发现硝酸盐浓度或占比高于北部.碳成分也是大气PM2.5重要成分,占比常达30%,如果能对黑碳排放进行有效管制,还可以同时降低有机碳和一氧化碳排放.PM2.5污染防治包括:削减原生微粒、SOx、NOx、黑碳等污染物排放,对于有害物质如:PAHs、汞的有效管制也应注意.
  • 摘要:随着我国工业的快速发展,重金属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多地发生血铅超标事件,引起国家的高度重视.铅冶炼行业作为我国大气铅污染来源之一,已经引起广泛的关注.本文通过对国内外铅排放因子的相关文献研究,结合我国铅冶炼工艺特点,开展铅冶炼行业铅排放因子测算研究。借鉴和参考《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业污染源产排污系数手册》的成果表达形式,最终形成的排放因子表单内容包括产品名称、原料名称、工艺名称、规模等级、污染物指标及单位、产污系数、末端治理技术和排污系数(即排放因子)。本研究为我国重金属污染源管理、污染物总量减排提供技术支持.
  • 摘要:对北小河公园绿地具有代表性的植物群落的可吸入颗粒物PM2.5浓度进行测定,对不同植物群落全年PM2.5浓度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公园内绿地PM2.5浓度低于公园外裸地处PM2.5浓度20%;2)夏季北小河公园绿地内可吸入颗粒物PM2.5的平均浓度为56.59ug/m3,为四季中最低水平.3)纯林结构形成较大的树冠,对于颗粒物的拦截作用较大,林内PM2.5浓度低于其余几种植物群落.从全年平均来看,北小河公园内不同植物群落类型内PM2.5浓度大小排序为:乔灌草型>乔草型>草坪>灌草型>纯针叶林.
  • 摘要:根据2007~2011年间数据统计,洛阳地区地下水位埋深存在明显差异,地下水位波动势必会影响土壤地下水系统中环境变化.本文为考察现实情景中地下水位波动对地下水硝酸盐含量变化影响.通过选取洛阳地区五个监测点,搜集调查各点现有水文地质资料和场地及周边土地利用情况,并利用SPSS和Origin软件得出地下水位埋深与土水系统中环境指标间相关性和显着性,进而得出地下水位波动对地下水硝酸盐含量影响.以JC1和JC2号点为例结果表明,地下水位埋深与Eh、硝态氮含量存在显着相关性;硝态氮与铵态氮含量呈显着的负相关关系;Eh与铵态氮含量呈显着的负相关关系;pH与硝态氮呈显着的负相关关系.地下水位波动对土水理化性质影响较大进而对硝酸盐在土层中运移有显着影响.
  • 摘要:台湾地区地狭人稠,再加上过去数十年来的高度发展,环境遭受破坏,污染场址遍布.目前已知之受污染场址可概分为4类:(1)地下管槽泄漏场址;(2)废弃物弃置或掩埋场址;(3)农地污染场址;(4)工厂污染场址.全台目前累计已公告管制之污染场址已逼近5,000个,目前已完成2,150个污染场址之整治并解除列管,在未来10年内污染调查与复育经费需求估算将超过新台币660亿元以上.由于早期外商技术之引进,再加上台湾产官学研各单位长期共同推动本土化技术之研发与应用,台湾已拥有各类复育技术及使用经验,包括土壤清洗技术、土壤蒸气萃取技术、土壤生物通气技术、土壤低温热脱附技术、土壤电动力技术、翻土混合稀释技术、土壤固化/稳定化技术、土壤生物堆/土地翻耕技术、植生复育技术、地下水抽取/处理技术、双相萃取技术、地下水现地生物复育技术、地下水生物通气/空气搅动技术、地下水渗透/反应墙复育技术、现地氧化技术、现地蒸气注入技术、界面活性剂冲洗技术、现地阻绝技术、及自然衰减技术等.由于相关法规公告已超过14年,台湾地区土壤及地下水污染复育市场已趋于稳定,相关污染调查与复育之商业化技术也趋于成熟与完整,在两岸共同成长与双赢的原则下,相信未来台湾对中国大陆地区的土壤及地下水环境保护必能做出重大贡献.
  • 摘要:从大气沉降、工业源、农业源、交通源等对耕地土壤镉污染进行解析,并系统分析耕地土壤镉污染对人体健康、农作物等造成的危害.梳理土壤镉污染治理修复主要技术,包括物理方法、化学修复法、生物修复法,明确各类技术的优缺点及其适用范围.结合土壤镉污染分布特征、土地利用方式等方面,提出耕地土壤镉污染治理技术与管理措施,为保障农产品安全、人体健康提供技术支撑.
  • 摘要:本研究通过现场实地调研,选择常州市骨干河道北塘河(勤丰桥、三井河桥、红菱桥、北塘桥)、断头河浜柴支浜南支(柴支浜北、柴支浜中)、连通河道通济河(通济河东、通济河中、通济河西)和三井河(易买得、三井桥、三井西桥)共4个河道及示范区上游1点(塘北桥)共13个采样点作为研究对象,对13个采样点的常规化学水质指标、重金属含量、细菌总数及微生物DNA浓度进行测试,结果表明:断头河浜柴支浜南支和连通河道通济河化学有机物含量相对较大,污染相对严重:13个采样点中六价铬、总铬、镉、铜、铅、镍、汞几项重金属含量在检出限附近或未检出,锌、铁、砷、锰有检出,但未对水质造成破坏;城市河道水质指标的相关性分析表明有机物含量高,氮、磷丰富的水体环境,细菌总数和微生物DNA含量较高.
