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氮肥水平

氮肥水平

氮肥水平的相关文献在1965年到2022年内共计128篇,主要集中在农作物、农业基础科学、园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1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57208篇;相关期刊70种,包括安徽科技学院学报、中国生态农业学报、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中国草学会饲料生产专业委员会第九届代表大会暨第十八次学术研讨会、2015全国同位素制备及应用技术交流研讨会、长江流域甘薯产业发展技术研讨会等;氮肥水平的相关文献由507位作者贡献,包括张洪程、焦峰、马群等。

氮肥水平—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1 占比:0.21%

会议论文>

论文:7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57208 占比:99.78%

总计:57336篇

氮肥水平—发文趋势图

氮肥水平

-研究学者

  • 张洪程
  • 焦峰
  • 马群
  • 魏海燕
  • 戴其根
  • 李敏
  • 代兴龙
  • 张庆
  • 张鹏
  • 曹卫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志成; 李肇尘; 孙风丽; 李春艳; 张立强; 张超; 刘曙东; 奚亚军
    • 摘要: 对在陕西省和安徽省审定的冬小麦品种西农109进行栽培技术措施探索,为其在关中地区乃至黄淮南片冬麦区的推广提供技术支撑。试验于2018-2020年在陕西省宝鸡市陇县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旱地农作物试验示范基地开展,通过探索不同播期、播量以及氮肥水平处理条件下对冬小麦西农109农艺性状和产量及品质的调控影响,综合分析得出:10月10日播种、157.5 kg/hm~2的播量与144~168 kg/hm~2氮肥水平栽培措施更适宜西农109小麦增产提质。
    • 钟颖; 刘蓉; 黄苗; 宋翔; 朱美霖; 李纯华; 胡运高
    • 摘要: 不育系异交习性的差异影响杂交水稻制种产量,制种过程已成为制约三系杂交水稻推广的关键环节.不育系的异交习性受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多重影响.[目的]研究5种水稻不育胞质类型和肥料调控技术对杂交水稻不育系异交习性的影响,为提高繁殖、制种产量提供新的途径.[方法]选择野败型(W)、爪哇型(JW)、冈型(G)、K型(K)和印水型(YS)核质互作不育胞质构建同核异质不育系,研究不同氮肥调控处理不育系的异交习性和繁殖产量,探索胞质效应对不育系异交能力的影响效应及其肥料调控机制.[结果]各同核异质不育系繁殖产量的提高主要由有效穗数、千粒重和结实率的增加共同控制;JW型和W型胞质不育系在10 kg/667m2氮肥施用条件下繁殖产量达到最高,分别达到259.20、244.04 kg/667m2,GA、KA和YSA则需要18 kg/667m2氮肥施用量其繁殖产量才可以达到250 kg/667m2,但又会存在病虫害高发的风险.[结论]胞质效应及其与氮肥的互作对不育系的主要农艺性状和异交习性均会产生显著影响,氮肥水平对不育系的农艺性状和繁殖产量的影响大于胞质效应,胞质效应主要影响不育系的柱头外露等异交习性.
    • 康水英
    • 摘要: 不同水稻品种对氮肥的需求量不同,合适的氮肥施用量有利于水稻分蘖,植株生长健壮,抗病能力提高,从而获得高产.本试验从4个氮肥水平研究水稻品种晶两优1377的需氮适宜用量,为该品种的推广种植提供施肥依据.
    • 秦俭; 张涛; 郑家奎; 蒋开锋; 罗婧; 李昭祥; 杨乾华; 杨莉; 曹应江; 游书梅; 李赓觅
