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埋藏史

埋藏史

埋藏史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31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地质学、地球物理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1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558篇;相关期刊82种,包括地球学报、地质论评、高校地质学报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第四届全国青年地质工作者学术讨论会、全国第九届油气层序地层学与沉积储层大会 、吉林省第四届科学技术学术年会等;埋藏史的相关文献由426位作者贡献,包括彭博、周雁、李宗星等。

埋藏史—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1 占比:17.74%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44%

专利文献>

论文:558 占比:81.82%

总计:682篇

埋藏史—发文趋势图

埋藏史

-研究学者

  • 彭博
  • 周雁
  • 李宗星
  • 杨光
  • 沃玉进
  • 胡俊杰
  • 陈安定
  • 何生
  • 刘奎
  • 叶加仁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潘泉涌
    • 摘要: 为了研究寒武系烃源岩二次生烃规律,以塔里木盆地北部寒武系烃源岩为研究对象,结合构造演化及地层发育情况,利用盆地模拟技术对典型井开展埋藏史、热史研究,认为AD4井区加里东早中期烃源岩进入生烃阶段,加里东中期Ⅲ幕至海西晚期多次隆升剥蚀、生烃停滞,燕山晚以来地层快速沉积,二次生烃较强;TP7井区以南加里东早中期以来持续生烃演化,高压抑制演化模式下喜山期以气和凝析油为主,喜山期生烃强度相对较弱;XH1井加里东早中期烃源岩进入生烃阶段,加里东中期Ⅲ幕之后强烈隆升剥蚀,海西期-喜山期无二次生烃过程。
    • 张家浩; 聂舟; 井翠; 陈义才; 康宇; 彭文秋
    • 摘要: 研究四川盆地长宁地区龙马溪组第一段下亚段-五峰组主力产气层的有机质演化历史.在15口钻井岩心薄片的沥青反射率测定和地层厚度趋势法估算喜马拉雅期的地层剥蚀厚度基础上,应用盆地模拟软件对20口完钻评价井和24口人工虚拟井的埋藏史和有机质的热演化史进行模拟计算,结果显示:(1)页岩的沥青反射率在2.15%~4.57%,平均等效镜质体反射率为2.41%;(2)页岩有机质在中二叠世-早三叠世达到生油高峰,中三叠世-早白垩世处于大量生气期;(3)古近纪以来,受喜马拉雅构造抬升与地层剥蚀作用影响,地层温度大幅度降低,页岩有机质生烃作用趋于停止.长宁地区龙马溪组第一段下亚段-五峰组页岩生气高峰较早,保存条件对页岩气富集具有重要影响.
    • 唐佳阳; 唐胜利
    • 摘要: 研究煤系烃源岩的生排烃阶段、生烃潜力及煤层气的成藏演化特征,需要对煤层的"三史"(即埋藏史、受热演化史和生烃史)演化过程进行恢复模拟研究.根据地层岩性、剩余地层现今埋深、地层孔隙度和镜质组反射率等数据或地质资料,运用PetroMod 1D模拟软件对黄陵矿区一号煤矿中侏罗世以来的三史演化过程进行重建.结果表明:黄陵矿区一号煤矿侏罗系含煤地层属于"早期沉降、晚期抬升"型,共经历了二次"沉降-抬升"阶段;第一次"沉降-抬升"发生在中侏罗世至古新世阶段,煤系地层埋深先快速增加(至侏罗纪末)后缓慢增加(至白垩纪末),最大埋深达1576m,古新世,地壳抬升剥蚀190m;中侏罗世至早白垩世初,煤岩受热温度及镜质组反射率"先缓慢后快速再缓慢"增加,至晚白垩世末,发生差异分化,2号煤层下底部煤岩受热温度79~126°C,镜质组反射率从0.50%演化至0.79%,2号煤层上顶部煤岩受热温度78~108°C,镜质组反射率从0.50%演化至0.67%(古新世),煤岩受热温度降低,煤化作用停止;第二次"沉降-抬升"发生在始新世至今阶段,煤系地层先沉降100m,之后以地层85.4m/Ma速率发生最大抬升,煤层受热温度进一步降低至现今22°C,煤有机质热解生烃作用(热成因气)停止,但微生物降解有机质生烃作用(次生生物成因气)正在进行.
    • 吴琰杰; 王帅; 何磊; 王紫笛; 聂国权