  • 摘要:良好的机制对于促进三峡库区城镇污水处理厂正常运行、保障三峡库区水质至关重要.为此,本文以运行经费保障问题为研究重点,梳理现有关于城镇污水处理厂运行机制方面的相关理论研究成果,全面调查"十一五"期间中央"以补促提"经费拨付情况、地方政府污水处理费征收及"以补促提"执行情况以及三峡库区城镇污水处理厂运行情况,分析三峡库区污水处理厂运行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测算三峡库区城镇污水处理厂运行经费缺口,研究提出中央财政扶持机制和地方政府城镇污水处理运行保障机制方面的建议:引入市场竞争,进一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合理确定市场化运作的内容;继续加大污水处理费征收力度,适时提高污水处理费征收标准;建立以盈补亏机制,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配套管网建设,选择适合工艺;加强污水处理厂监管,明确惩罚措施,确保稳定达标排放。
  • 摘要:琵琶湖富营养化得到全面有效控制得益于湖泊流域污染源的系统控制,最为成功的经验之一就是流域污水处理系统的全覆盖及高度处理技术的普及.流域城镇下水道普及率达86.4%,除磷脱氮高度(深度)处理率高达80%,主要污染物TN、TP及CODMn的处理率高达90%、98.0%及92%.通过综合治理,琵琶湖的入湖主要污染负荷明显减少,2012年点源污染负荷与1985年相比,CODMn减少76.8%,TN减少45.5%,TP减少65.6%.本文通过与太湖流域污水处理现状的分析与比较,从国家排放标准的执行差异、地方自主强制标准的制定、大型污水处理厂的处理效率、精细化运营管理技术及面源污染对策等方面分析了我国存在的差距以及可资借鉴的经验.
  • 摘要:随着人类经济发展及科技发展日益月新,导致电子电器设备产品替换率提高,致使产生可观之电子电器废弃物,若废弃物品未经处理随意丢弃,将造成人类与环境严重污染,因此废弃物问题己成为全球皆须重视之环境议题.我国推动废电子电器回收处理工作,是以「资源回收四合一」结合小区民众、回收商、地方政府及回收基金有系统之推动.环保署于1997年7月5日公告废弃之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及冷、暖气机为应回收之一般废弃物,同年8月6日公布相关回收清除处理办法,开创世界四机资源回收之风潮.而世界各国对于电子电器产品的回收越来越重视,尤其是欧盟「废电机电子设备指令2002/95/EC」(Waste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quipment Directive,WEEE)己于2005年8月13日起正式生效,而欧盟各相关之成员国亦已陆续完成其国内相关对应法令之转换,并开始执行废电机电子设备之回收处理工作.本文就国内外有关废电子电器之回收处理政策进行探讨,并搜集汇整废电子电器回收处理技术.目前对于电子电器物品之处理方式大多采用人工拆解以及破碎处理之处理步骤,且进行有害废弃物去除及相关衍生物料分类.针对国内外废信息物品处理技术上,国内处理技术主要为引进欧洲国家处理技术,主要处理程序皆为以人工方式拆解机壳、荧光粉去除、废电路板材料处理、铁金属分离、非铁金属分离等处理步骤.
  • 摘要:台湾地区之垃圾掩埋场超过400座以上,已饱和、封闭及复育之垃圾掩埋场约有300处左右.由于垃圾掩埋场容积有限,且新辟不易,若能就既有垃圾掩埋场予以开挖并进行分类筛选,不仅可移除长期之潜在污染源,提升环境质量,同时可有效延长掩埋场之使用年限,并使资源回收再利用,更进一步也可活化土地资源,促进都市土地之开发与更新.亚新工程顾问公司是台湾最早执行废弃物分类处理之顾问机构,相关之处理技术与作业规范藉由实际案例与实务经验之累积已大致建置完熟,并已成为台湾相关废弃物分类处理技术之参考基准.近年来亚新公司有关废弃物分类处理之主要案例包括台北市南港经贸园区建筑废弃物分类处理工程(65万m3)、新北市林口新市镇垃圾清除工程(50万m3)、新北市新庄副都心营建废弃土处理工程(198万m3)、高雄市新市镇垃圾清除工程(40万m3)及台北市内湖垃圾山清除统包工程(222.8万m3)等,本文将简要介绍上述案例之背景与特色,并就垃圾掩埋场相关之调查方法、处理流程、分类产物、需求规范、二次污染防治及效益评估等加以说明,期能就废弃物分类处理之主要技术考虑及分类处理方案进行研讨,俾帮助于相关案例之参考与推展.