    • 摘要: [目的]比较不同氮肥水平下香型杂交水稻品种产量及其构成特点,筛选对氮环境具有广适性的高产香型杂交水稻品种,为香型杂交水稻高产氮高效栽培和育种提供依据.[方法]以长江上游和四川近年审定的8个香型杂交水稻品种和3个非香型杂交水稻品种为材料,在低(施氮0 kg/hm2)、中(施氮120 kg/hm2)、高(施氮210 kg/hm2)3个施氮水平下进行大田裂区试验,通过对比、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研究不同氮水平下各品种籽粒产量差异和产量构成特点.[结果]供试香型杂交水稻品种产量水平整体高于非香型对照品种冈优725和Ⅱ优838,但低于F优498;不同氮水平下香型水稻品种间产量差异显著,品种产量差异主要体现在低氮下的产量和中氮增加到高氮时的产量变化.施氮增加了有效穗和每穗粒数,进而提高了颖花量和单穗重从而使水稻增产,香型品种施氮平均产量增幅小于非香型品种.与非香型品种相比,香型杂交水稻有效穗和千粒重优势明显,但每穗粒数和单穗重低于非香型品种.低氮下,香型水稻产量与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和颖花量显著正相关,中、高氮水平下产量与产量构成因子均不显著,主要原因在于中、高氮下产量因子间相互抑制作用加剧.通径分析表明,颖花量均是不同氮水平下香型水稻产量的最大贡献因子,其次为单穗重.水稻品种产量在不同氮水平间呈现一定的直线相关性,中氮和高氮下产量相关性较好,但低氮和中氮下相关性略差.[结论]德优4727、德香146和花香7号在低氮水平下颖花量大,中、高氮水平下各产量因子相对协调,因而在不同施氮水平下均能收获较高籽粒产量,是本研究筛选出的高产高效香型杂交水稻品种.
    • 罗佳琳; 赵亚慧; 于建光; 王宁; 薛利红; 杨林章
    • 摘要: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SMBC、SMBN)是表征土壤肥力高低及变化的关键因子。水稻根际是水稻-土壤-微生物相互作用的场所,根际微生物作为根际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土壤有机质和养分转化的动力。本试验针对长江中下游典型水稻-小麦轮作区水稻非根际和根际区土壤SMBC和SMBN对麦秸还田与氮肥配施的响应规律开展研究。基于盆栽模拟试验,采用根际袋法研究了不施加秸秆+不施加氮肥(CK)、麦秸直接还田(SN0)、麦秸与低量氮肥配施(SN1)、麦秸与高量氮肥配施(SN2)4种模式下,两种类型土壤(高砂土和黄泥土)水稻成熟期非根际和根际区SMBC和SMBN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与CK相比,SN0处理下高砂土根际和非根际SMBC含量分别显著提高40.3%和48.1%,而黄泥土根际和非根际区SMBC分别显著提高95.7%和75.4%。与SMBC不同,与CK相比,SN0处理下高砂土根际SMBN含量变化不显著,非根际显著降低19.9%;而黄泥土根际和非根际土SMBN含量分别显著降低19.5%和49.0%。与SN0相比,低量氮肥施用(SN1)显著提高了高砂土根际区和黄泥土非根际区SMBC含量,提高比例约5.1%和11.1%,同时SN1处理也显著提高了两种类型土壤根际和非根际SMBN含量,其中高砂土提高17.3%和9.8%,黄泥土提高36.1%和68.9%;随着施氮量增加,与SN0相比,高量氮肥施用(SN2)显著提高两种类型土壤根际和非根际区SMBC和SMBN含量,其中高砂土提高8.58%和13.5%,黄泥土提高25.6%和232.9%。综合分析认为,无论氮肥施用量高低,秸秆还田配施氮肥都可以有效提高非根际和根际区SMBC和SMBN含量,从而提升土壤养分有效性。因此,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于提高长江中下游稻麦轮作区土壤肥力和促进作物生长具有重要意义。
    • 罗佳琳; 赵亚慧; 于建光; 王宁; 薛利红; 杨林章
    • 摘要: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SMBC、SMBN)是表征土壤肥力高低及变化的关键因子.水稻根际是水稻-土壤-微生物相互作用的场所,根际微生物作为根际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土壤有机质和养分转化的动力.本试验针对长江中下游典型水稻-小麦轮作区水稻非根际和根际区土壤SMBC和SMBN对麦秸还田与氮肥配施的响应规律开展研究.基于盆栽模拟试验,采用根际袋法研究了不施加秸秆+不施加氮肥(CK)、麦秸直接还田(SN0)、麦秸与低量氮肥配施(SN1)、麦秸与高量氮肥配施(SN2)4种模式下,两种类型土壤(高砂土和黄泥土)水稻成熟期非根际和根际区SMBC和SMBN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与CK相比,SN0处理下高砂土根际和非根际SMBC含量分别显著提高40.3%和48.1%,而黄泥土根际和非根际区SMBC分别显著提高95.7%和75.4%.与SMBC不同,与CK相比,SN0处理下高砂土根际SMBN含量变化不显著,非根际显著降低19.9%;而黄泥土根际和非根际土SMBN含量分别显著降低19.5%和49.0%.