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杜牧

杜牧

杜牧的相关文献在1954年到2022年内共计1164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中国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62篇、会议论文2篇、相关期刊680种,包括人文杂志、文史知识、文学教育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2014中国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第三届环北部湾高校研究生海洋论坛等;杜牧的相关文献由990位作者贡献,包括杜牧、吴在庆、王西平等。

杜牧—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62 占比:99.83%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17%

总计:1164篇

杜牧—发文趋势图

杜牧

-研究学者

  • 杜牧
  • 吴在庆
  • 王西平
  • 胡可先
  • 彭笑远
  • 孙大军
  • 赵非
  • 魏峨
  • 刘洁
  • 刘秀芬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程宏亮
    • 摘要: 杜牧与今之长三角地域结缘深厚,他在宣城、扬州、池州、睦州、湖州等地均有仕宦经历,其创作于或取材于该地域的作品不少于一百五十首(篇),这些精美作品丰富了长三角“唐诗之路”的诗意内涵,形成了一道道璀璨夺目的“特色景观”。《江南春绝句》诗境图式在杜牧江南写景诗体系中居于纲领位置;“春恨却凄凄”的女性画廊寄寓了诗人刻意“伤春”“伤别”的深情;“至竟江山谁是主”的发问令人深思,杜牧长三角诗歌所使用的咏史怀古素材具有构造景观、抒写生命感慨、发表史论观点等媒介功能。研究所得对新时代文化“双创”事业和文旅融合发展当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 许秀华; 玖月(插画)
    • 摘要: 寄扬州韩绰判官[唐]杜牧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唐朝某一年的晚秋,已经辞掉扬州工作回到长安的诗人杜牧不禁思念尚在扬州工作的同事韩绰。此刻的北方,已经草木凋零,河水冰冷。南方的扬州是否青山依旧,绿水荡漾?在同一轮明月下,老朋友韩绰是否正流连在二十四桥上和一众美女吹奏乐器,并时不时指导一二?
    • 李佳艺
    • 摘要: 李贺作为中唐向晚唐过渡的天才诗人,其诗歌创作不拘常法,别开生面,代表了元和诗坛的新变。李贺去世不久后,杜牧受托为其诗集作序。在序中,杜牧对李贺诗歌颇有微辞,委婉地表达了对贺诗新变的不满。杜牧认为李贺诗歌理不及辞、过于追求辞采而忽略了诗歌思想内容。这种批判的背后,既表现了李杜二人在诗歌审美风尚及风格追求上的差异,又彰显了杜牧意欲纠偏补弊、重振晚唐诗风的现实思考。
    • 刘缤
    • 摘要: 在古今中外的诗人之中,杜牧是颇有评论技巧的诗人。从他的诗作里,我们不仅能学到人物评论的思路,还能汲取到人物评论的技巧,为完成教材里人物评论的写作任务夯实基础。一、评论的对象不局限人物评论写作的前提是确定“人”,然后思考他有什么值得评论的地方。都有哪些人值得一评呢?杜牧的评论诗给了我们如下思考。
    • 马英超; 姜铭铭
    • 摘要: 杜牧是晚唐最具代表性的诗人之一,杜牧的诗歌凭借其独特的风格,自成一体,《沧浪诗话》的《诗体》篇将杜牧的诗歌列为“杜牧之体”。从创作风格上来看,其诗歌爽朗拗峭、风骨刚正,古体诗、近体诗兼有颇多佳作,语言俊美凝练、风骨拗折;从思想内容上来看,杜牧诗作大体可分为咏史诗、政治诗、写景抒情诗和生活交际诗。通过探究杜牧诗歌的诗体特征,分析杜牧的为文主张,可以窥探“杜牧之体”的艺术价值。
    • 张子颖
    • 摘要: 《张好好诗》是唐代诗人杜牧唯一的书法传世墨迹,有着很高的书法艺术价值,是学习二王书法的绝佳范本。因此,近年来渐渐受到书法界高度关注,也越来越受到学书者钟爱。杜牧的诗词及书法美在何处、特点何在,鲜有对其进行专门研究的文章与著作。文章以《张好好诗》的诗词鉴赏及书法特点为重点,通过对诗稿的艺术分析,揭示其用笔、审美诸方面的独特贡献,为我们打开二王帖学提供了方便之门。
    • 金一文
    • 摘要: 杜牧诗歌《寄扬州韩绰判官》首次提出“二十四桥”,后世对于扬州“二十四桥”多有探讨,且所指不一。通过对历代古籍、诗歌创作中有关扬州二十四桥的史料进行分析解读,驳斥“二十四座桥说”与“一桥说”,并提出约指说;从杜牧其诗和其人诗歌特点入手,探究其诗对后代扬州“二十四桥”诗歌创作的影响;对比唐代其他两首描绘扬州桥梁之诗歌,进一步论证约指说;结合历代古籍和诗人创作梳理后人对扬州“二十四桥”数目的观点之演变。
    • 龚银红
    • 摘要: 本文列举杜牧在池州所作的各类诗歌,以展示杜牧与池州之间的深厚渊源不仅仅体现在杜牧来过此处,更在于对于池州的喜爱和认同。再通过分析池州政治、经济及当地的地域文化和风俗对杜牧诗歌创作的促进作用,以及杜牧池州诗歌在池州本地及其自身所具有的特有价值。最后简要说明杜牧诗歌对池州的地域影响与现世价值,这主要表现在对当地诗人群体、当地地域文化和旅游业发展,乃至高校教学等方面。
    • 阎学通
    • 摘要: 大国兴衰之所以是国际关系研究的永恒的主题,原因是自古以来所有的国际体系主导国都毫无例外地走向了衰败,其后崛起的主导国也不可避免地重复衰落的历史悲剧。早在1100多年前,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感叹:“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依据美国学界的造词习惯,就会把大国衰败的前赴后继现象称为“杜牧陷阱”。
    • 张敬辰
    • 摘要: 杜牧是晚唐著名诗人,在其三十一岁时,由宣州来到扬州,度过了三年时光,写下了《遣怀》等著名诗歌。"杜牧与扬州"的典故,在后世的诗歌、词作和戏曲中时常出现。在其不断传播的过程中,杜牧的形象由多元变得单一。"杜郎俊赏"变得越来越边缘化,而其"风流浪子"的形象却被后世文人所接受。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