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热演化史

热演化史

热演化史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42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地质学、地球物理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0篇、会议论文9篇、专利文献224809篇;相关期刊71种,包括地下水、岩石学报、高校地质学报等; 相关会议9种,包括2015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全球构造、盆地与油气响应”学术研讨会暨纪念朱夏先生诞辰九十五周年、2010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等;热演化史的相关文献由420位作者贡献,包括任战利、崔军平、祁凯等。

热演化史—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0 占比:0.06%

会议论文>

论文:9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224809 占比:99.94%

总计:224948篇

热演化史—发文趋势图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黄玉平; 龙祖烈; 朱俊章; 石创; 张博; 张小龙; 陈聪
    • 摘要: 通过对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108口钻井的地温数据(BHT、MDT、DST)进行校正、分析,以点到面重构白云凹陷的现今地温场,再结合地质与地球化学资料,正演恢复白云凹陷烃源岩的热演化史及生烃史。研究结果显示:(1)白云凹陷具有变地温场,地温梯度分布在35~60°C/km之间,呈现出南高北低的分布特征。(2)受控于白云凹陷变地温场作用,白云凹陷不同洼陷烃源岩热史不同,主洼文昌组烃源岩处于高成熟至过成熟阶段,东洼、西洼和南洼文昌组烃源岩处于成熟至高成熟阶段。(3)在垂向上,白云凹陷高变地温场导致烃源岩具有高热快熟的演化特征,随地温梯度升高,烃源岩成熟门限快速变浅、生烃窗口变窄。(4)白云凹陷不同洼陷具有差异生烃特征,主洼文昌组烃源岩干酪根生油气早,生油阶段主要在23.03 Ma以前,生气阶段在33.9~10.0 Ma;东洼、西洼、南洼烃源岩埋藏浅,生烃较晚(23.03 Ma以来),油气共生。
    • 郭怀军; 王虎; 全守村; 闫旭光; 贾伟航
    • 摘要: 阿尔金山处于青藏高原北缘,其中—新生代形成与演化过程研究是认识青藏高原隆升扩展的关键。以阿尔金东段拉配泉一带岩体为研究对象,通过锆石、磷灰石低温热年代学研究来揭示阿尔金东段白垩纪以来的抬升冷却过程,进而全面认识阿尔金中—新生代的隆升剥露史。结果表明:拉配泉地区锆石和磷灰石的裂变径迹中心年龄分别为116~108和47~19 Ma,记录了阿尔金东段地区早白垩世以来的冷却事件。热史模拟结果显示:阿尔金东段北缘在60~48和约10 Ma以来发生了两期快速降温事件;第1期事件,在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作用下,青藏高原北缘隆升并产生逆冲推覆作用,阿尔金断裂再次开始活动,阿尔金东段山体发生快速剥露;第2期事件,在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的远程效应下,阿尔金主断裂的大规模走滑运动导致了该地区的快速剥露;这两期事件的平均冷却速率分别为2.85°C·Ma^(-1)和4.84°C·Ma^(-1)。
    • 郭怀军; 王虎; 贾伟航; 全守村
