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性
民俗性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2年内共计146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风俗习惯、世界各国文化与文化事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5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435549篇;相关期刊123种,包括民俗研究、大舞台、电影评介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 2017年第十七届全国纺织品设计大赛暨国际理论研讨会等;民俗性的相关文献由178位作者贡献,包括付荣、吴天棋、孟津等。
民俗性—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435549篇
占比:99.97%
总计:435695篇
民俗性
-研究学者
- 付荣
- 吴天棋
- 孟津
- 张磊
- 曾丽
- 李宗耀
- 王越
- 肖亦奇
- 赵建新
- 路春娇
- 黄伟宗
- 黄菲蒂
- 龚晓青
- 任晓楠
- 何晏文
- 倪佳
- 关荭吉1
- 刘传清
- 刘博
- 刘小红
- 刘廷新
- 刘新光
- 刘晓春
- 刘欣歌1
- 刘续兵
- 刘鑫山
- 刘靖南
- 单文悦
- 卞孝萱
- 危静
- 原秀丽
- 叶逢平
- 和春花
- 大戈
- 姜素民
- 孙轶
- 宁彦冰
- 安尊志
- 宋抵
- 宋百成
- 宋筠
- 封彦
- 岳春
- 崔丽娟
- 常亦殊
- 康长运
- 廖云新
- 张丽敏
- 张伟峰
- 张依
-
-
罗夏梓平
-
-
摘要:
近些年,高考“送考文化”内容不断丰富,形式趋于多样,加之现代传媒技术的批量生产,使之逐渐成为当代国家考试制度下所伴生出的一套与之呼应的周期性民间文化现象。其具有娱乐性和民间宗教性,一般表现为吉利谐音、符号象征、祈愿考神、祭拜古今人物等行为和精神活动。而民众的相互关注焦点和共享情感状况实现了仪式的互动。由此,在国家和民间的合力下,“送考文化”既受社会环境和特定情境的制约,又受传统经验的指导,成为民众日常生活中具有“民俗性”的大众文化。因此,“送考文化”是民众凭借民俗经验思维,延续一种传统习惯,在特定情境中应对社会环境的指导,以实现用民俗的手段诠释当代生活的意义。
-
-
李方
-
-
摘要:
从"中心"与"边缘"、"华夏"与"蛮夷"、"制度性"与"分散性"三个方面看,盘瓠信仰具有典型的"民间"特质,其变迁为中国传统民间信仰的现代变迁提供了颇具典型性的观察案例。改革开放以来,盘瓠信仰在经历一段长时间的沉寂之后开始有了逐渐复兴之势,但复兴之中的盘瓠信仰如同大多数民间信仰那样,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有进一步"弥散化"的趋势,即它的"宗教性"在逐渐减弱,而"民俗性"在慢慢增强。
-
-
詹林平;
和春花
-
-
摘要:
语境是对任何文艺事象全面的描述,针对于民族舞蹈艺术的民族志中语境的研究,强调田野样本的客观性,这尚需选择自然生态环境下鲜活而真实的样本,其采录过程也要详实而完整。人类文化是一个渐进的演化过程,彝族的民间舞蹈也同样遵循着这样的发展规律,彝族民间舞蹈是彝族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彝族的社会发展和生产劳动中以及与其他兄弟民族的交往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笔者用音乐与文化、生产、生活的民族学观点,分析以“阿细跳月”为典型的滇南彝族民间舞蹈所具有的集体性、宗教性、民俗性等特点。
-
-
张依
-
-
摘要:
笔架作为中国传统文房用具之一,虽然使用场景与使用功能以有明确的界定,但是在笔架的制作材质与造型等方面的选择,随着各时期的文化变迁的影响,而产生了各具鲜明时期特征.明代是陶瓷发展的繁荣阶段,陶瓷材质的笔架较之前朝其造型纹饰都得到了创新,其中一些器物在兼具实用性的同时也展现出其民俗趣味,并间接反映了明代文人清雅与凡俗,本文通过对陶瓷笔架的民俗性赏析,试图解读明代文人在求官问道方面的内心矛盾与冲突.
-
-
孙轶
-
-
摘要:
风筝,起源于中国,也被称之为纸鸢、纸鹞。扎燕风筝作为北京风筝流派中最具代表性的样式,具有传承脉络清晰、造型精简、艺术表现力强的工艺特点,北京风筝的美是一种"自然可爱"的美,虽灿烂之极却归于平淡,正如现代美学家宗白华先生所提到的"初发芙蓉,自然可爱",比之于"镂金错采,雕绩满眼"是一种更高的美的境界。风筝样式不光体现出对美的要求,更投射出社会生活的风貌,可以看到浓郁的地方特征及鲜明的独创风格,对于研究中国民俗文化的生成与演进有一定的价值。文章试图通过系统的对风筝的渊源与发展、北京扎燕风筝的艺术性与民俗性的视角去探讨扎燕风筝的审美价值与社会价值。
-
-
-
-
赵建新
-
-
摘要:
中国戏曲艺术在近千年的历史发展中,蕴含的传统精神大体经历了三个时期:从宋元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古典传统时期;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70年代末的古典向现代的过渡时期;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当下的现代探索时期.面对不同历史时期中的一次次“挑战”,戏曲传统精神积极“应战”,努力探索一种审美与教化相互融合的现代戏曲创作模式,虽然其民间性和民俗性日渐淡化,但对文学性的珍视和继承,使这一古老的传统艺术获得了新的生命活力.当代中国戏剧人应以富有戏曲程式美学韵味的肢体表演为现代剧场艺术开拓新路,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艺术目标.