  • 摘要:随着我国的经济不断发展,农村生活垃圾的合理处置日益成为重要的环境问题.本文通过文献资料调研,系统分析了我国农村生活垃圾的产生量、组成及其区域性差异,明确了目前我国农村生活垃圾的管理现状。鉴于我国现有针对农村生活垃圾管理的体制和法律法规还不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污染防治资金投入长期不足;我国农村地区的环境卫生意识还相对缺乏;针对我国农村生活垃圾特点的处理技术及装备还相对落后等问题,笔者提出了相关对策与建议:应加大对我国农村地区的环保资金投入,缩小城乡环保服务差距;应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导向作用,引导资金进入农村环保市场;源头减量,提高回收利用率;应切实加大农村环保的宣传力度,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应借鉴并吸收发达国家针对偏远地区生活垃圾的管理经验.
  • 摘要:以环保部宣传教育中心、美国环保协会和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联合开展的"南京1000家庭碳排放"项目中的家庭碳排放调查数据为基础,运用国外新范式"消费者生活方式"方法(CLA)探讨了家庭消费活动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采用多元回归研究了碳排放与家庭特征之间的相关关系,并总结出了一套适合大陆国情的碳排放系数.分析得出:①户均年家庭碳排放量3705.76kg;②人均家庭碳排放约占总碳排放量的29.27%;③家庭用电碳排放量几乎占家庭碳排放总量的一半,生活垃圾碳排放比例位居其次占了将近1/4;④户均碳排放量随月际变化波动较大,在7月份为峰值,10月份为谷值,差值为181.10kg;⑤家庭能耗、生活垃圾、交通出行碳排放比例为64∶24∶12;⑥常住人口、交通出行、住宅面积是影响家庭碳排放中的显着性因子;⑦常住人口增加一个、住宅面积多一个平方米、交通工具每提高一个层次,户均年碳排放量分别增加397.84kg、8.54kg、551.21kg.家庭碳排放定量化研究为公众提供了有效减少碳排放的途径,并为政府部门制定碳减排政策提供了决策依据.
  • 摘要:环境教育产业的发展可能性,可以说是非常见仁见智,主要是看如何下「环境教育产业」定义,就会有不同的范畴与不同的思维及可能的发展方向.本文分享作者最近一年思考台湾地区环境教育产业化问题的一些想法。分成一、环境教育是哪一种产业?二、台湾的环境教育产业化的基础;三、撰写台湾的环境教育产业化计划时面临的障碍;四、台湾环境教育产业化的短中程推动方向等来讨论.台湾环境教育法的条文历经几次的修改,到了第三次才真正的创造出了市场,及市场萌发所需要的资金。当前人们正面对如何以时间轴铺陈产业化顺序的挑战。笔者认为,短程关键挑战是八大类的环教人员市场供给与需求的建立、强化、与增能。应该有更多的自偿性商业营运模式课程进入认证训练课程、或后续的在职训练课程,这些或许可以增加三种行业别的商场竞争能力,此外也需要一些财务工具让机构及设施场所可以扩张事业与提升质量。中程阶段笔者思考的是如何让前一期已经进入的环境教育产业别可以逐步发展、有更大量的投资,此外也思考环境教育的中央主管机关应如何说服中央目的事业主管机关更机极的投入,或者利用政府其他政策纲领如气候变迁调适政策纲领、与绿色经济政策纲领、永续能源政策纲领、永续发展政策纲领及目的事业主管机关自己的政策纲领等能充分连结,并且让地方政府的环境基金运用在在地的环境教育产业发展上。在长程构想上也许得等环保署推出的绿色标章消费与采购能真正落实,更多产品都是绿色产品、更多的企业都是绿色企业,或许才能真正的彰显出环境教育的价值与立法的宗旨。
  • 摘要:整体而言,台湾废弃物管理体系已由消极的末端管制朝向积极的源头管理,建立生产者责任制度,全面推动资源回收计划及零废弃计划,创造了国民所得增加与人均垃圾清运量逆向脱钩的成功经验.然而台湾天然资源缺乏,全球资源面临枯竭的警讯也普受关注,资源循环技术应更精进于高科技的应用,发展新颖、环保、绿能之产品与制程,使资源循环利用由消极的被动事业转化为正面积极的产业,创造经济、社会、环境保护与绿色能源之实质效益.本文针对台湾之废弃物管理历程与资源循环技术发展现况进行探讨.目前台湾废弃物零废弃政策实施垃圾强制分类,强化环保科技园区建设,推行资源回收再利用法规。然而台湾资源循环产业常仅止于中低品位的纯化回收,加上民众普遍对资源循环产品信心不足,造成现阶段产品去化不易。因此需要尽速建立及维护重要产业之物质流管理体系,完善重要产业之物质流管理信息,以适时消除民众及媒体疑虑。此外应集中资源让优质的资源循环厂商进行高阶技术研发及达到商业化营运模式,促进资源循环产业朝向高值化发展,以掌握关键资源并降低环境冲击。对此台湾加紧推进泥渣类废弃物资源化技术开发途径,绿营建资源循环系统等新技术的研发。
  • 摘要:讨论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和非线性相互作用,它们既有博弈的一面,更有统一的一面,"以人为本"的宗旨使它们从根本上统一起来.经济与环境必须也可以实现双赢.讨论了实现双赢的发展路径和战略措施,提出了从行政、经济、社会、金融、科技、法制、文化教育等方面综合推进双赢的八个抓手."双赢"将开创新的发展方式,导向可永续发展的未来.
