炭疽芽孢杆菌
炭疽芽孢杆菌的相关文献在1960年到2022年内共计108篇,主要集中在基础医学、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0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33338篇;相关期刊54种,包括生物技术通讯、微生物学报、微生物学通报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21世纪第五届全国人兽共患病学术研讨会、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公共卫生学分会第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三次学术研讨会、中华医学会第一届全国公共卫生学术会议等;炭疽芽孢杆菌的相关文献由317位作者贡献,包括俞东征、李伟、海荣等。
炭疽芽孢杆菌—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33338篇
占比:99.77%
总计:33414篇
炭疽芽孢杆菌
-研究学者
- 俞东征
- 李伟
- 海荣
- 王静
- 胡孔新
- 何君
- 孙肖红
- 徐俊杰
- 杨宇
- 端青
- 陈薇
- 刘纯杰
- 周蕾
- 左庭婷
- 张晓龙
- 朱虹
- 杨瑞馥
- 王艳春
- 苏裕心
- 陶好霞
- 魏建春
- 付玲
- 冯书章
- 刘先凯
- 刘军
- 孙洋
- 展德文
- 徐佳慧
- 李建民
- 檀华
- 欧志敏
- 王令春
- 王恒樑
- 王芃
- 王莹
- 祝令伟
- 纪雪
- 袁盛凌
- 郭学军
- A.P.波梅兰茨夫
- S.H.莱普拉
- 丁玉仙
- 于长明
- 何宇平
- 冯尔玲
- 刘威岑
- 刘子铎
- 刘志强
- 刘明
- 刘春秀
-
-
赵恩全
-
-
摘要:
在家畜中草食动物容易感染炭疽杆菌,分泌物及尸体中的病原体形成芽孢,而且芽孢在环境中能够长时间存活,可随时将病菌传播给易感动物。因此需要做好炭疽病的诊断和预防工作。炭疽是由炭疽芽孢杆菌引起一种人畜共患的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由于这种疾病的症状之一是引起皮肤等组织发生黑炭状坏死,故称为“炭疽”。
-
-
边文莹
-
-
摘要:
炭疽是由炭疽芽孢杆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世界各地都有发生。世界动物卫生组织规定必须报告的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二类传染病管理。1症状炭疽临床类型有3种,皮肤型炭疽最为常见,其次是肠炭疽和肺炭疽。无论是哪种类型的炭疽感染,如治疗不及时,都有可能危及生命,其中肺炭疽和肠炭疽的死亡率最高。发病动物有磨牙、眩晕、摇摆、皮下肿胀、痉挛、天然孔出血、呼吸困难、黏膜发绀、食欲减弱、反刍停止、高热、先便秘后腹泻、血尿便、流产等临床症状。
-
-
周詹
-
-
摘要:
2022年5月24日,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在京发布了《场馆生物气溶胶监控处置系统技术要求》团体标准。作为国际国内第一个面向场馆生物安全能力建设需求的团体标准,填补了生物气溶胶监控处置系统相关标准的空白,为场域内生物气溶胶中32种生物危害因子(新型冠状病毒、埃博拉病毒、鼠疫耶尔森氏菌、炭疽芽孢杆菌芽孢等细菌、病毒)的全时空监测、报警、处置提供了能力建设思路;对于指导场馆依托全系统的监测检测装备、物联网系统、大数据云平台,实现全场域的实时监测和消杀提供了技术支撑。
-
-
周标;
张霞;
罗意;
曾秀玲;
皮泉;
毛以智;
李涛
-
-
摘要:
炭疽是国际上高关注度的一种人畜共患急性传染病,严重危害公共卫生安全。人间炭疽多因接触携带炭疽病原或发病的动物引起,畜间炭疽流行病学资料与人间炭疽的统计报告相比较少,而人间与畜间炭疽具有密切的关联性。文章通过对近年来官方公布的人间、畜间炭疽发生的情况进行统计整理,对其流行形势、流行原因进行分析,同时提出防控建议,以期为畜间炭疽的防控提供参考。
-
-
剡根强
-
-
摘要:
时值秋季,畜牧业秋季防控已然拉开了帷幕。秋防工作作为养殖业的重点工作不容忽视。炭疽是一种由炭疽芽孢杆菌引起的人兽共患病,主要发生在牛、马、羊、骆驼及鹿等草食为主的动物。在我国北方牧区和南方丘陵地区均存在炭疽自然疫源地,加之牛羊多以放养为主,使得动物炭疽难以消灭。人可以通过接触炭疽患病动物及其制品而被感染,因此人患炭疽感染病例也时有发生。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以感染家畜为主的人兽共患传染病,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生殖道传播,也可通过损伤的皮肤、黏膜等感染,造成以生殖系统为主的多器官损伤。日前,炭疽和布病多发,给牧场和畜牧养殖人员都带来了诸多不良后果,那么牛场针对相关疫情应如何处置和进行医疗救治工作,提升养殖从业人员等重点人群自我防护意识和防控能力,及时处置疫情,科学应对,做好牛场及疫情处置人员个人防护呢?
