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牛李党争

牛李党争

牛李党争的相关文献在1962年到2022年内共计210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中国史、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10篇、专利文献10098篇;相关期刊169种,包括广西社会科学、人文杂志、唐都学刊等; 牛李党争的相关文献由186位作者贡献,包括丁鼎、周建国、胡可先等。

牛李党争—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10 占比:2.04%

专利文献>

论文:10098 占比:97.96%

总计:10308篇

牛李党争—发文趋势图

牛李党争

-研究学者

  • 丁鼎
  • 周建国
  • 胡可先
  • 何灿浩
  • 彭清深
  • 朱子彦
  • 王志东
  • 严正道
  • 于元元
  • 何峻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钦曾
    • 摘要: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步辇图》手卷,是记录初唐贞观年间禄东赞入朝为松赞干布请婚事件的一件美术作品。该图卷旧传为阎立本手笔,后流传至晚唐,大和年间李德裕重予裱褙,并题跋于画心左侧。既往的研究,多集中在画作为唐真迹还是宋摹本、作者为谁、所呈现的具体历史场景为何以及递藏等方面,李德裕重装褙并题跋的动机、功能及影响,则鲜有学者论及。文章从跋文的格式、《册府元龟》的录文两个方面,为原跋文出于李德裕之手提供了新的佐证;通过对重装褙背景及跋文的分析,发现此事隐射了晚唐与吐蕃关系的一桩旧事——吐蕃维州城守将悉怛谋受降事。由于牛僧孺、李宗闵等人的打击报复,李德裕在该事件中经历了政治与道德的双重失败,其所遭受的“幽枉”或羞辱,乃是其政治生涯中最刻骨铭心的记忆,故始终在寻找辩白和昭雪的机会。2年后,他主持中枢,恰逢宫廷书画整理与收藏活动,此时他新伤未平、恨意难抒,遂以宰相之尊亲自主持《步辇图》的重装褙工作,并不厌其烦、喋喋为之题跋。该题跋,与其说是对约200年前太宗接见禄东赞事件的追忆,毋宁是对2年前他本人所受的政治羞辱的咀嚼;同时,该题跋也可索解李德裕在剑南西川节度使任职时的遭遇、他所倡导的边疆政策及二者与题跋内容之间隐喻性的关联。具体地说,其题跋所表现的内容,或不仅引发了李德裕的身世之痛,也可赋予其所主张的边疆政策以历史的正当性。跋文对《步辇图》所表现的事件进行了重构,似是为暗示他对维州受降事件的处理,乃是遵循太宗皇帝的原则和遒谟;而文宗皇帝与牛李出卖向化者致其遭虐杀,则违背了太宗所确立的对帝国藩属的执驭之道。换言之,李德裕对《步辇图》的题跋,当是以对太宗朝贞观旧事以及吐蕃政策的征引为隐喻,暗讽维州城悉怛谋受降事,并为自己辩白。重装褙、题跋及“追论悉怛谋”等一系列事件,不仅解慰了12年来所遭受的良心之痛与道德折磨,反映了当时牛李两党对于吐蕃政策的不同主张,在一定程度上,也折射了中晚唐朝廷对于回鹘、黠戛斯等边疆民族割据政权的立场及策略。文章可作为探讨古人如何以书画收藏及题跋活动作为政治“动源”,来隐晦地表达其施政策略的美术史个案。
    • 吴歌
    • 摘要: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妇孺皆知,其作者为唐代宰相、著名的“悯农诗人”李绅。李绅(772—846),祖籍亳州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生于湖州乌程县(今浙江省湖州市),6岁丧父,随母迁无锡(今江苏无锡)。李绅在无锡长大,启蒙,读书,赴京科考,再次返回无锡闭门读书,数年后进入宦途,留下许多有关无锡的诗篇。他是无锡首位进士、当仁不让的历史名人,论身家,他与陆贽、范仲淹、李纲等地位相似,然而由于在唐代牛李党争中被政治对手抹黑,以致长期以来以讹传讹,被描成了一个有“污点”的高官,在江苏无锡惠山祠堂群中,尽管宰相祠也有十多座,但是唯独不见李绅的祠堂。
    • 高驰