  • 摘要:文章主要对环评实务<环评法规与公众参与机制>进行介绍。主要内容分为前言、环境影响评估法概述、环评制度与公众参与、公众参与案例说明、结语这五部分。
  • 摘要:近年来,随着大气污染形势的逐渐严峻,尤其是灰霾问题的日益突出,大气污染防治产业有了长足发展,投资规模不断增大、设施应用发展迅速、产业体系逐步形成、涉及范围不断扩大.本文就大气污染防治产业的布局、发展重点和重要技术进行了分析.从行业布局来看,大陆已经逐步形成了包括大气污染治理设备制造、专用药剂与材料制造、大气环境监测仪器仪表制造、大气污染防治设施运营服务、大气环境监测服务等领域的比较完整的大气污染防治产业。从区域布局来看,环渤海、长三角区域是大陆大气污染防治产业发展领先的区域,西南、珠三角、中部地区则的机会与市场紧随其后,初步形成产业竞争格局。未来大陆大气污染防治产业的发展重点包括工业污染源的脱硫、脱硝、除尘、脱重金属等设备的研发与制造,大气污染防治设施运营服务,大气环境监测设备制造与服务、机动车尾气控制等领域。目前的主流烟气除尘技术包括静电除尘和袋式除尘两大方向。大陆尚未掌握自主研发的、可大规模商业化运营的多污染物协同控制技术,该类技术的成熟将有可能取代现有的脱硫、脱硝、脱汞及除尘等单污染物逐级处理模式,替代市场规模巨大。针对当前现状,笔者提出完善产业规制、制定经济政策、鼓励技术创新、促进产业集聚等措施以促进产业发展。
  • 摘要:绿色经济为全球趋势,各国为了推动绿色经济,绿色商品定义的厘清与绿色商品清单的推动成为主要推动的基础.APEC目前已经针对54项环境商品进行市场开放,而台湾目前针对98项具有优势的产品进行政策支持.本文目的即在于了解这些绿色商品的贸易表现,由目前的数值显示,两岸市场有非常明显的互动与连结,在全球市场的成长趋势下,有一定程度的未来发展性.总之,绿色商品具逆势成长潜能,值得重视,而台湾绿色电机电子类产品以绿色竞争力迎接挑战。目前以市场分布数据来看,列表中商品之主要市场仍集中在中国大陆与美国,部分商品则应兼顾欧洲市场。为了能使绿色商品的营销推广方向更加明确,台湾尝试提出第1类绿色产业清单作为台湾绿色商品出口统计之主要依据,但因此类列表之商品项目系依据进出口统计所使用之HS Code作商品区分,无法直接与商品本身的环境功能或环境绩效进行链接,且由于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清单内容可能无法随时掌握新增之绿色商品,这些都必须要靠定时的检讨与修正,才能使统计信息更加贴近台湾绿色贸易的实质推动成果。未来应更努力呈现第一类列表和第二类列表之链接,做为推动的基础。
  • 摘要:台湾污水处理技术随着不同时期放流水标准之要求,而有初级处理、二级处理及三级处理等技术之应用,就2014年处理水量而言,初级处理之水量最大,就污水处理厂数量而言,二级处理技术之使用最普遍,为目前台湾主要应用之污水处理技术,三级处理技术则主要应用于水质水源保护区.就污水处理技术之发展而言,以资源化与能源化为核心,思考污水处理技术之发展,下一阶段我国污水处理技术应用之趋势包括氮磷处理、水回收、节能操作(减碳)、能源回收(创能)、磷回收、污泥饼资源化再利用等方向.
  • 摘要:环境标准样品是通过国家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技术评审、由国家标准化主管部门批准发布、附有国家标准样品证书的标准样品.它是环境监测的测量标准,也是环境监测过程质量控制和结果量值溯源的技术工具.本文主要从政策、法规、研发、应用等方面阐述大陆环境标准样品的发展情况.环境标准样品是通过国家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组织的专家技术评审、由国家标准化主管部门批准、发布、授权生产并附有国家标准样品证书的环境样品或材料,其一种或多种特性量值足够均匀且采用建立了能准确复现表示其特性量值计量单位的可溯源性程序确定,并附有规定置信水平的不确定度.环境标准样品是环境监测的测量标准,是环境监测过程质量控制和环境监测结果量值溯源不可缺少的技术工具,对于确保在不同的时空条件下环境监测结果的可比性、准确性、一致性具有重要作用.随着大陆环境保护事业的不断推进,环境标准样品从无到有,历经三十多年的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在大陆环境监测及其质量管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技术支撑作用.
