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正统观

正统观

正统观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107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史、中国文学、史学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6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39篇;相关期刊95种,包括管子学刊、江苏警官学院学报、学习与探索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清代政治与国家认同”国际学术研讨会等;正统观的相关文献由112位作者贡献,包括魏伯河、杨绪敏、杨钰莹等。

正统观—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6 占比:72.60%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68%

专利文献>

论文:39 占比:26.71%

总计:146篇

正统观—发文趋势图

正统观

-研究学者

  • 魏伯河
  • 杨绪敏
  • 杨钰莹
  • 樊运景
  • 王朝海
  • 申慧青
  • 谢贵安
  • 丁肃清
  • 万利生
  • 三英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 许结
    • 摘要: 清赋创作数量超越前人,理论视点因康熙与乾隆两帝对赋体的倡导,并由此建构起法古以明今的赋学正统观。在康乾盛世,作为宫廷赋的创作实践,突出表现于馆阁赋与疆域赋两翼,在继承汉人京都赋与唐人闱场赋的基础上,对前朝“祖骚宗汉”及“唐无赋”说作出扬弃与重构,形成具有时代特征的辞赋创作与批评。清人赋学与正统观相契合的尊体意识,内涵了古赋与律赋、词章与经义的融织,从而完成了一代赋风的理论价值与历史嬗变。
    • 贾庆军; 魏浩然
    • 摘要: 方孝孺的正统观基于儒家礼义思想,核心是血缘家庭伦理,族谱为正统礼义思想的集中体现。方孝孺的族谱思想可分为两部分:一是族谱的基本理论,包括谱以载道说和谱本体论;一是族谱的具体实践,包括社会实践(睦族)和个人实践(君子)。在理论方面,方氏发展出了一套谱本体论:天下皆属于一宗,众谱终汇成一谱。族谱不再是低于先王之法、天道、古道思想的存在,甚至可以反过来说,被记录下来的先王之法、天道、古道都是谱的某种表现形式。
    • 谢璐阳
    • 摘要: 自宋代杜集结集以来,《蜀相》诗的异文面貌发生着历时性的演变。“丞一作蜀”始见于《杜诗详注》,是仇兆鳌受到尊刘正统观影响,并承续前人以春秋笔法解《咏怀古迹》其四的思路,根据两种不具校勘价值的明清人注本所采纳的异文,本质是阐释而非校勘。这组异文对后人产生了误导,仇兆鳌之后,遂出现了以“蜀相祠堂何处寻”为正文的杜集或选本。
    • 曾彥; 郝虹
    • 摘要: 三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各种正统观全面登场的时期.正统观可从时间维度、空间维度、人的维度和神秘维度等四个方面分为循环正统观、直线正统观、中原正统观、统一正统观、德者正统观、血统正统观、祥瑞正统观、帝王异象正统观等多个层次.三国时期正统观的全面登场,使中原正统观在与德者正统观的较量中败给了后者;使统一正统观作为可统摄所有正统观的归宿而深入人心;使正统观因政治需要而被工具化.
    • 徐嘉行; 李传军
    • 摘要: 张昭为东汉徐州士人,因博学成名.他于中年避乱江东,后受孙策遗命委托,辅佐孙权逐渐稳定江东政局.曹操在北方拥汉帝、定都许县后,各地士人纷纷接受曹操征辟,回归汉朝政府.张昭本人也具有尊正统、崇统一的思想,他同样希望回归北方,不过孙权掌权数年后具有了割据江东当一方霸主的野心,遂与张昭产生了严重的战略分歧和政治立场冲突.赤壁之战曹军被击败后,张昭北归的愿望破灭,并开始被孙权疏远,陷入了两难的困境.不过张昭依然保持着直言进谏的行为,并且潜心治学,取得了学术成就,最终青史留名.
    • 姜维枫
    • 摘要: "正统观"是中国文化史的核心命题之一,"正统"说自产生以来,争辩之声便哓哓不止,尤其是处夷狄交侵、亡国易鼎之际.清初基于华夷之辨的"正统观",整体呈现如下趋向:清廷以夷变夏的高压政策之下,遗民极力捍卫汉文化为核心的华夏正统;清廷施行怀柔政策,华夷文化思想观念逐渐走向融合;随着清廷统治日久,基于华夷之辨的正统论逐渐消解.遗民辞赋参与清初正统论与华夷之辨,清晰地记录了不同思想语境下正统观的演变轨迹,同时呈现清初不同形态的社会关系.
    • 杨钰莹
    • 摘要: 明清时期,受宋明理学中"天人合一"自然观等哲学思潮的影响,"草木"所具有的寓言、预兆作用愈发强烈,出现了以"草木"为题材或线索的小说,如《草木春秋演义》《红楼梦》《聊斋志异》等,文章试图通过还原《三国演义》小说中的草木意象,探究"草木"意象在建构小说"奇书文体"过程中的辅助作用,进而管窥小说《三国演义》的儒家正统伦理观导向。
    • 杨钰莹
    • 摘要: 明清时期,受宋明理学中"天人合一"自然观等哲学思潮的影响,"草木"所具有的寓言、预兆作用愈发强烈,出现了以"草木"为题材或线索的小说,如《草木春秋演义》《红楼梦》《聊斋志异》等,文章试图通过还原《三国演义》小说中的草木意象,探究"草木"意象在建构小说"奇书文体"过程中的辅助作用,进而管窥小说《三国演义》的儒家正统伦理观导向.
    • 潘务正
    • 摘要: 乾隆八年高宗赴沈阳拜谒祖陵,作《盛京赋》.五年后,大臣汪由敦等倡议用新完善的满汉三十二体篆书缮写此赋.以篆体书赋,是乾隆超越汉唐,复归“三代”的政治理想使然;是以礼治国,构建礼制统序的社会需要;是仰企雅颂,确立典范赋风与书风的艺术追求.众臣效法宋僧道肯大师以三十二篆体写《金刚经》之举,以篆体写《盛京赋》,将御制赋作经典化,以此体现他们对乾隆文治举措的拥戴,表露效忠之心.从三十二篆体书御制《盛京赋》中,可以看出清朝正统观的塑造与确立的进程.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