    • 摘要: 小草湖凹陷东缘侏罗系是吐哈盆地台北凹陷潜在油气勘探地层,但目前该地层烃源岩埋藏情况及生烃潜力未落实.本次研究利用盆地模拟技术结合实际数据对小草湖凹陷东缘侏罗系煤系烃源岩的埋藏史、热演化史进行了模拟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侏罗系沉积速率最大可达70 m/Ma;从侏罗系开始研究区地层热流值一直处于减小状态,模拟所得各井最大温度在120~160°C;研究区中、下侏罗统烃源岩大约在白垩纪晚期—侏罗纪早期开始进入早期生油阶段,对应的门限深度大约为2200 m,现今处于低成熟-中等成熟阶段.该结果对小草湖地区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聂国权; 李小盼; 淡永; 梁彬; 张庆玉; 李景瑞; 季少聪
    • 摘要: 下寒武统牛蹄塘组是黔南坳陷最重要的页岩气目标层之一。为探究牛蹄塘组泥页岩的生烃演化史,文章以黔南坳陷贵都地1井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该区油气地质、地球化学分析,运用盆地模拟技术等方法,对贵都地1井牛蹄塘组埋藏史与热史进行重建。结果表明:牛蹄塘组泥页岩具有较高的有机质丰度,有机质类型为I型,已达到过成熟阶段,整体具有一定的生烃潜力;牛蹄塘组泥页岩经历了中寒武世早期—中奥陶世(466~508 Ma)的生油期和中奥陶世—中三叠世(236~466 Ma)的生气期,在中三叠世晚期(约230 Ma)达到最大埋深5740 m,最高温度约215°C;具有“短暂生油,持续生气”的特征;高热演化背景下的生烃过程为页岩气富集提供较好的基础条件,但印支期以来的构造抬升剥蚀对页岩气保存具有较强的破坏作用,保存条件是页岩气富集最重要的控制因素。
    • 吴珍汉; 季长军; 赵珍; 陈程
    • 摘要: 综合野外观测、地震反射、钻探标定及镜质体反射率、古地温等相关资料,分析羌塘盆地中部不同地区侏罗系海相沉积地层的埋藏史、热史和生烃史.结果显示,羌塘盆地万安湖地区、半岛湖背斜、阿木错地区、比洛错古油藏早侏罗世海相泥页岩在沉积之后,中、晚侏罗世埋深快速增加,镜质体反射率Ro 随之增大,晚侏罗世早中期下侏罗统泥页岩镜质体反射率Ro 增至0. 5%,主力烃源岩进入生烃门限开始生烃;早白垩世早期 145~143Ma侏罗系海相地层埋深、古地温和Ro 达到极大值,比洛错油页岩开始早期生油,阿木错主力烃源岩进入第一期生烃高峰.早白垩世构造隆升及风化剥蚀导致侏罗系海相地层向上折返,埋深减小,晚白垩世和古近纪早期前陆凹陷和红层沉积导致侏罗系海相地层埋深增加.比洛错古油藏Toarcian期油页岩晚白垩世末期古地温和Ro 达到最大值,~66 Ma形成生烃高峰;阿木错地区Toarcian期含油泥页岩始新世中期~43 Ma埋深达到最大值,形成第二期生烃高峰.
    • 段国彬; 陈朝刚; 余平; 赵卫军; 刘斌; 黄卫东
    • 摘要: 为了能对渝西区块深层页岩气赋存条件有一个深入、全面的认识,本文从静态地质参数、埋藏热演化史、粘土矿物含量(脆性矿物含量)、地层厚度展布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渝西区块静态指标好,具有形成大型页岩气藏的条件.渝西区块五峰组具有分段性,上段为有机质含量大于2%的层较薄,下段为有机质小于2%的层较厚;四次构造运动复杂有别,使得地层缺失较多,主要生气期介于早侏罗世和早白垩世之间;地层向南向东地层加厚;脆性矿物含量高,利于工程压裂;粘土矿物中的伊利石含量高、绿泥石含量次之,伊/蒙混层含量较少.
    • 闫文琦; 李娇娜; 孙永河
    • 摘要: 黄骅坳陷作为渤海湾盆地的一个负向构造单元,其深层资源具有巨大的潜力,蕴含的资源量十分丰富。黄骅坳陷经历多次构造运动,其地层经过多次抬升剥蚀与沉降,导致各个区域埋藏史具有较大差异,而埋藏史之间的差异一定会导致热史、成熟史和生烃史,特别是二次生烃的不同。对黄骅坳陷埋藏史分析研究后,把不同地区埋藏类型做了分类,作为对二次生烃有利区预测的依据。最终预测出孔西—王官屯—乌马营地区、歧北—歧南—埕海等地区为有利的二次生烃区,是寻找油气的有利目标区。
    • 杨程宇; 文龙; 王铁冠; 罗冰; 李美俊; 田兴旺; 倪智勇
    • 摘要: 安岳气田是中国目前最大的古老和深层气田,由新元古代—早古生代地层中的古油藏经原位裂解形成.由于古油藏-裂解气藏演化程度较高、时代较老,对其成藏演化的研究,特别是古油藏成藏时间的厘定,长期以来存在较多争议,缺乏足够地球化学证据的佐证.通过最新的实测大地热流史和类似地区的烃源层生烃门限研究,利用地质类比法替代流体包裹体测温,重建关键井埋藏史-热史,厘定德阳-资阳裂陷筇竹寺组烃源层的生烃和古油藏形成和破坏的时间,分析了古油藏的演化过程.地球化学实验和相关地质分析表明,筇竹寺组烃源层生烃时间既古油藏成藏时间约为275~263 Ma,相当于早二叠世后期(孔古阶)—晚二叠世.之后的深埋使古油藏自三叠纪初期开始裂解,在中侏罗世末期—早白垩世初期古油藏被完全破坏并形成大型裂解气藏.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