  • 摘要:汞排放议题近年来倍受国际关注,特别是人为排放源,其中人为排放原又以燃煤电厂汞排放为最主要来源,因此如何控制汞排放为当前重要之课题.本研究使用商用DeNOxSCR触媒做为多污染物去除探讨对象,配合过渡金属锰改质程序,开发出具有催化还原/氧化之SCR触媒,并探讨改质前后SCR触媒理化特性及评估其对于汞氧化能力,并附带观察SO2、NO转化效率.材料物化分析结果显示,SCR触媒改质后,多数材料BET表面积皆有微幅上升之趋势.SEM结果显示,SCR触媒经不同比例锰改质前后其表面粒径大小皆介于10-30nm之间.XRD图谱观察得知改质前后,表面晶相结构主要为锐钛矿相TiO2,且晶相结构并无明显之变化,显示过渡金属能均匀分布于SCR触媒表面或均匀掺入TiO2结构之中.XPS分析结果指出,Mn3+、Mn4+为MnOx改质触媒表面所存在之主要物种,其中又以Mn4+占90%为最高.Hg0/SO2/NO去除试验结果显示,不同比例锰金属改质将导致污染物不同的去除效率,并随着改质比例增加明显提升Hg0氧化及NO还原效率,而SO2去除率则是微幅增加.惟大部分的SO2去除可能是仰赖SO2转换SO3所致,此物种亦会造成后端管路腐蚀.此外,当改质比例提升至10%,SCR触媒对于Hg0氧化效率则有下降之趋势.变更烟气浓度实验结果指出,烟气中通入适当浓度的SO2、HCl及O2将能有效提升SCR触媒对于Hg0催化氧化效率.整体而言,不同比例锰改质SCR触媒皆能有效控制Hg0/NO排放,且导致较低的SO2-SO3转换率,其中又以5%锰改质最具多重污染物控制潜力.
  • 摘要:过去研究结果显示2007台湾大气PM2.5年平均浓度,台湾本身影响约60%,东亚境外长程传输约37%(直接传输为27%,间接传输为9%),东亚区域背景及海洋约3%.因此要改善台湾PM2.5污染,必须考虑境外长程传输及大气物理与化学机制之双重影响,并且掌握原生PM2.5及NOx、SOx、VOCs、及NH3等前驱物之管制优先性、建立各污染物减量与PM2.5改善效果之关系,最后用以估算达成PM2.5空气质量目标,各空气质量区之允许排放量,以做为管制策略与减量方案研拟之依据,故进行此研究.研究结果显示,(1)原生PM减量对各空品区PM2.5浓度改善呈线性关系,且效果相对显著.(2)仅SOx及NOx减量,各空品区PM2.5无法达成空气质量标准,需另削减原生PM才有可能达成标准.(3)SOx及NOx排放减量对改善PM2.5年均浓度之有效性:高屏>云嘉南>中部.(4)就改善PM2.5污染而言,管制优先性依序应为原生PM2.5、NOx、SOx,而VOCs及NH3应暂不考虑.(5)若考虑改善O3污染时,过去研究显示VOCs相当重要,仍应管制.(6)若境外长程传输影响减少,台湾之排放减量压力也可以减少.以上分析乃以2007年6月及12月模拟结果为依据,应属初步结论,详细之模拟与验证仍有待未来持续进行研究.
  • 摘要:本研究以批次试验模拟在厌氧环境下(现地组)、提高溶氧环境下(过氧化氢组)、添加好氧混菌种环境下(植种组)和添加好氧混合菌种与提高溶氧环境下(植种加过氧化氢组)的生物降解二氯乙烯的效应,探讨不同环境因子对二氯乙烯降解速率.结果显示,现地组和过氧化氢组于厌氧及好氧降解过程中未能将二氯乙烯完全降解;而植种组和植种加过氧化氢组于好氧降解过程中能将二氯乙烯完全降解,显示好氧混合菌具有完全脱氯能力,而二氯乙烯降解速率常数(KDCE=0.07~3.74day-1)皆与一阶动力式有较佳之相关性(R2=0.91~0.98).以PCR-DGGE技术鉴定好氧混合菌中有两株菌与二氯乙烯的好氧降解有直接相关之菌种为Polaromonas sp.JS666和Comamonadaceae bacterium OTSz_A_293,显示本土环境的好氧混合菌群中具有二氯乙烯完全脱氯能力的菌株.
  • 摘要:加油站因埋地油罐系统易发生油品泄漏,成为地下水重要的风险源.近年来大陆地区加油站环境污染事故频发,影响地下水环境,威胁饮水安全.本文概述了大陆地区加油站地下水环境及管理现状,指出加油站地下水污染防治存在的问题,结合国外对加油站地下水污染防治的管理经验,提出建立完善的加油站地下水污染防治法律规范及油品防泄/渗漏检测、保护及治理技术规范体系,全面开展加油站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评估,实施基于风险的环境污染防治管理,以及建立针对加油站地下水污染防治多渠道融资机制,是解决加油站地下水污染防治的关键.
  • 摘要:针对耕地土壤污染导致农产品质量下降的问题,以镉、汞、铅等土壤主要污染物为重点,研究土壤污染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饮水安全、人体健康、生态系统功能等产生的危害,系统分析国内外污染耕地土壤的安全利用模式,建立各类技术模式清单,明确其优缺点及适用条件,并从源头控制、过程阻断、治理修复等环节,提出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的技术模式,并设计了配套经济政策,为污染耕地土壤环境管理提供技术支持.