    • 摘要: 以阿尔金红柳沟—拉配泉混杂岩带中段阿克达坂至喀腊大湾一带的各类岩石为研究对象,通过锆石、磷灰石裂变径迹测年和热史模拟揭示阿尔金红柳沟—拉配泉混杂岩带中生代以来的隆升演化史。分析结果表明,阿尔金红柳沟—拉配泉混杂岩带中生代以来至少经历了5次构造隆升事件:222~186 Ma(晚三叠世到早侏罗世)、144~13 Ma(早白垩世早期)、103~82 Ma(早白垩世晚期到晚白垩世)、45~27 Ma(始新世到渐新世)和22~7 Ma(中新世)。热史模拟结果显示,阿尔金北缘新生代以来隆升具有一定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性:新生代初期,阿尔金北缘整体隆升较为缓慢;始新世到渐新世,具有西快东慢的隆升特点;中新世以来,阿尔金山地区发生了一次剧烈的区域隆升事件,该隆升事件在阿尔金红柳沟—拉配泉混杂岩带呈现出起始时间东早西晚的趋势。
    • 任战利; 崔军平; 祁凯; 杨鹏; 刘新社; 张才利; 杨桂林; 高彦芳; 张莹; 邢光远
    • 摘要: 深层、超深层是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及今后的勘探方向,不同地热类型盆地的深层、超深层现今温度差异大,热演化历史复杂,恢复难度大。该文在收集及调研国内外深层、超深层地层温度、成熟度及古地温研究方法、研究新进展的基础上,对深层、超深层现今地温场差异及对油气相态的控制作用、古地温恢复方法、热演化史恢复理论及方法、热演化史对油气成藏评价的控制作用及深层、超深层研究中应关注的科学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建立的国内外不同地热状态盆地深层、超深层温度与深度关系图版表明,在中浅层温度差异相对较小,在深层、超深层随深度增加差异明显增大(同一深度不同热状态盆地现今地层温度相差可达110°C以上,温度差异大)。地层温度是控制油气相态分布最为重要的控制因素,加热时间也是重要因素;建立的不同热状态盆地从中浅层到超深层油气相态与深度关系图版表明,从高地温梯度到低地温梯度盆地,石油液态窗、凝析油湿气、干气分布深度逐渐加深。在西部,低温型快速沉降盆地超深层油藏分布埋深可达8000~9000 m,凝析油湿气气藏埋深更大,可达12000 m;叠合盆地深层、超深层,特别是海相碳酸盐岩地层缺乏有效的古地温恢复方法,在对不同古温标方法研究新进展分析的基础上,认为多种古温标方法与盆地地质条件相结合,相互约束,可有效提高古地温恢复结果的可靠性;深层、超深层经历多期构造运动的改造及破坏,早期盆地古地温场及构造热事件信息难以记录。研究后提出的复杂叠合盆地热演化史恢复理论及方法是实现深层、超深层复杂热演化史恢复的有效途径;在对鄂尔多斯盆地深层中新元古界热演化史恢复及油气生成期次分析的基础上,将国内外深层、超深层不同热演化史类型划分为4种类型,并分析了不同热史类型盆地油气相态、油气成藏及油气富集方面的明显差异;最后提出了深层、超深层热演化史恢复应关注古温标开发、热体制、热事件、烃源岩是否变质等学科前沿问题。
    • 韩杨; 蒋文龙; 杨海波; 任海姣; 王霞田; 王韬
    • 摘要: 准噶尔盆地南缘深部资源是近年来天然气勘探的热点,其中位于南缘中段霍玛吐背斜带的侏罗系烃源岩资源潜力巨大,但由于研究区勘探程度较低,烃源岩热演化史与成藏条件的匹配关系尚不清晰。基于实测地震解释、热史温标数据,应用盆地模拟方法对南缘中段中—下侏罗统烃源岩热演化史进行恢复,并结合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分析,对天然气生成、运聚以及与构造演化的耦合关系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南缘中段发育中—下侏罗统主力烃源岩,其关键生气时期为早白垩世早期(距今99.6 Ma)和晚白垩世末期(距今65.5 Ma),现今中—下侏罗统烃源岩处于高成熟—过成熟阶段,尚具一定生烃潜力;该区具有晚期抬升型次生气藏和持续埋深型高成熟气藏2种天然气成藏模式,天然气分布受烃源岩和构造双重控制。
