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话语
个人话语的相关文献在1992年到2022年内共计125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文学理论、电影、电视艺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4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1288篇;相关期刊103种,包括青春岁月、内江师范学院学报、华文文学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等;个人话语的相关文献由126位作者贡献,包括孙德喜、孙祖娟、左晓莹等。
个人话语—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1288篇
占比:98.90%
总计:11413篇
个人话语
-研究学者
- 孙德喜
- 孙祖娟
- 左晓莹
- 李新颖
- 杨剑龙
- 谭学纯
- 邵建
- 龙琼
- 丁学芳
- 万孝献
- 丹珍草
- 于坚
- 何冬梅
- 何平
- 余梦阳
- 倪震
- 傅京生
- 关鑫
- 冯姣姣
- 刘志荣
- 刘忠波
- 刘新征
- 刘杨
- 刘立
- 厉震林
- 古风
- 向怀林
- 吴晓云
- 周建强
- 周立民
- 唐冬琳
- 噶哇扎西
- 季雅群
- 安庆
- 宋宝伟
- 张元元
- 张子晴
- 张德让
- 张梦茹1
- 张瑜洋
- 彭熙
- 徐文泰
- 戈小燕
- 戴瑶琴
- 房福贤
- 方睿彦
- 易英
- 朱丹妮
- 朱猛
- 朱美禄
-
-
张子晴
-
-
摘要:
近年来,随着媒介融合的发展纪录片的创作迎来了小高潮,创新的内容与形式吸引了大量的观众的关注,个人话语表达和真实构建也呈现出新的特点。《人生第一次》是央视网联合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bilibili出品的12集系列人文纪录片,是媒介融合时代诞生的纪录片作品,本文将以《人生第一次》为例,从个人话语表达和真实构建两方面分析媒介融合背景下纪录片的创作。
-
-
周建强
-
-
摘要:
改革开放四十年我国教育从“十年文革”后的恢复提高到全面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从恢复高考制度后的高等精英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等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本文试图用民间话语进行教育叙述与评述我国的教育现代化改革发展的民间图景和民间愿景。新时期至新时代我国教育现代化改革发展的外延更趋宽广丰富,其内涵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与生命成长,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建构立体多维、充满中国智慧的教育现代化发展方案和教育发展共同体。
-
-
朱丹妮
-
-
摘要:
近年来,“非虚构”作为一种反碎片化的叙事和传播方式,在新闻领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方式之一。“非虚构”在迎来春天的同时也带来了话语范式的转变。本文从叙事主题、叙事视角及叙事方式三个层面探究个人话语与公共话语如何借助非虚构叙事达成对话的效果。
-
-
刘忠波;
郭东升
-
-
摘要:
从2011年至今,郭东升创作了《大汖》《最后的铸造厂》《农家高考》《白风明的种田梦》《庙会》《津门玩跤人》《猴年马事》《村晚》《选举》《山路弯弯》《下矿井》《三矿》等十余部纪录片,并在央视纪录频道播出,先后获得了CCTV年度最佳纪录片奖、金红棉“中国故事优秀纪录长片”奖、亚广联评委会特别奖等几十个奖项,反响良好。郭东升将镜头对准山西的乡村、煤矿、企业等,关注普通人、普通事,挖掘山西阳泉地区方圆百里内的中国故事。其作品兼具社会性与故事性,将极富山西风情的本土故事与大时代相连接,很好地融合了个人话语和主流叙事。
-
-
丹珍草
-
-
摘要:
女性叙事是藏族当代作家文学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梅卓的文学创作无疑是独树一帜的.梅卓新近出版的长篇小说《神授·魔岭记》将藏族民间文学和神话资源引入作家文本创作,讲述了藏区一个游牧部落——"东查仓部落"格萨尔史诗神授艺人的故事.叙事打破了梦境、虚幻和现实之间的壁垒,将虚构的故事与实际的故事交织在一起,亦真亦幻,其想象力和诗意植根于"东查仓部落"真实的生活和藏地的现实世界.从民间口头文学格萨尔史诗说唱到长篇小说的书面创作,小说家的个人话语并不完全来自于自身经验,而是基于民族集体记忆的再想象与再创作,折射出文学生产、史诗传播及其阅读接受过程中格萨尔史诗的大众审美取向和情感结构转型.女性的叙事视角赋予了作品丰富的感性色彩和独特的抒情性,而对13岁少年神授艺人阿旺罗罗的成长历程及其情感世界和个体生命体验的细腻表达,既有童话的天真又有寓言的犀利,超越了女性叙事与特定民族叙事格局,呈现出宽广的文化立场和人性的温度.
-
-
-
-
张梦茹1
-
-
摘要:
张爱玲的作品总是环绕着宿命论般的悲剧色彩,这或许正与她鲜明的女性意识有着某种程度的联系。本文从《色·戒》出发,试图对张爱玲笔下女性解放的艰难困境进行分析。张爱玲的《色·戒》创作于1950年,发表于1978年,后来收入皇冠出版社1983年版的《惘然集》。其间,想必张爱玲的心绪定是无比复杂与纠结的:一方面,她可以反复修改与润色;另一方面,似乎也在寻找着合适的时间''发声''。
-
-
宋宝伟
-
-
摘要:
新时代文学如何表现和影响我们的生活,已经成为当下文学写作和研究的重要课题。毫无疑问,新时代对文学的精神和使命有新的要求和呼唤,文学需要并且应该有自己崭新的精神与艺术定位,敏锐而深刻地感受和表现时代的脉动,努力在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要和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方面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诗歌作为文学艺术中的重要体裁,在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情感等领域,有着独特的表达优势。
-
-
金宏宇;
徐文泰
-
-
摘要:
Zhang Jie's Heavy Wings has always been interpreted as a model of reform literature. However, througha careful analysis of the three different versions of Heavy Wings, we can find that it has undergone an exploratory breakthrough and restoration process from the mainstream writing mode. Whether the bitonality of the theme, the shaping of the reform figures or how to say the times and the history. We can't use the general concept and language of reform literature to simplify the rich space behind the changes of text. The changes of version is the result of collision between the multiplicity of Personal discourse in the 1980s and the mainstream discourse.%一直以来,张洁的《沉重的翅膀》被作为"改革文学"的典范来解读和化约. 然而,仔细比对、辨析其三个不同版本,可以发现它经历了一个对主流改革文学书写模式的探索性突破到逐渐修复回调的过程. 无论是创作主旨的复义性、改革人物的塑造问题,还是在如何言说时代与历史方面,都不能用改革文学的一般概念和措辞去简化文本改动背后的丰富内涵. 版本的变迁,反映出1980年代个人话语的多义性与主流话语的同一性之间的交叉与碰撞.
-
-
厉震林;
倪震
-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
| 2009年
-
摘要:
文章介绍了在新中国60年的电影评论中的两种写作形态,除了宏观视野层面的评论系统,还存在着或隐或显的个人话语脉流,它与政治环境以及文化语境有着内在的互通关系。指出电影评论的两种形态,既无高低之分,也无前后之别,可以称之为电影批评的双轨制。“文革”前17年的电影评论体现了“镜子效应”的特征,而“文革”以后的电影评论则更多地表现为“空气效应”的倾向。宏观视野和个人话语的电影评论,构成一种集团与个人、宏观与微观、主体与边缘的互补关系,它都可以形成一种“心理体验过程”和“文化心理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