-
-
-
刘立;
李俊义;
杜映荣;
刘春云;
夏加伟;
李卫昆;
祁燕伟;
李惠敏
-
-
摘要:
目的 对云南省发生的一起以手部皮肤感染为主要表现的炭疽疫情进行分析总结,为进一步防治炭疽提供经验.方法 收集并分析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因屠宰牛引发皮肤炭疽的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4例患者有明确的流行病学史,2例为炭疽确诊病例,2例为临床诊断病例.4例患者均以手或手臂出现水泡为首发症状,周围皮肤红肿,伴局部疼痛明显,水泡大小不等,中央呈黄色脓疱状,局部焦痂形成;4例患者WBC、CRP明显升高;4例患者ALT、AST、CK及LDH也出现不同程度升高;4例患者均使用标准化抗菌治疗方案,结合局部创面处理、消肿及支持等对症治疗约3周,均痊愈出院.讨论 皮肤炭疽患者的皮肤表现多样,早期易误诊、误治,及时诊断和治疗是关健.皮肤炭疽局部挤压和有基础性疾病者易重症化.
-
-
胡凯;
徐俊杰;
宰晓东;
殷瑛;
李汭桦;
王美荣;
李耀辉;
张跃;
李玉杰;
辜彦霏
-
-
摘要:
目的:构建炭疽芽孢杆菌新抗原NlpC的原核表达质粒,制备NlpC重组蛋白并进行免疫评价,为新型炭疽亚单位疫苗研发提供参考.方法:运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和预测NlpC蛋白的跨膜区、信号肽、疏水性、保守性等性质;PCR扩增nlpc基因片段,构建NlpC原核表达质粒,IPTG诱导表达,His亲和层析法纯化目的蛋白,SDS-PAGE与Western印迹鉴定纯化的蛋白;NlpC重组蛋白联合佐剂免疫小鼠后,ELISA法检测免疫血清的抗体效价,体外实验检测免疫血清抑制芽孢萌发功能,BALB/c小鼠免疫攻毒实验评价免疫保护效果.结果: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NlpC有信号肽,无跨膜区,亲水性好,具有较高的保守性;构建了NlpC原核表达质粒,经诱导表达与纯化获得了纯度高于95%的NlpC蛋白;免疫评价结果显示NlpC联合Al(OH)3+CpG佐剂可激发小鼠产生高水平的抗体反应,NlpC免疫血清可在体外抑制炭疽芽孢萌发,NlpC免疫组可显著延长炭疽杆菌芽孢攻毒后小鼠存活时间.结论:NlpC具有较好的免疫原性,是潜在的炭疽杆菌保护性抗原,可作为新型炭疽亚单位疫苗的候选组分.
