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1980年代

1980年代

1980年代的相关文献在1993年到2022年内共计153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电影、电视艺术、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3篇、专利文献26541篇;相关期刊114种,包括人文杂志、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等; 1980年代的相关文献由159位作者贡献,包括张惠苑、张立群、关冬霞等。

1980年代—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53 占比:0.57%

专利文献>

论文:26541 占比:99.43%

总计:26694篇

1980年代—发文趋势图

1980年代

-研究学者

  • 张惠苑
  • 张立群
  • 关冬霞
  • 吴健安
  • 吴昊
  • 周新民
  • 孙士聪
  • 孙霞
  • 徐勇
  • 本刊编辑部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 徐洪军
    • 摘要: 1980年代,一大批中国现代著名作家重新焕发青春,积极参与文学活动,推动了“问题”作家作品的平反,领导了1980年代的各级文学机构、文学期刊和文学评奖,创作了《随想录》《归来的歌》《杜晚香》《洗礼》《干校六记》等著名作品,重版了重要的个人旧作或作品集,参与了中外作家之间的文学交流,为他们举办的纪念活动也成为1980年代文学的重要事件。这些文学活动体现了中国现代作家人生晚年的思想意识与艺术追求,构成了新启蒙与现代派之外的另一部1980年代文学史,也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重要史料来源。
    • 周思
    • 摘要: 诗人顾城之死使人们产生了对"童话诗人"之"童话"的质疑,"顾城现象"由此引出关于启蒙的许诺与失落、童话的纯真与危险的寓言。回到"童话诗人"一词形成的历史现场,彼时的诗人及批评家群体在"童话"之上寄予的启蒙期待与顾城对童话释义的差异便显现出来。前者希望借由其自然与天真的特质来治愈创伤并重新开始一个"新时期",后者则赋予童话无始无终的时间观并塑造"无为无不为"的儿童形象,在解释历史暴力的同时成为了暴力的同谋。以告别过去的意识为共同起点的启蒙探索终究分道而行,童话话语内部的复杂与矛盾暴露出1980年代的历史症候,并成为启蒙歧路的起点。
    • 窦金龙; 翟传秀
    • 摘要: 文章意在以《收获》为横截面,切入1980年代文学生产语境,深入具体地探究1980年代"先锋小说"生产关联的"先锋"话语以及这种"先锋"话语所承载的意识形态功能,使"先锋"重新陌生化、历史化、问题化。具体而言,即通过考察彼时《收获》栏目设置、文体结构、作家构成特点,编辑、作家、批评家间的互动,探究1980年代"先锋小说"的判定与生产,包括小说何以"先锋"的评价标准,以及编辑、作家、批评家三方对"先锋"何为的认识考量,挖掘与呈示"先锋"在1980年代的多重意涵。在进一步发掘被主流文学史叙述淹没和磨蚀的、历史地存在着的、多元复杂的"先锋"的同时,梳理彼时"先锋小说"生产,或曰一种意识形态话语生产的意义指涉。
    • 孙立武
    • 摘要: “典型观”或者“典型论”作为现实主义的一个核心意涵,在新时期伊始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讨论,讨论的阵地集中于《上海文学》等主流的文学期刊,这股讨论热潮是现实主义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新时期初期“典型论”讨论的原始材料为考察对象,试图聚焦于现实主义“典型论”的核心因素,分析“典型论”与现实主义发展的关系,重新反思“典型”理论的得与失。本文试图证明,现实主义作为一种编码方式,借助于一些核心概念构建了一个具有收编目的、动机甚至欲望的反思体系。其中,“典型论”扮演了双重角色:一方面,固化的“典型论”延续了现实主义创作的概念化和公式化;另一方面,对“典型论”的论争,又试图回到文学本身,唤起现实主义的批判性和干预性。“典型论”的讨论建构了新时期初期现实主义的“表征”范式。