    • 摘要: 科举制是研究唐代历史极其重要的一个问题,此前已有一些学者将牛李党争和唐代科举结合起来考察,但极少将玄宗时期的吏治与文学之争同牛李党争结合起来探讨。将吏治与文学之争和牛李党争结合起来探讨唐代科举制存在的弊端。认为唐代作为科举制创立的早期阶段,主要以文学取士,存在诸多的问题:第一,文章写作能力不同于治国经邦之道,拥有极高文学修养的人未必能很好处理实际政治运作中的各种问题;第二,以文学取士,存在忽略道德的问题;第三,唐代科举中存在的请托行卷风气与科举中形成的座主门生及同年关系极易形成朋党。到了宋代,通过对行卷的禁止,糊名誊录和锁院制的创立,殿试制度的实行及以经义代替诗赋等措施的实行,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唐代科举存在的种种问题,促使科举制朝着更加合理的方向发展,成为宋代党争性质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
    • 杨碧海
    • 摘要: 刘禹锡在《唐故中书侍郎平章事韦公集纪》中称赞李宗闵为能文宰相,然而考查史实发现,李宗闵并不擅长文学,且屡次排挤欲提举刘禹锡之人。刘禹锡在这篇序文中称赞李宗闵,与开成年间的政局特别是与杨嗣复等人的往来密不可分,反映出他在文宗朝后期对杨嗣复等牛党人物的支持态度。
    • 蔡晓鸿
    • 摘要: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谿生,晚唐著名诗人,与杜牧合称“小李杜”。李商隐少有才名,但出身寒微,又卷入“牛李党争”的政治旋涡,备受排挤,困顿颠沛,郁郁不得志,“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是他命运的真实写照。李商隐的诗寄托深远,运思精微,工于比兴,巧于用典,形成了深沉婉曲、綺丽精工的艺术风格。
    • 杨碧海
    • 摘要: 刘禹锡在《唐故中书侍郎平章事韦公集纪》中称赞李宗闵为能文宰相,然而考查史实发现,李宗闵并不擅长文学,且屡次排挤欲提举刘禹锡之人.刘禹锡在这篇序文中称赞李宗闵,与开成年间的政局特别是与杨嗣复等人的往来密不可分,反映出他在文宗朝后期对杨嗣复等牛党人物的支持态度.
    • 徐暢
    • 摘要: 弘農楊氏是通過移居都城實現"中央化",涉足科舉實現"官僚化"的中古世家大族之代表。入唐,楊氏越公房的後人數代同居於長安坊里,形成靖恭、新昌、修行、永寧四坊望。本文梳理了文人官僚白居易與長安新昌楊家的交往,兼及其與同坊官僚的交遊;復原科舉官僚在新昌坊私人空間的宴集,並發掘其社會文化内涵;相比與靖恭楊家的姻親,同居一坊的地緣因素,成爲聯繫白居易與楊於陵家族的紐帶,甚至左右了他們的政治立場與仕宦前景。由此個案可見唐中後期清流文化籠罩下,都城科舉官僚聯繫渠道之拓展,及對新社會流動規則之主動接納。
    • 李烁
    • 摘要: 科举制度产生于隋,完善于唐,作为我国古代官僚选任的一项重要制度,它贯穿了整个封建社会,对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朋党政治作为一种官僚政治发展的产物,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发展和变化,对我国历史也有着显著的影响.唐代中后期发生的牛李党争是朋党政治的具体体现,与由科举制度构建出的政治关系网有关.科举制度与朋党政治结合,使朋党政治得以发展,朋党政治降低了科举取士的职能,使科举制度发生了蜕变.
    • 佚名
    • 摘要: 同大宋朝一样,唐朝的贤相也集中在前期,那著名的房玄龄和魏征就不用说了,接下来的杜如晦、长孙无忌、褚遂良、上官仪、狄仁杰等等:而自安史乱后,后期的大概除了那一直相互死掐的“牛李党争”中的牛僧孺和李德裕,勉强能算上的,怕也就只有一个裴度了,唐朝宰相就权力来说,含金量要比宋朝高得多,宋朝为了分权,那相当于宰相,或享受宰相待遇之人一大堆,而唐朝的宰相又因时代的原因,一般都有着很高的文学素养,尤其在诗歌方面,比如张说、宋璟、姚崇等等,当然,那些靠裙带上位的,如杨国忠一类就算了。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