  • 摘要:薄膜分离技术在水处理领域应用面广且日趋成熟.然而需加压、高耗能的特性,仍是其缺点之一.前驱渗透程序(Forward osmosis,FO)是一种利用溶液渗透压差驱动的薄膜技术,有着无需外加压力的优点,有效节能减碳也达到薄膜分离的目的,为近期新兴的薄膜分离程序之一,许多国家都分别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研究.因此,本文将对前驱渗透程序的未来应用做介绍.如今,前驱渗透膜分离的研究已广泛使用于海水淡化、工业废水处理、垃圾渗出水处理等,也有紧急救援时可利用前驱渗透膜分离技术取得淡水的技术.一切的原理都在于前驱渗透驱动两边溶质水溶液(驱动液与原水)所产生渗透压差,为一种自然反应,也因此具低耗能、高截流、绿色节能及膜不易阻塞等特色。在加上若使用新兴驱动液如EDTA等做为浓缩或脱水,而经由FO程序稀释后之高价数驱动液可以从奈米过滤来回收再利用,也符合现在环保的需求。此技术未来除了减少能量的使用外,驱动溶液也可重复使用来降低成本以符合经济效益,进而提升未来实场发展潜力,以达到未来实务之应用。
  • 摘要:经由可自我固定化之微生物所形成之好氧颗粒污泥,比一般活性污泥更具优越的沉降性及固液分离效果,可操作于高生物量浓度及高有机负荷的环境下,对毒性物质有较高的承受力.好氧颗粒污泥除了去除有机物外也被应用于去除营养源,由于好氧颗粒比一般的活性污泥反应器可操作于较高的污泥龄,因此能处理较高的氨氮负荷.然而好氧颗粒在长时间操作下因DO不足造成丝状菌过度生长,导致颗粒蓬松;颗粒中心因溶氧不足进入厌氧状态而崩解,导致污泥流失.利用高压环境可增加水中的饱和溶氧及提升氧传效率,与常压环境比较,高压环境下,好氧颗粒污泥较快达到稳定,可缩短系统的启动期.此外,高压系统的污泥增值系数仅约常压环境系统的一半,显示高溶氧状态可促进微生物的活性,缩短进入内呼吸期(饥饿期)的时间.高压系统有较长的污泥停留时间及较低的污泥增殖率,可降低后续的污泥处理费用.
  • 摘要:由于PCB属于用水量大且制程线搭配大量贵重金属融入产品中,造成其成本高、用水量大、有重金属污染、有机污染等环保争议,加上近年来产业竞争激烈,产业毛利率下降,在全球资源匮乏成本不断上升及环保意识抬头相关法规愈趋严格等,业者在此双重压力下,开始思考如何扭转高污染之恶名,在致力环保旗帜下又能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毛利,扩展产能的三赢目标,因此近年产业环保技术开始从废水管末处理提升至中水回收再利用,甚至往前推展到直接在线回收之落实,在污染有效控制并转移成资源过程中,有效提升了产业竞争能力,证明经济与环保是可以并行达到双赢的目标.本文针对该产业目前四种领先技术,一为铜清洗水中水回用技术、二为制程在线水回用技术、三为含铜废液电解铜回收技术、四为含硝酸铜或其他金属硝酸及金属全回收技术,文中介绍其作法及推展理念,让业者在短缺资源中可提高产能又能兼顾环保成就绿色产业符合世界潮流之竞争者,也提供环保业者新的技术思维,将此理念推展到其他产业界,让环境保护真正落实,善用地球仅有之资源,为人类创造永续之环境.
  • 摘要:本文综述了土壤修复导则的分类,分析了各国主要技术导则的主要内容,结合《受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技术导则》在国家土壤相关标准中的地位,提出了本国导则拟编制的主要内容:适用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和标准,术语和定义,污染场地分类管理,受污染场地调查和监测,受污染场地风险评估,受污染场地土壤修复,土壤修复后评估。本导则的内容是引导和启发性的,将随着国家有关标准和法规的完善和场地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的深入而不断发展。本导则是综合性导则,可为各行业/专业制定该行业和专业受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技术专项导则提供依据。
  • 摘要:本文简要探讨了土壤环境监测实验室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措施,并从分析方法的质量控制要求,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实验室外部质量控制,异常值的处理等方面阐述.
  • 摘要:工业企业关停搬迁场地由于地理位置优越,再开发需求强烈.直接开发未经治理修复的污染场地,所带来的环境安全、健康风险和社会风险隐患相当突出,必须高度重视.本文从场地再开发流程分析入手,分析了从企业搬迁到场地再开发利用过程中不同环节存在的环境风险及其涉及的相应监管部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搬迁、流转、流转后三阶段划分的涉及工信、国土、住建、环保等多部门的全过程环境风险防控机制.本研究可为我国建立有效的污染场地再开发联合监管机制提供重要参考.