    • 聂舟; 衡德; 邹源红; 肖红纱; 陈义才; 康宇; 彭文秋
    • 摘要: 吸附气是页岩气的重要赋存形式和组成部分.为了明确四川盆地长宁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一段页岩在埋藏过程中吸附气含量的演化规律,利用页岩等温吸附实验、钻井现场解吸和测井综合解释资料,建立了页岩吸附气含量与地层温度、地层压力、页岩TOC等主要影响参数的多元回归数学公式,结合典型评价井(N201井)的埋藏史、热史,对不同地质时期页岩吸附气含量进行定量计算.计算结果表明:自侏罗纪有机质开始大量生气以来,页岩吸附气含量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加逐渐升高,到白垩纪末期吸附气含量达到4.42 m3/t;古近纪以来,随着上覆地层被大幅度剥蚀,页岩吸附气含量逐渐降低至现今的1.67 m3/t.
    • 张家浩; 聂舟; 井翠; 陈义才; 康宇; 彭文秋
    • 摘要: 研究四川盆地长宁地区龙马溪组第一段下亚段-五峰组主力产气层的有机质演化历史.在15口钻井岩心薄片的沥青反射率测定和地层厚度趋势法估算喜马拉雅期的地层剥蚀厚度基础上,应用盆地模拟软件对20口完钻评价井和24口人工虚拟井的埋藏史和有机质的热演化史进行模拟计算,结果显示:(1)页岩的沥青反射率在2.15%~4.57%,平均等效镜质体反射率为2.41%;(2)页岩有机质在中二叠世-早三叠世达到生油高峰,中三叠世-早白垩世处于大量生气期;(3)古近纪以来,受喜马拉雅构造抬升与地层剥蚀作用影响,地层温度大幅度降低,页岩有机质生烃作用趋于停止.长宁地区龙马溪组第一段下亚段-五峰组页岩生气高峰较早,保存条件对页岩气富集具有重要影响.
    • 杨莉; 袁万明; 朱传宝; 洪树炯; 李世昱; 冯子睿; 张爱奎
    • 摘要: 位于中央造山带西段的东昆仑造山带因多期次造山和复杂演化历史而备受关注,约束其中生代隆升剥露历史,对于理解青藏高原大规模隆升在东昆仑地区的扩展及影响颇具意义.东昆仑造山带内中生代侏罗系-白垩系地层缺失严重,体现中生代以来强烈的隆升剥露过程,也是该区热演化的研究难点.本文通过对东昆仑造山带样品的磷灰石、锆石裂变径迹分析和热演化史研究,并结合东昆仑及周缘地区现有低温热年代学研究,识别出东昆仑造山带所经历的五次隆升冷却事件,即201~193Ma(早侏罗世)、172~152Ma(中-晚侏罗世)、120~98Ma(早白垩世末-早白垩世初)、98~20Ma(晚白垩世-中新世)及20~0Ma(中新世至今).所获5个年龄组响应东昆仑地区所经历的构造热事件,其中201~193Ma年龄组响应南部羌塘地块与昆仑地块的碰撞事件;172~152Ma年龄组为中-晚侏罗世古特提斯洋闭合后,造山后伸展的构造事件的记录;120~98Ma热事件吻合拉萨地块和羌塘地块碰撞事件;98~20Ma年龄组为东昆仑地区长期缓慢剥蚀去顶过程的印证;20~OMa的快速隆升剥露事件则为东昆仑周缘断裂系活化相伴,多期隆升剥蚀事件均得到地层不整合及沉积记录等研究成果的证实.区内剥蚀起始时间从由南到北逐渐变老,体现东昆仑地区隆升剥蚀的不均一性.
    • 吴琰杰; 王帅; 何磊; 王紫笛; 聂国权
    • 摘要: 小草湖凹陷东缘侏罗系是吐哈盆地台北凹陷潜在油气勘探地层,但目前该地层烃源岩埋藏情况及生烃潜力未落实.本次研究利用盆地模拟技术结合实际数据对小草湖凹陷东缘侏罗系煤系烃源岩的埋藏史、热演化史进行了模拟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侏罗系沉积速率最大可达70 m/Ma;从侏罗系开始研究区地层热流值一直处于减小状态,模拟所得各井最大温度在120~160°C;研究区中、下侏罗统烃源岩大约在白垩纪晚期—侏罗纪早期开始进入早期生油阶段,对应的门限深度大约为2200 m,现今处于低成熟-中等成熟阶段.该结果对小草湖地区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