与SN0相比,低量氮肥施用(SN1)显著提高了高砂土根际区和黄泥土非根际区SMBC含量,提高比例约5.1%和11.1%,同时SN1处理也显著提高了两种类型土壤根际和非根际SMBN含量,其中高砂土提高17.3%和9.8%,黄泥土提高36.1%和68.9%;随着施氮量增加,与SN0相比,高量氮肥施用(SN2)显著提高两种类型土壤根际和非根际区SMBC和SMBN含量,其中高砂土提高8.58%和13.5%,黄泥土提高25.6%和232.9%.综合分析认为,无论氮肥施用量高低,秸秆还田配施氮肥都可以有效提高非根际和根际区SMBC和SMBN含量,从而提升土壤养分有效性.因此,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于提高长江中下游稻麦轮作区土壤肥力和促进作物生长具有重要意义.
    • 高英波; 李宗新; 张慧; 刘开昌; 张华斌; 李源方; 付希强; 薛艳芳; 钱欣; 代红翠
    • 摘要: [目的]明确不同耐盐碱型夏玉米品种产量形成及氮素利用特征,挖掘盐碱地玉米氮素高效利用的生物学潜力.[方法]以耐盐型玉米品种登海605、鲁单818和不耐盐型玉米品种鲁单981、连胜188为供试材料,在不同施氮水平下(0、180和360 kg·hm-2,记作N0、N1和N2),系统研究了施氮对不同耐盐碱类型玉米品种物质积累、氮素积累、氮素分配与利用效率及产量形成的影响,并分析了氮肥水平和品种间的互作效应.[结果]施用氮肥可显著提高盐碱地夏玉米籽粒产量,高氮水平下能够提高不耐盐型玉米品种产量潜力.与N1处理相比,N2处理下耐盐型玉米品种产量无显著变化,不耐盐品种LD981和LS188 2年平均显著增产9.93%和16.31%,各品种氮肥偏生产力(NPFP)、氮肥农学效率(NAE)和氮肥利用率(NUE)均显著降低.互作效应分析表明,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差异是由品种、氮肥水平及品种和氮肥水平之间的互作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同氮肥水平下,耐盐型品种比不耐盐品种分别增产7.78%-27.63%(N0)、7.40%-24.87%(N1)和0.32%-9.55%(N2);氮肥利用效率(NUE)分别提高26.65%-48.28% (N1)和1.20%-24.87% (N2).[结论]耐盐型品种较不耐盐型品种具有较高的物质生产和氮素吸收利用能力,在低氮下具有较高的产量优势,而不耐盐型品种在高氮水平下有利于产量的发挥.施氮量、品种及其互作效应通过影响干物质积累量、产量和氮素吸收转运影响氮肥利用效率,优化氮肥供应与品种匹配,能够实现盐碱地玉米产量与氮肥利用效率的协同提高.
    • 柏慧; 张秀; 初金鹏; 于海涛; 杨宏业; 徐晨晨; 代兴龙
    • 摘要: 为明确强筋小麦产量与效率相协同的最优施氮量,试验选用‘济麦20’和‘洲元9369’2个优质强筋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设置0、120、180、240、300 kg N/hm^2等5个施氮水平,用烘干法和凯氏定氮法分别测定小麦成熟期干物质量积累和含氮量,用以计算小麦氮素积累及氮素利用相关指标。结果表明,随氮肥投入量的增加,小麦产量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其中‘济麦20’在N180和N240下达最高产量7.28 t/hm^2和7.26 t/hm^2,其较高的产量主要源于相对平衡的产量构成因素以及较高的干物质积累量(平均18.54 t/hm^2);‘洲元9369’在N180下产量最高达7.75 t/hm^2,其较高的产量主要源于较高的单位面积穗数(970.65万/hm^2)、穗粒数(30.83粒)、较高的干物质积累量(20.77 t/hm^2)和收获指数(37.33%)。虽然氮肥偏生产力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逐渐下降,但两品种的氮肥回收效率、氮肥农学利用率和氮肥生理利用效率均可在N180条件下达到最高值,其中,‘济麦20’最高值分别为62.67%、5.71 kg/kg、9.11 kg/kg,‘洲元9369’的最高值分别为63.65%、7.33 kg/kg、11.55 kg/kg。综合产量水平和氮素利用相关指标,本区域强筋小麦生产中产量与氮素利用效率相协同的施氮量为180 kg/hm^2。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