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音乐
民俗音乐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2年内共计126篇,主要集中在音乐、农业经济、世界各国文化与文化事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5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7724篇;相关期刊89种,包括西江月、北方音乐、大舞台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第十二届年会等;民俗音乐的相关文献由123位作者贡献,包括宾阳、东日娜、兴于诗等。
民俗音乐—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7724篇
占比:99.29%
总计:17850篇
民俗音乐
-研究学者
- 宾阳
- 东日娜
- 兴于诗
- 刘君
- 刘启英
- 吴艳
- 周伟
- 张红英
- 张茜茜
- 昌桂文
- 杨琼
- 笪方能
- 邢宜方
- 黄剑敏
- 万纲
- 乔建中
- 于雅琳
- 代宏
- 何维颉
- 关志英
- 刘会娟
- 刘兰倩
- 刘杉
- 刘杰
- 刘艳云
- 刘虹
- 古姝媛
- 叶姿含
- 吴晓婷
- 吴颂丹(文/摄影)
- 周凯模
- 周甜歌
- 唐婷
- 夏琪芬
- 姚风云
- 孙丽娜
- 孙凌阳
- 孙思瑶
- 孙星群
- 尹洁
- 山隹
- 左明阳
- 庞博
- 张中笑
- 张云燕
- 张曦
- 张祺
- 彭兆荣
- 徐勤娜
- 徐芸1
-
-
翟爱静
-
-
摘要:
中国数千年的农业发展历程孕育出独具特色的传统农耕文化,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别具一格的农业民俗音乐文化。农业民俗音乐承载着勤劳质朴的农村劳动人民对农业生活的真实记录和内心感悟,体现出他们在传统农耕文化熏陶下所形成的独特性情和审美情趣,是一种极具民俗文化魅力的音乐艺术形式,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宝贵财富。
-
-
夏琪芬
-
-
摘要:
锡剧,是流行于江南吴地的地方戏曲,是一个长于抒情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戏曲剧种。江南特有的吴依软语构建了锡剧的语言基础,江南开放包容的地域特性是锡剧形成与发展的天然土壤,这些都有利于江南文化内部间的沟通交融,也有利于江南文化与其他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锡剧一开始在江南地区出现,是一种民俗音乐。早期的锡剧演唱往往在街头巷尾,后来锡剧逐渐开始登上舞台,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喜爱。锡剧发展主要经过了对子戏、小同场戏、大同场戏三个时期,随着锡剧的发展,其观众数量也不断增加,演出形式也有了不小的变化。
-
-
万纲
-
-
摘要:
中国作为世界农业强国之一,农业发展历程悠久,农业生产与地域环境、民俗活动都产生了非常紧密且难以割舍的相互关系,进而对地域文化发展带来深远影响。农业民俗音乐是地方居民在开展农业生产活动过程中用以抒发内心情感、表达个人思想和记录农业活动的一种特色音乐形式,它不仅是农民精神情感和农业思想的“音乐化”表达,还是记录农业生产活动与地方民风民俗的重要载体,具有十分宝贵的音乐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
-
李萃芝
-
-
摘要:
民俗音乐从最初无定式的口传心授与多少代人无数次的锤炼,产生很多变体,这些变体的“变体性”(即变体的社会适应性)越高,它被广泛传播的可能性越大,只有它适应性的变化,才会被认同。民俗音乐变体与“变体性”的存在,随着历史和社会的发展以及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变化与消亡,民族音乐走向世界音乐,亦是如此。
-
-
韩乐
-
-
摘要:
中国农耕文明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经历数千年时代变迁和兴衰交替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丰富多彩、独树一帜的农业民俗文化。这些文化不仅蕴藏着华夏民族深厚的文化内涵以及颇具地域特色的风土人情,还囊括了诸多自然规律与农业知识。农业民俗音乐是我国农业民俗文化的瑰宝,是各民族人民在长期生活劳作中沉淀的文明成果。农业民俗音乐在高校音乐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更好地让学生关注现代农业与民俗传承。本文针对《农业民俗研究》一书,分析探讨在新时代背景下农业民俗音乐在高校音乐教学中的实践运用。
-
-
李历
-
-
摘要:
在农业文明时期,艺术还未独立,音乐艺术与舞蹈、文学相互融合,魏晋以前,文学没有独立的学科分类,许多文学创作以音乐的表现载体,所表现的内容围绕农事、祭祀等民间活动,农业文化与音乐艺术的融合又提升一个高度。农业文明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因为农业的发展状况能够决定一个国家的兴衰,古人尤其重视农业的发展,在文学创作、历史记录、音乐艺术、舞蹈表演中都将农业视为重要的表现内容。在音乐方面,由于古代平民阶级的物质生存依赖农业,加上古代民间娱乐方式有限,农业民俗音乐成为平民阶级娱乐活动的主流形式。
-
-
刘兰倩
-
-
摘要:
民俗音乐展现了独具地方特色的民俗事象,蕴含了民众的审美情趣。零陵民俗音乐在发展中面临着诸多困难,如传承人老龄化;缺乏资金支持;消费市场低迷等发展困境。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之下,民俗音乐的产业化发展也成为了民俗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必要策略之一,民俗音乐的传承发展任重而道远,文章通过对零陵民俗音乐产业化的困境进行分析,提出零陵民俗音乐产业化发展对策。
-
-
董健
-
-
摘要:
日本法西斯军国主义对中国人民造成的伤害是不可回避的事实,日俄战争[1]结束后,日本将旅顺和大连划入其永久殖民地,作为全面入侵东北的跳板。1931年9月18日,日本悍然发动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1932年3月1日扶持满清政权为傀儡,力图追求在东北地区统治政权的“正统性”建立了伪满洲国,从经济、文化、行政制度等方面实施日本法西斯帝国主义的完全殖民统治。在此背景下以日本为加强其政权“合法性”在东北地区实施的音乐文化入侵政策和音乐活动为研究重点,分析其政策实施的过程与目的,进而探讨其殖民统治对东北地区音乐文化的影响。本文通过梳理再现东北地区近代音乐发展的脉络,进一步佐证日本法西斯军国主义对中国实施的暴行与侵略是全方位的。
-
-
罗啸
-
-
摘要:
牛儿灯是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表演活动,牛儿灯表演包括舞蹈、伴唱、伴奏、造型等,其表演优美诙谐、欢腾喜悦、载歌载舞,是深受当地人民喜爱的民间风俗。牛儿灯以耕牛为载体,提醒人们不忘农耕文化,也表达出民众对丰收、致富的期盼。笔者以民俗表演活动牛儿灯为研究视角,采用访谈、文献调查、实地调查等研究方法,以眉山地区的牛儿灯为研究对象,对牛儿灯的表演队、传承人及当地的群众等进行了走访调研。
-
-
窦颖
-
-
摘要:
“哈密木卡姆”历史悠久,在新疆哈密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清晰的传承脉络,体现出当地民间艺术的鲜明特色。哈密木卡姆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并且受哈密地域特征影响,在哈密地区广泛流传,深受当地民众喜爱。在哈密木卡姆发展过程中,其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不断积淀,并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其传承保护意义更加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