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同化
概念同化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1年内共计117篇,主要集中在教育、数学、自然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6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946篇;相关期刊96种,包括中学数学(初中版)、湖南教育(上旬刊)、教学月刊(小学版)数学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2016学术年会 等;概念同化的相关文献由133位作者贡献,包括刘齐平、李一鸣、刘凤伟等。
概念同化
-研究学者
- 刘齐平
- 李一鸣
- 刘凤伟
- 喻平
- 宋健健
- 张嘉瑜
- 张玉峰
- 操锋
- 李丹
- 林志华
- 温碧洪
- 王燕涛
- 王见新
- 郭立军
- 陈俊斌
- 丁元清
- 丁海峰
- 万淑华
- 东启云
- 何刚
- 何嘉
- 何豪明
- 余勇
- 余秀英
- 余跃玉
- 侯忠财
- 傅海伦
- 刘冉
- 刘敬生
- 刘红春
- 华林泉
- 华盘根
- 单丽华
- 叶文建
- 吕丹
- 吕秀惠
- 吴东晓
- 吴兰珍
- 周庆安
- 周建文
- 周炼
- 周续莲
- 唐斌
- 唐海军
- 姚芳芳
- 姜忠
- 孔婉清11
- 孙兵
- 宋煜阳
- 左银舫
-
-
张建山
-
-
摘要:
在数学复习教学中,以"全等三角形单元复习"为思维载体,在"全等变换"思维的参与下,通过概念的同化、顺应与迁移,发展学生用同化的眼光观察世界、用顺应的思维思考世界、用迁移的语言表征世界,有助于数学概念复习目标的深度达成。
-
-
王见新
-
-
摘要:
概念学习是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其分类与层次对构建学生的概念学习系统有着重要的意义。概念分类是数学思想中的一个分支,它既是构建学生数学概念的基础,又是加深学生理解数学概念的途径。数学学习的过程就是用数学概念不断进行分析、比较、概括、综合、推理和判断的过程。文章从概念形成、概念同化、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相结合三个方面具体阐述概念分类的思想。
-
-
徐金枝
-
-
摘要:
一、问题的提出数学概念教学的基本形式有概念同化和概念形成.在数学概念形成的教学中,有些教师往往采用"例子+定义"的方法,也就是通过解答几个例子,马上给出概念定义,例如,在投影(人教版数学九年级数学下册第87页,简称课本,以下同)概念的教学中,教师先课件给出课本中的图(图29.1-1、1-2、1-3和1-4)后.
-
-
王见新
-
-
摘要:
概念学习是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其分类与层次对构建学生的概念学习系统有着重要的意义.概念分类是数学思想中的一个分支,它既是构建学生数学概念的基础,又是加深学生理解数学概念的途径.数学学习的过程就是用数学概念不断进行分析、比较、概括、综合、推理和判断的过程.文章从概念形成、概念同化、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相结合三个方面具体阐述概念分类的思想.
-
-
周炼
-
-
摘要:
一、问题的提出数学概念教学的基本形式有概念同化和概念形成.在数学概念形成的教学中,有些教师往往采用"例子+定义"的方法,也就是通过解答几个例子,马上给出概念定义,例如,在投影(人教版数学九年级数学下册第87页,简称课本,以下同)概念的教学中,教师先课件给出课本中的图(图29.1-1、1-2、1-3和1-4)后。
-
-
钟杰;
刘敬生
-
-
摘要:
概念教学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是数学定理、运算等教学内容的基础.初中阶段,数学概念的习得通常有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两种形式.概念形成主要以数学抽象为基础,着重培养学生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能力,概念同化则主要依托逻辑推理,通过类比、综合等方法完成新概念的构建.当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概念教学的形式较多,不同教学方式带来的教学效果参差不齐.
-
-
-
-
-
傅海伦;
游庆杰;
汤华财;
苏晓虎;
郑廷伟
-
-
摘要:
概念课是数学课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类型,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对数学概念的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质疑式学习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模式,它在概念的学习中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首先提出对概念形成与概念同化质疑式学习方法的认识,针对数学概念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质疑式学习策略,并给出具体案例说明如何展开概念形成与概念同化质疑式学习过程与方法.
-
-
郭立军;
刘凤伟
-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2016学术年会》
| 2016年
-
摘要:
"倍的认识"是学生学习相对数量比较的起点,隶属于数学教学中的概念教学,多数一线教师会采用概念同化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倍",而笔者从教学实践中学生的问题入手,通过大量教学案例的比对,试图改变教学方式,采用概念形成的学习方式突破"倍"的学习难点,并详细阐述了重点的教学环节,以课堂观察为实证,指出概念形成的学习方式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倍"以及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变式练习强化学生对"倍"的理解.
-
-
-
-
-
-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 公开公告日期:2022-10-14
-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碳同位素联合同化模型及甄别人为碳排放与自然碳通量区域同化系统的构建方法。该模型结合大气CO2组成及CO2质量守恒定理,构建同化反演系统中CO2、Δ14C和δ13C观测值与碳通量Flux自然,GPP、Flux自然,Re和Flux人为CO2之间的关系模型。本发明利用化石燃料中不存在14C的特性区分自然碳通量和人为碳排放;还利用植物光合吸收碳与呼吸排放碳的δ13C的同位素组成差别特性实现对光合吸收与呼吸排放碳通量的区分,形成高精度的碳同位素联合同化模型,有效解决现有碳同化系统不能区分自然碳通量和人为排放的弊端,研发了区域高分辨率同化系统,为精准评估碳中和行动有效性上发挥关键性作用。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