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人
玉人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101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信息与知识传播、中国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1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9篇;相关期刊77种,包括两岸关系、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文物鉴定与鉴赏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甘肃秦文化研究会第二次学术研讨会等;玉人的相关文献由99位作者贡献,包括夜妖、许卫红、朱秀坤等。
玉人
-研究学者
- 夜妖
- 许卫红
- 朱秀坤
- 李铮标
- 林琳
- 沈建美
- 王苹
- 谢世春
- 阮少江
- 陈勇
- 付和平
- 付琼
- 何云华
- 八子
- 冯文学
- 冯时
- 刘兴
- 司徒志勋
- 吴凡
- 周南泉
- 周天柱
- 姚璐
- 孔冰欣
- 孔秋莉
- 孙丽丽1
- 孙雷鸣
- 孟宪华
- 岳文
- 库尔班江·赛买提
- 张子健
- 张小妹
- 张明华
- 张晓磊(文/图)
- 张灼燃
- 彭飞
- 成然
- 方其
- 曹平
- 曾广海
- 本刊记者(文/图)1
- 朱洁
- 李婷1
- 李宜蓬
- 李欧
- 李金玉
- 杨伯达
- 江美英
- 潘慎
- 焦华中
- 熊召政
-
-
张晓磊(文/图);
范雯静(文/图)
-
-
摘要:
近年来的考古发现表明,秦汉时期祭祀遗址经常出土一种玉人,很多祭祀遗址的发现也是根据出土玉人的线索才得以确认。秦汉时期的祭祀遗址中,经常出土一种特殊形制的玉人。以往学者根据一些遗址出土的零星玉人,对其性质进行讨论。近年来,随着雍地秦汉祭祀遗址考古工作的开展,玉人出土数量成倍增长,而且其组合及出土位置有了明确信息。
-
-
赵倩卉
-
-
摘要:
玉器历史悠久,造型精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对20世纪50年代以后西周玉人的发现及玉人文化性质、形象等相关研究做了较为全面的回顾,并在最后提出了作者自己的一些思考意见:我们要重视运用考古学方法,并参考民俗学、民族学、历史文献学的理论和方法,以墓葬出土的西周玉人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分式定型、功能解读,做进一步的丧葬研究。
-
-
冯时
-
-
摘要:
中华文明起源何处?奇形怪状的玉人像、屈家岭文化的城址,这些神秘的考古出土器物与古代遗迹都蕴含着中华文明起源的秘密代码。本期话题,我们诚遨两位学者,带大家探秘中华文明起源,从一个侧面找寻中华文明遗失的部分。
-
-
王方
-
-
摘要:
“水田”纹服饰是流行于战国时期的一种特殊服饰类型,一般被认作是中山白狄的传统服饰.通过对出土的穿有类似纹样服饰的玉人的梳理比对,可以发现“水田”纹服饰分布广泛,除以纹饰为共性特征,在服饰结构、纹饰布局、形制款式方面又具有地方特色.这类服饰是华夏文化与北部戎狄文化长期交融的结果,早期形成时可能受到白狄文化的影响,但在战国时期已经成为中原华夏服饰文化的一个支脉,且穿着人群的社会地位不会太高.同时,本文全面收集了博物馆和私人收藏的穿着类似纹样服饰的玉人存世品作为比对材料,对此类服饰的起源和发展问题提出了探索方向.在此基础上,对玉器表现的服饰形象的局限性问题略作思考,并在服饰考古研究的理论方法层面进行探索.
-
-
-
王爱民
-
-
摘要:
牛河梁遗址N16M4出土玉人的身体下部为模拟男根形状,因此该玉人为男性形象.玉人是牛河梁人祭祀的男性祖神,且是后世祭祀祖先时所供奉"神主"的雏形.用玉雕刻祖神证明红山人已经产生"玉德"观念,是玉礼制产生的体现.玉人的出现说明在红山文化后期,族权、神权逐渐向权势人物集中,社会阶层不断分化,预示着社会的重大变革——"王权"的诞生.
-
-
-
-
赵云芳
-
-
摘要:
[提要]文章在梳理传统古典文学作品中有关"玉人"描写的基础上,指出古典文学中指称男性的"玉人",需兼具内外两个评价维度.外在的维度,是兼容女性美的一种男性美,体现为男性身上的双性气质倾向.内在的维度,是着眼于"玉"的内在品质,把品质不俗的男人比作"玉人".而《红楼梦》里的贾宝玉不仅体现出典型的"双性气质",在他的身上还包蕴了"玉"的道德内涵.这一形象是古典文学中"玉人"描写集大成的典范.
-
-
本刊记者(文/图)1
-
-
摘要:
临近4月28日正午,福州举闻名的文化古迹“三坊七巷”内,一场长达数百米铺展开来的指导棋活动正在进行着。有别于传统的一对多盘模式,此次参与指导的职业棋手逐个按长排走到尽头,再折返回来,保证受指导的爱好者都能与每名高手过招几个回合。由于三坊七巷同时是旅游胜地,络绎不绝的游客停下脚步,拿起手机拍起这难得一见的画面。当谢依旻、万波奈穗、黑嘉嘉、俞俐均等美女棋手迤適走来的时候,围观群众发出惊叹:“下围棋的人都这么好看!”
-
-
许卫红
- 《甘肃秦文化研究会第二次学术研讨会》
| 2014年
-
摘要:
2004年考古工作者在甘肃礼县鸾亭山发掘汉代祭祀遗址,出土有片状玉人一对.这种造型的玉人多年来已有大量的出土,1980年西安西北郊芦家口村出土4件(二男二女),2005年陕西历史博物馆征集2件(一男一女),1971年西安北郊联志村玉器坑出土了18件(至少包括四男一女).玉鸾亭山等地出土的玉人,象征候神的低级巫师更确切。确切地说,祭祀遗址或墓葬祭祀仪式中掩埋玉人,与祭仪中的巫祝人物有关,取招引候神之意,带有先秦时期暴巫、焚巫陋习的遗风。更加巧合的是在2013年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举办的《罗马帝国》展览的陈列品中,有一件“铜神谕(soni O—racolari)”,造型酷似鸾亭山等地祭祀遗址出土的玉人。据展牌介绍说该物在罗马帝国时期的命运女神庙宇中可以找到,铜或石质,崇拜者从刻有女神预言的几个神谕中挑选一个,神父则从中解读膜拜者的未来,神像文字大意是:遵守女巫的指示就能成功。这一材料与秦汉时期巫祝玉人的造型一改前代或许有更深层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