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间盘炎
椎间盘炎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214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临床医学、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06篇、会议论文8篇、专利文献24707篇;相关期刊130种,包括中国骨伤、医学影像学杂志、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2014成人脊柱畸形研讨会、第三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骨科微创学术交流会、2010上海市医学会骨科学术年会等;椎间盘炎的相关文献由611位作者贡献,包括李健、刘玉杰、孙钢等。
椎间盘炎—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24707篇
占比:99.14%
总计:24921篇
椎间盘炎
-研究学者
- 李健
- 刘玉杰
- 孙钢
- 初同伟
- 周跃
- 李长青
- 王建
- 郝勇
- 严力生
- 严望军
- 于海龙
- 何来昌
- 侯铁胜
- 冯新民
- 刘军
- 刘家明
- 刘志礼
- 刘社庭
- 刘铁龙
- 叶缉熙
- 唐煌
- 安洪
- 崔建岭
- 巫一鸣
- 庄文权
- 庞勇
- 张亮
- 张国庆
- 张国志
- 张天宏
- 张宁
- 张志宏
- 曾献军
- 权正学
- 李卓
- 李广玉
- 杨小东
- 欧云生
- 滕海军
- 潘力平
- 牛莉霄
- 王卫东
- 王君斓
- 王宇飞
- 王飞
- 等
- 肖湘生
- 肖祥池
- 胡永胜
- 舒勇
-
-
王健合;
王宏
-
-
摘要: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种主要侵犯脊柱并累及骶髂关节和周围关节的慢性进行性炎症性疾病。AS在病变中晚期可并发Andersson损害(Andersson lesion,AL),是一种破坏性的脊椎或椎间盘病变,多发生于脊柱T_(11)-L_(1)胸腰段,有文献报道AS合并AL的发病率为1.5%~28%[1-4]。1937年由Andersson首次提出该病[4],但由于缺乏发病机制、诊断标准等方面的共识,AL在其他文献中还可称为假关节病、应力性骨折、破坏性椎体损害、椎间盘炎、无菌性椎间盘炎等[5-7]。大连市中心医院脊柱外科王宏教授曾收治2例AS合并AL患者,现报道如下。
-
-
程刚;
唐勇涛;
唐祖林;
魏思奇;
杨小玲
-
-
摘要:
原发性腰椎间盘炎是临床上少见的感染性疾病,且以儿童多见,成人罕见.奈瑟菌属中的脑膜炎奈瑟菌和淋病奈瑟菌是最常见的人体致病菌,其他菌种则是可存在于人上呼吸道的正常菌群,通常不致病.该菌营养要求高,容易漏检、漏诊,由奈瑟菌引起的原发性腰椎间盘炎鲜见文献报道.本文报道1例由未分类奈瑟菌引起的原发性腰椎间盘炎,行手术并抗感染治疗后痊愈的病例.
-
-
李琛;
孙崇毅
-
-
摘要:
cqvip:终板炎的概念于1987年由De Roos等^([1])首先提出,Modic等^([2])于1988年对其进行了系统阐述,故又称Modic改变。Modic改变是以慢性炎症、高骨转换、纤维化为特征的受挫再愈合反应^([3])。Modic改变往往伴随术后融合器沉降、不融合及邻近节段Modic改变等一系列并发症,也是节段不稳的间接标志^([1])。本文通过查阅国内外Modic改变的相关文献并加以梳理,从Modic改变发生过程及诊断、对预后的影响、外科预防、围手术期处理等方面展开分析,综述如下。
-
-
吕斌
-
-
摘要:
脊柱痛风首先会波及关节滑囊引起脊柱的疼痛,后影响关节面及骨质逐渐导致脊柱失稳,甚至造成间歇性跛行。痛风结晶侵犯椎间盘,引起急慢性椎间盘炎,导致剧烈的腰部疼痛。痛风结晶沉积在椎弓根附近会影响侧隐窝或椎间孔的大小,进而刺激神经产生神经根相关症状。由于脊柱痛风容易与其他脊柱疾病相混淆,所以早期诊断和治疗比较困难。
-
-
王秀玲;
杨雪梅;
张莹莹;
赵亚荣;
龚洁;
马中玲
-
-
摘要:
目的总结持续闭式灌注冲洗引流治疗化脓性椎间盘炎患者的护理体会.方法对2018年4月~2020年2月我科收治的22例继发、14例原发性化脓性椎间盘炎的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持续灌注冲洗引流8~14 d,所有患者切口无感染或窦道形成,均获得随访,无感染复发病例,腰腿疼及其他神经症状明显改善,腰背部活动基本正常.结论持续匀速灌注冲洗与快速灌注冲洗相交替,保持引流管的通畅,是促进病人的康复的重要保证.
-
-
-
-
-
张宁;
曾献军;
何来昌;
胡梅东;
刘志礼;
刘家明;
张志宏;
陈宣银;
舒勇
-
-
摘要:
目的 分析成人非特异性化脓性脊柱炎的MRI表现并进行分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确诊的34例化脓性脊柱炎患者资料,根据累及脊柱部位及表现进行MRI分型.结果 根据MRI表现分为Ⅰ~V型:Ⅰ型化脓性脊椎炎2例,椎体终板出现骨质侵蚀/破坏/水肿,相应椎间盘正常;Ⅱ型化脓性椎间盘炎2例,椎间盘信号异常而邻近椎体未见骨质破坏;Ⅲ型化脓性脊椎-间盘炎27例,同时出现椎体骨质破坏和相邻椎间盘信号异常,其中21例继发硬膜外间隙炎症;Ⅳ型化脓性小关节炎2例,均继发硬膜外间隙炎症及脊膜炎;V型复合型1例,同时跨节段发生Ⅲ型和Ⅳ型.结论 MRI可准确显示化脓性脊柱炎受累部位、范围,分型有利于提高对化脓性脊柱炎病理机制的理解和诊断能力.