-
-
张伟峰
-
-
摘要:
老北京四合院作为民俗的载体,对传承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本文正是以老北京四合院为叙事中心,基于四合院的源流和基本情况,阐释了老北京四合院民俗性和文化性的直接和间接体现,即随处可见的民俗装饰和四对阴阳、虚实结合的结构组合,最终解释了现象下的本质,也就是老北京四合院中被放大的礼法民俗,从对外和对内两个方面将老北京四合院民俗背后的思想基础展现了出来。希望能借此唤醒大家对宝贵传统文化及其实物载体的珍视和保护。
-
-
张祝平
-
-
摘要:
民间信仰民俗化是中国当代社会民间信仰转化创新的基本政策取向,为民间信仰文化的现代传承提升拓展了价值空间。民间信仰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宗教文化形态,兼具宗教性与民俗性,它不是宗教,但也不同于民俗文化。在民间信仰民俗化实践中,长期存在“以民俗代信仰”的认知取向和行动“偏好”,其实与民间信仰民俗化的文化历史逻辑相偏离,既难以揭示民间信仰原真性本身的文化意义,又难以反映民间信仰现代转型之于国家政治和百姓生活秩序建构的独特性,不利于民间信仰民俗化价值旨归的实现。
-
-
鲁闽;
蒋佳妮
- 《2017年第十七届全国纺织品设计大赛暨国际理论研讨会》
| 2017年
-
摘要:
闽南地区自唐宋以来作为重要的交通口岸,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闽南地区文化深厚,诞生了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打城戏作为闽南地区传统的地方戏曲之一,有着独一无二的独特内涵.闽南地区宗教历史渊源对打城戏影响深远,打城戏作为民间戏曲的一种,其表演形式及表演剧目受到戏曲的限制;打城戏服饰是打城戏表演中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研究闽南地区宗教及打城戏戏曲表演形式对打城戏服饰研究有辅助性作用.本文以打城戏剧目《目连救母》为例,将《目连救母》服饰作为打城戏服饰研究的重点,探讨打城戏服饰的宗教及表演形式特征.
-
-
鲁闽;
蒋佳妮
- 《2017年第十七届全国纺织品设计大赛暨国际理论研讨会》
| 2017年
-
摘要:
闽南地区自唐宋以来作为重要的交通口岸,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闽南地区文化深厚,诞生了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打城戏作为闽南地区传统的地方戏曲之一,有着独一无二的独特内涵.闽南地区宗教历史渊源对打城戏影响深远,打城戏作为民间戏曲的一种,其表演形式及表演剧目受到戏曲的限制;打城戏服饰是打城戏表演中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研究闽南地区宗教及打城戏戏曲表演形式对打城戏服饰研究有辅助性作用.本文以打城戏剧目《目连救母》为例,将《目连救母》服饰作为打城戏服饰研究的重点,探讨打城戏服饰的宗教及表演形式特征.
-
-
鲁闽;
蒋佳妮
- 《2017年第十七届全国纺织品设计大赛暨国际理论研讨会》
| 2017年
-
摘要:
闽南地区自唐宋以来作为重要的交通口岸,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闽南地区文化深厚,诞生了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打城戏作为闽南地区传统的地方戏曲之一,有着独一无二的独特内涵.闽南地区宗教历史渊源对打城戏影响深远,打城戏作为民间戏曲的一种,其表演形式及表演剧目受到戏曲的限制;打城戏服饰是打城戏表演中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研究闽南地区宗教及打城戏戏曲表演形式对打城戏服饰研究有辅助性作用.本文以打城戏剧目《目连救母》为例,将《目连救母》服饰作为打城戏服饰研究的重点,探讨打城戏服饰的宗教及表演形式特征.
-
-
鲁闽;
蒋佳妮
- 《2017年第十七届全国纺织品设计大赛暨国际理论研讨会》
| 2017年
-
摘要:
闽南地区自唐宋以来作为重要的交通口岸,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闽南地区文化深厚,诞生了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打城戏作为闽南地区传统的地方戏曲之一,有着独一无二的独特内涵.闽南地区宗教历史渊源对打城戏影响深远,打城戏作为民间戏曲的一种,其表演形式及表演剧目受到戏曲的限制;打城戏服饰是打城戏表演中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研究闽南地区宗教及打城戏戏曲表演形式对打城戏服饰研究有辅助性作用.本文以打城戏剧目《目连救母》为例,将《目连救母》服饰作为打城戏服饰研究的重点,探讨打城戏服饰的宗教及表演形式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