-
-
张恩民;
湛志飞;
魏强;
张锡兴;
胡艳红;
夏昕;
万康林;
魏建春;
高立冬
-
-
摘要:
目的 对某校疑似炭疽疫苗菌株毒力恢复事件(事件)中,教学实验使用的炭疽芽孢杆菌毒力及其环境污染情况进行鉴定和调查,为合理处理该事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调查事件发生的情况、采集实验用培养物、冻存菌株和实验室环境样本.对实验用培养物进行噬菌体裂解和青霉素敏感试验鉴定;选取炭疽芽孢杆菌的rpoB基因和毒力相关的pagA和capC基因,应用TaqMan荧光探针法对采集样本进行检测.结果 实验用培养物的噬菌体裂解试验显示有明显的噬菌斑,青霉素敏感试验显示在青霉素纸片周围有明显的抑菌环,并且培养物和冻存菌株rpoB和pagA基因检测为阳性,capC基因检测为阴性;教学场所的环境样本rpoB、pagA和capC基因检测均为阴性.结论 该事件中实验用培养物和冻存菌株均为缺少capC基因的减毒炭疽芽孢杆菌,未发现毒力恢复情况;教学场所中无炭疽芽孢杆菌的污染.
-
-
-
祝令伟;
ZHU Ling-wei;
GUO Xue-jun;
郭学军;
LI Ji-ping;
李吉平;
GU Gui-bo;
顾贵波;
LIU Jun;
刘军;
WU Guang-mou;
吴广谋;
JI Xue;
纪雪;
WANG Cheng-yu;
王承宇;
ZHOU Bo;
周博;
ZHOU Wei;
周伟;
冯书章;
FENG Shu-zhang;
SUN Yang;
孙洋
- 《21世纪第五届全国人兽共患病学术研讨会》
| 2016年
-
摘要:
目的:建立炭疽芽孢杆菌临床强毒株和疫苗株的鉴别诊断方法,为炭疽疫情诊断和疾病控制提供参考.rn 方法:以炭疽芽孢外壁胶原样蛋白的编码基因bclA和pXO1质粒上的aat序列为靶点,设计引物,通过PCR扩增片段多态性和测序结果分析可变串联重复序列(VNTR).在生物安全3级实验室分离炭疽菌体蛋白,使用MALDL-TOF/TOF质谱仪进行检测,BioTyper软件分析图谱.rn 结果:炭疽分离菌株与Ⅱ号、无荚膜疫苗株,VNTR分析结果都有不同.2个分离株测定bclA基因序列全长均为1113bp,编码的蛋白包含66个GXX重复和5个BclA重复.质谱分析发现,2个分离菌株菌体蛋白表达峰图基本一致,而2个疫苗株与之相比有很大的差异,许多蛋白的表达都明显下调.rn 结论:两种方法都能够有效鉴别本次分离的炭疽临床菌株和疫苗菌株.
-
-
赵陶然;
董韵竹;
赵兴卉;
李汭桦;
钱梦樱;
宰晓东;
徐俊杰;
陈薇
-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细胞工程与转基因生物分会2016年年会》
| 2016年
-
摘要:
炭疽是一种人畜共患的烈性传染病,其病原菌炭疽芽孢杆菌所分泌的外毒素能够抑制宿主免疫系统并导致死亡.炭疽毒素包括三种成分:PA、LF和EF,这三种成分能够形成两种毒素:致死毒素(LT,由LF+PA构成)和水肿毒素(ET,由EF+PA构成).在本研究中,用EF+PA, EF(H351A) +PA或EF (H351R)+PA处理小鼠巨噬细胞(J774A.1)后,通过qPCR检测发现三个处理组的细胞中均发生了细胞因子MIP-1α表达水平下降,GM-CSF表达水平升高,IL-6表达水平升高,以及炭疽受体CMG2表达水平上升,三种处理的作用强弱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EF+PA, EF(H351R)+PA,EF(H351A)+PA。这些结果提示,EF(H351A)和EF(H351R)这两种突变体在体外依然具有促炎作用,且EF(H351R)的活性强于EF(H351A)。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