-
-
蔡阳雄;
吕浪;
曹孝光;
王颖博
-
-
摘要:
目的 探讨原发性化脓性胸腰椎感染手术治疗中内固定重建脊柱稳定性方式的选择及疗效评价.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7年1月陆军特色医学中心脊柱外科收治的46例化脓性胸腰椎感染且经后路脊柱病灶清除、内固定重建脊柱稳定性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先给予卧床、营养支持和抗生素治疗,效果不佳或症状加重采用手术方式清除病灶,其中单纯椎管内脓肿者11例,椎体及椎间盘感染者35例.对单纯椎管内脓肿,术中保留棘上韧带及两侧关节突关节,超声骨刀切除内侧椎板及棘突根部,清除脓肿后采用棘突椎板回植、微型钛板固定术,其余累及椎体及椎间盘者采用彻底的病灶清除、椎管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结果 手术时间105~190 min,平均155 min.失血量55~620 mL,平均280 mL.术后随访12~18个月,1例患者术后切口延迟愈合,1例患者术后3年再次出现手术部位脓肿形成,其余病例术后未出现内固定物松动、切口感染,无医源性脊髓及神经根损伤,未见回植组织移位、塌陷及继发椎管狭窄.术后X射线片显示棘突椎板回植术后脊柱完整性基本得以保留,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后脊柱可获得牢固的稳定.术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明显下降,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及时有效的抗生素应用是治疗化脓性脊柱炎的基础,对于严重的化脓性感染且全身情况不佳时,是否在病灶清除术后一期植入内固定仍需谨慎选择,当出现脊柱结构破坏、畸形、病变范围扩大及神经功能障碍等情况时应积极手术治疗,内固定的方式要考虑化脓位置及椎间关节稳定性,以保留其灵活性完整性或重建其稳定性.
-
-
-
-
李树林;
柳健;
秦耀维
- 《第三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骨科微创学术交流会》
| 2013年
-
摘要:
椎间盘炎是指发生于椎间盘、软骨终板和相邻近椎体的炎症性病变.文献报道颈椎间盘炎少见,科室自2011年10月至2013年3月行颈椎间盘介入治疗320例,出现颈椎间盘炎2例,行保守治疗后痊愈,诊断和治疗应注意:1.术后出现不明原因颈肩部疼痛症状时,要想到椎间盘感染可能,不要延误病情;2.大剂量、规律使用抗生素;3一旦确诊椎间盘炎,一定要绝对卧床,不能下地;4.激素的合理使用在治疗椎间盘炎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
-
-
-
-
-
-
- 王新富
- 李大海
- 公开公告日期:2017.07.07
-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治疗颈椎、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风湿性关节炎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中药内服药剂和膏剂,内服药是由按重量份的猫骨头30‑60,狗头骨30‑70,泡桐树花30‑70,香蕉外皮30‑70,茉莉花根30‑70,胡椒树根30‑70、白椿树根外皮30‑70、独一味20‑60、红花15‑50、防风20‑60、天麻20‑60、土元15‑30、全蝎15‑30、川牛膝20‑60、穿山甲20‑60、骨碎补20‑60、三七15‑30、茯苓20‑60、伸筋草20‑60、茜草15‑60、透骨草15‑60、无名异20‑60等配制而成;将中草药研成细粉,用7号过筛后即为药粉,经高温蒸馏风干后装入胶囊即成内服药。膏药是在内服药剂增加按重量份的冰片 15‑70、麻油 2500‑5000、黄丹1500‑2500制成。该药剂消肿止痛,拔毒生肌,活血化瘀,舒筋活络,袪风除湿,补肾壮骨,无毒副作用,对皮肤无刺激,药物能渗透皮肤到达骨内,修复骨骼、溶化骨刺,愈后不易复发。
-
-
-
-
-
- 王新富
- 李大海
- 公开公告日期:2014-12-24
-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治疗颈椎、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风湿性关节炎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中药内服药剂和膏剂,内服药是由按重量份的猫骨头30-60,狗头骨30-70,泡桐树花30-70,香蕉外皮30-70,茉莉花根30-70,胡椒树根30-70、白椿树根外皮30-70、独一味20-60、红花15-50、防风20-60、天麻20-60、土元15-30、全蝎15-30、川牛膝20-60、穿山甲20-60、骨碎补20-60、三七15-30、茯苓20-60、伸筋草20-60、茜草15-60、透骨草15-60、无名异20-60等配制而成;将中草药研成细粉,用7号过筛后即为药粉,经高温蒸馏风干后装入胶囊即成内服药。膏药是在内服药剂增加按重量份的冰片15-70、麻油2500-5000、黄丹1500-2500制成。该药剂消肿止痛,拔毒生肌,活血化瘀,舒筋活络,袪风除湿,补肾壮骨,无毒副作用,对皮肤无刺激,药物能渗透皮肤到达骨内,修复骨骼、溶化骨刺,愈后不易复发。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