  • 摘要:事业废弃物产生数量与日俱增且性质日趋复杂,其中甚至夹杂各类有害成分,增添后清理与再利用之困难.本文依据台湾历年事业废弃物清理及再利用经验研析说明环保署现在已执行及未来可采取之管理作为,提供事业废弃物清理与再利用永续发展之参考.为避免废弃物清理不当而衍生二次公害问题,废弃物清理法于2001年修正公布后,事业废弃物除循废弃物自行清理、共同清理或委托专业清除处理机构进行去化外,亦得采再利用方式办理.其中再利用系依各中央目的事业主管机关之规定办理,而事业废弃物之再利用方式可分为废弃物性质单纯、再利用技术纯熟且去化管道顺畅之公告再利用及非属前述状况之个案或通案再利用许可方式,目前依规定得径依其管理方式再利用之公告再利用事业废弃物种类总计104项,2013年公告再利用家次为1258家次,含个案及通案之许可再利用分别为81及49家次,另有试验计划11件次.另资源回收再利用法于2003年公布施行后,授权各中央目的事业主管机关订定再生资源再生利用管理办法,环保署、经济部及内政部亦已公告相关再生资源再生利用项目,目前订定之再生资源项目共有8项,2013年再生资源再生利用申报量约283万公吨.在完整之法令指引及废弃物处理成本日益增加及低碳永续发展之考虑,各项事业废弃物之回收再利用工作正蓬勃发展,且绩效良好。
  • 摘要:环境教育的目的在于提升全民环境素养,提升环境应变的能力,增进全民福祉。环境教育中心计划的北区由台湾师范大学负责,本文以北区环境教育中心计划的规划及执行成果为范例,介绍计划的目标、原则、执行成果、及预期成效。北区环境教育区域中心的总目标:提升全民环境意识、环境行动及环境调适知识;推动科学与环境教育,厚植民间环境变迁调适能力;延揽与培育广博且专精的环境教育专业人才;推广大众科普教育、提升全民的环境素养;建立环境教育信息平台。为建构区域型环境教育中心,依据基隆县、连江县、台北市、新北市、新竹市、桃园县、新竹县的区域特性,订为[海洋-海岸-平原-都市-平原-丘陵-山脉」的不同样貌的生态环境,依据「都市-城乡-山野」的区域特性,进行不同内涵的环境教育素材整编。其中「户外教育」含括本计划中的都市教育、山野教育、湿地教育、岛屿教育及海洋教育。本计划拟定3年的主题,依序为「永续都会/健康都心、发展正义/拥抱大地、地方行动/捍卫海洋」三大主题。本计划虽然才执行约五个月的时间,但从伙伴关系的连结与共同学习增能的成效,可以预期计划的成效与影响。期盼经由环境教育区育中心计划的带动,能连结环境教育的伙伴团体,整合环境教育的资源,落实环境教育的成效,提升环境教育的素养,促进永续发展的目标。
  • 摘要:台湾似其他国家,受到永续议题的威胁,然而基于台湾具有的自然及人文的潜力,以及爱乡土的情怀,透过多年的教育及学习,解决了一部份的环境问题,迈向永续发展.台湾环境教育的推动与时渐进,自从环境教育法实施,展现另一个新局面,本文呈现了七个亮点,包括政府部门长年有计划推动的小区、学校及环境学习中心的环境教育及其成果;以及民间自发性推动有助于建立环境伦理及友善环境的行为的社群互动(运动)、生活、生产的实践.永续发展既然为环境教育的依归,但台湾并不常使用「永续发展教育」这个名词,因此对于永续性的探讨也颇为稀少,带来环境教育的限制,多年来台湾环境教育仅探讨环境有关的议题,对于社会、文化、经济面向的议题连结有限,成为有待进步的空间。笔者建议未来台湾应强化「永续发展教育」,认识「永续发展」名词的内涵,在既有环境教育基础上,强化与关怀社会、文化、经济的机关、民间团体及课程领域,连结整合,透过参与涉入永续发展的议题以及对话,建立永续伦理、公民行动力,以朝向生态保育、社会凝聚、绿色经济的永续台湾。
  • 摘要:台湾于2010年立法通过「环境教育法」,并在2011年6月5日正式实施,成为全球第六个有环境教育立法的国家,该法设立的目的,主要是为促进国民了解个人及社会与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增进全民环境伦理与责任,进而维护环境生态平衡、尊重生命、促进社会正义,培养环境公民与环境学习社群,以达到永续发展.环境教育的发展不仅是政策的推动更是法令的执行,环境教育法的落实不能只是政府的责任,而必须是全民的要务;简言之,环境教育不应该只是个学科名称或崇高理想,而应该要能具体产业化,其永续发展的关键在于对所有愿意配合的业者(厂商),使其了解到推动环境教育是有商机的(亦即可以赚钱)!如此才有诱因使政策落实到大众,使理想贯彻到民间.环境教育产业化的积极意涵就是推动环境教育→鼓励取得认证→活络就业机会→形成产业链结→创造赚钱商机→进行绩效评估→落实环境永续;否则环境教育的口号仅是个政府自己在遵守的法律,成效无法落实到百姓的日常生活中.
  • 摘要:当前大陆的政策战略环境评价偏重于理论和机制研究,尚未与自身决策形式、政治过程相结合,下阶段应在探索适用模式的同时推进案例研究参与实质性决策.根据决策体系的特点,大陆政策环评的对象在狭义上应聚焦于规范性文件,但在广义上可按照产业规划、区域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规范性文件、规章、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普通法律、国家战略等顺序渐次推进.政策战略环境评价的目标可定位为促进环境公平、凝聚社会共识、健全决策机制和提升环保意识.推进政策环评的关键在于牵头单位、经费来源、推进方式、评价过程、公众参与、评价方法、激励机制等方面.