    • 张惠苑
    • 摘要: 自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来,“娼妓制度”被混同于“娼妓”,造成了当下文学研究界对“娼妓”形象正当性的质疑。作家在创作娼妓题材小说,或有娼妓在其中的小说时,经常纠结于人物构象与政治话语之间,失据于微妙的迎合与迟疑的倒转关系,无法聚焦“娼妓”形象内在性的塑造。由此,有必要辨正“娼妓”和“娼妓制度”这两个概念,重塑当代文学创作和批评中的“娼妓形象”,以独特的角度让文学回归“一般人学”。
    • 王小惠
    • 摘要: 1980年代,汪曾祺一方面将鲁迅视为中国现代抒情化小说的开创者,为其小说的"非典型性""风俗画书写""散文化结构"找寻到合法的历史理据;另一方面,在具体创作上他努力向"艺术家鲁迅"靠近,借鉴鲁迅在遣词造句上的技巧,常锤炼"新词",以"单音词"代替"多音词",使用加框的"视觉语言",形成了独特的语言风格.同时,他通过剖析鲁迅的古文修养,提醒1980年代的文学界不可忽视中国传统文学资源的重要性.对鲁迅的体认,既投射着汪曾祺的历史困境以及他对未来文学道路的选择,也体现了他当时关于文学语言的思考.
    • 王霄霞; 邓招华
    • 摘要: 路遥作为1980年代文学研究绕不开的一个作家,他的创作却很难划归到任何一个流派.对路遥的评价研究在大众读者与专家学者,以及不同专家学者之间都有一定的分歧,如何以历史化的态度重新评价"路遥现象"是个重要问题.路遥在创作谈中多次提到"文学教父"柳青对他的影响,结合1942年以来形成的《讲话》传统以及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回到1980年代的"纯文学"语境中综合考察路遥的创作,有助于重新反思"路遥现象",并对当下写作有值得深入论析的意义.
    • 张惠苑
    • 摘要: 自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来,"娼妓制度"被混同于"娼妓",造成了当下文学研究界对"娼妓"形象正当性的质疑.作家在创作娼妓题材小说,或有娼妓在其中的小说时,经常纠结于人物构象与政治话语之间,失据于微妙的迎合与迟疑的倒转关系,无法聚焦"娼妓"形象内在性的塑造.由此,有必要辨正"娼妓"和"娼妓制度"这两个概念,重塑当代文学创作和批评中的"娼妓形象",以独特的角度让文学回归"一般人学".
    • 阳燕
    • 摘要: 在一般的文学史叙述中,1950年代与1960年代出生的中国作家常被视为不同代际且存在诸多差异的创作群落,但在新时期初始的1980年代,他们却是同被冠以"青年作家"身份的"同时代人",借青春之锐气成为文学变革的参与者、推动者与实践者.时代的变迁为1950年代和1960年代出生作家的出场提供了契机,而作家的创作也艺术地诠释、彰显了1980年代的青春气质,并凝聚出探索、创新、开放、包容为核心的文学精神.1950年代和1960年代出生作家的创作起步于新时期之初,贯穿1980年代、1990年代乃至新世纪,与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同步共振,既成就了中国当代文学的黄金时代,也将自身锻造为"黄金一代",其内蕴的文学精神,对中国文学的后续发展具有深远的价值与意义.
    • 杨希帅
    • 摘要: 在长篇小说《修改过程》中,韩少功以“同时代人”的身份聚焦“77级”大学生,重返八十年代。在主题内容上,小说对同代人与1980年代的回忆指向了两个层面,记忆的变形术和时间的辩证法。记忆的变形术不仅涉及事实层面,而且指向价值判断层面;时间的辩证法,不仅指“77级”大学生由“理想的修辞”到“世俗的语法”的转变,而且指时间流程中不同时代互相的质询和反思。在艺术风格上,小说在抒情与反讽之间建立了一种情感张力,呈现出一代人的复杂性,展示出1980年代的多层面向。同时,它也保证了这代人重新开启他们永无终点的“修改过程”,使他们既怀念1980年代的纯真与理想,又质疑1980年代的缺陷。这一不断怀念和怀疑中的“修改过程”最集中地体现了这代人“无可复制的理想主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