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陷
湿陷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3年内共计863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公路运输、水利工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3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70447篇;相关期刊94种,包括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勘察科学技术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第八届全国土动力学学术会议、中国建筑学会地基基础分会2004年学术年会、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七次学术大会等;湿陷的相关文献由2610位作者贡献,包括米维军、武小鹏、苗学云等。
湿陷—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70447篇
占比:99.80%
总计:70585篇
湿陷
-研究学者
- 米维军
- 武小鹏
- 苗学云
- 邵生俊
- 刘松玉
- 李佳
- 刘贺业
- 周有禄
- 周茗如
- 屈耀辉
- 张立新
- 李奋
- 陈天镭
- 周仁
- 安东子
- 张雷
- 朱彦鹏
- 李宁
- 熊治文
- 王鸿运
- 丁东彦
- 井彦林
- 张耀
- 曾彪
- 梅源
- 王亮
- 王强
- 章定文
- 胡长明
- 赵永虎
- 黄雪峰
- 任亚强
- 冯永阳
- 孙金顺
- 张志权
- 张波
- 时小兵
- 李俊
- 李梦云
- 林源
- 柴清
- 毛忠良
- 牛梦实
- 王兆辉
- 王兰民
- 王继忠
- 董立山
- 蔡明喜
- 赵伟
- 郅彬
-
-
彭晨
-
-
摘要:
西北地区湿陷性黄土因土体内部结构特点,遇水湿陷从而引起路基沉降,影响工程质量及安全。文中围绕G309固西段高速公路湿陷性黄土路基进行现场沉降观测,对试验段研究分析。结果表明,湿陷性黄土路基沉降与填土高度呈正相关,沉降平均速率为0.30~0.35 mm/d,堆载预压能够减少路基沉降时间;实际沉降量的拟合曲线由抛物线向对数曲线过渡,能有效预测工后沉降量。
-
-
袁道陇
-
-
摘要:
阿克肖水库工程属典型的“三高一深”水利工程,勘察难点主要有坝址区分布大型古河槽、筑坝材料含有钙质弱胶结体、库坝区分布厚层粉土、坝址河床狭窄且水流湍急等诸多问题。针对不同的勘探难点采用相应的勘探方法,通过几种勘探方法进行相互验证,查明了工程区的工程地质条件。根据施工揭露表明,工程地质条件与勘察成果基本一致。经过3年多的运行表明,地质问题处理方式合适。为今后有类似工程地质问题的勘察提供了勘察及处理方法。
-
-
罗章
-
-
摘要:
湿陷性黄土的特点为非饱和性,呈现垂直节理,在湿度较大的情况下,整体状况变化较小,但如遇到水浸润,则会导致土体湿陷变形;而利用沉管成孔侧向挤密时,周围土被向外挤压,使土体积减小,密实度增加,从而避免发生快速大量塌陷现象。同时利用素土(就地取挖黄土)对桩孔进行夯填,保持桩内与桩间土密实度基本一致,从而达到减小、消除地基湿陷性的作用。
-
-
袁博
-
-
摘要:
以宝兰客运专线某段黄土路基为例,借助Midas GTS/NX有限元计算软件,分析了黄土路基湿陷变形对路基挤密区的影响.结果 表明:(1)当未挤密区全部发生湿陷时,挤密区边缘剪应力和沉降变形随距挤密区边缘距离的增大逐渐减小,随着深度的增加,竖向应力逐渐增加且增加的范围越来越广,增量也越来越大,湿陷引起的挤密区沉降变形随距挤密区边缘距离呈非线性减小,且减小的速率随着距离挤密区边缘距离的增大越来越小:(2)同一挤密系数下,沉素土挤密桩沉降量>3∶7灰土挤密桩沉降量>2∶8灰土挤密桩的沉降量;挤密系数为0.93时,2∶8灰土挤密桩在不同深度处的沉降量最小;(3)同一挤密系数下,三种桩型的最终累积沉降量素土挤密桩>2∶8灰土挤密桩>3∶7灰土挤密桩;(4)同一桩型下的累积沉降量挤密系数0.87>挤密系数0.93>挤密系数0.90.
-
-
王荣松;
王利祥;
张宏斌
-
-
摘要:
在文献调研的基础上对湿陷性黄土的湿陷特性、湿陷机理、湿陷性影响因素、采出水取样测试、防渗膜的研究现状、毛石结构的研究现状、新型智能复合材料在湿陷性黄土中的应用等进行了分析总结,在综合对比分析防渗膜与湿陷性黄土的优势下,充分考虑成本控制因素,基于环保与节能原则,建议采用一种防水、防火、抗裂、持久耐用、施工便利的新型智能复合材料.
-
-
耿玉
-
-
摘要:
通过对新版《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标准》GB50025-2018的解读,结合笔者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设计的实践经验,本文明确了几种特殊情况下防护距离的确定及检漏地沟的设置;提出了湿陷性黄土地区特殊建筑(构筑物)的分类建议,并对地下储水构筑物的防护措施、基础做法和湿陷性黄土地区海绵城市设计要点进行了分析.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