  • 摘要:随着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提出,环境科学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一门体系完整的新学科,它的研究范畴已经超越了传统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工程技术科学.环境科学是研究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和影响规律以及探求人与环境协同发展途径的科学.正如牛顿力学揭开了工业文明的序幕一样,环境科学将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核心,揭开新文明的序幕.环境科学的诞生与发展,标志着人类社会在工业文明时期所形成的基本观念将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是催生人类文明演替的里程碑.可持续发展可视为人类发展模式环境影响评价的结果,人类意识到传统工业文明的发展道路不是可持续的,或至少是持续性不够的,因而是不可取的.环境影响评价起源于1969年美国《国家环境政策法》,该法中包含了很多预防环境问题的基本原则,包括可续发展观强调的代内公平、代际公平、污染预防、生物多样性保护等,促进了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产生.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环境影响评价需要改革创新,更好地调整政府、企业、公众的环境行为.可持续发展需要环境影响评价,而环境影响评价也离不开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指导.大陆在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空前的资源环境瓶颈约束下,需要面向可持续发展目标,改革创新环境影响评价体制机制.首先需面向可持续发展做好制度顶层设计,效调整国家发展模式向生态文明方向转变,重心向战略环评转变.把协调环境与发展的关系、促进国家发展模式的转变作为目标,以有效调整政府、企业、公众三者的环境行为的全过程为宗旨.此外还需要一个切实可行的操作平台,建立全社会共同监督的机制,对于企业、政府的环境行为进行全过程的监督,有效遏制环境违法行为,保障环境公平正义、保证人民环境权益.促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建立化解社会矛盾、减少环境纠纷的长效机制.两岸三地的智慧和经验、国际环评实践,将为完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实现环境、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宏观战略目标提供宝贵借鉴.
  • 摘要:1994年12月30日「环境影响评估法」经总统明令公布实施,使EIA制度得以延续,而且此一法案之实施,正式宣示我国环境保护之工作,将由消极之事后补救,转为积极之事前预防,并可有效减轻或避免开发行为对环境造成不良之影响,俾维护环境质量.环评法实施后,于1999、2002及2003年经3次修正.本文对环境影响评估作业流程、环境影响评估审查作业流程进行介绍。依环评法及其施行细则,就环评报告书件之种类及提交时机进行总结。最后结合中部科学工业园区第三期发展区(后里基地-后里农场)开发计划环境影响说明书进行说明。总之,环境影响评估制度所强调的是前瞻性、预防的观念与措施,它不仅代表一种科际整合的成果,更发挥环境管理的整体性及民众之参与性,使经济发展同时能兼顾环境保护,对自然资源能作最合理的分配与利用。近年永续发展,环境涵容能力的观念,健康评估、风险评估、综合评估的技术,以及国际各国间之环保多边协议也都成了环境影响评估制度中发展受重的新趋势。
  • 摘要:环境影响评估因不容易量化其影响程度,以及不容易判定何种影响属于可接受的程度,因此往往造成开发业者和当地居民间的看法有很大的歧见,因此环境影响评估如何兼具专业及公信力非常重要.在办理环评的过程中,环评报告撰写者之资格、环境调查及评估方法、环评审查、环评顾问业者及罚则,均可能影响环境影响评估之专业性;而在环境影响评估公信力的部分,则主由信息公开、公众参与及监督等三个部分加以探讨,而公众参与虽可提高公信力,但也可能会增加环评办理之时间.台湾环境保护署目前正在修改规定,将进入第二阶段环评认定之方式,由现行「委员会审查」,再增加「列表」及「自愿」等二种进入第二阶段环评之管道,未来将更能增加公众参与机会,提高公信力及避免争议.
  • 摘要:设置防护距离是大陆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的重要手段.本文对比介绍了大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采用的各种防护距离(包括卫生防护距离、大气环境防护距离、安全防护距离、产业政策选址规定和环保规范)的概念、确定原则和确定方法,结合当前建设项目环境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重金属污染物排放建设项目为例提出建设项目环境防护距离防护方法,同时提出建设项目防护距离管理体系建议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
  • 摘要:文章就水再生利用技术及石化污染场地修复技术进行介绍。关于水再生利用技术,主要包括水再生利用定义,工业废水再生利用,废污水处理厂放流水再生利用,水再生利用技术评析等内容。石化污染场地修复技术,则分为石化场址及污染特性、整治规划思维及策略、现地整治技术等内容。
  • 摘要:环保产业创新能力是环保产业持续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加强环保产业创新能力建设,是推动环保产业发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题中要义,具有十分重大和长远的意义.本文梳理了环保产业相关概念,回顾分析了世界环保产业发展历程和现状,对我国环保产业创新能力现状、问题进行了综合评判和剖析,针对行业管理机制不健全,企业主体地位不突出;政策制度支持不充分,环保市场竞争不规范;技术创新投入强度低,创新投入机制不健全等现状,提出了加快环保产业创新能力建设的对策和建议:理顺环保产业行业管理的体制和机制,营造有利于环保产业创新的政策环境,建立多元化的创新平台建设投入机制,加强环保产业政产学研创新联盟建设.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