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根状茎

根状茎

根状茎的相关文献在1978年到2022年内共计540篇,主要集中在园艺、植物学、农作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58篇、会议论文8篇、专利文献4655篇;相关期刊241种,包括西北植物学报、花木盆景:花卉园艺、北方园艺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中国园艺学会观赏园艺专业委员会2013年学术年会、中国生态学学会中药资源生态专业委员会第4次全国学术研讨会暨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鉴定分会第11次全国学术研讨会、2010年全国观赏园艺学术年会等;根状茎的相关文献由1103位作者贡献,包括张志胜、何国振、曾瑞珍等。

根状茎—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58 占比:8.94%

会议论文>

论文:8 占比:0.16%

专利文献>

论文:4655 占比:90.90%

总计:5121篇

根状茎—发文趋势图

根状茎

-研究学者

  • 张志胜
  • 何国振
  • 曾瑞珍
  • 李承秀
  • 王长宪
  • 张林
  • 方中明
  • 牛田
  • 于永畅
  • 孙芳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姜满珍(湖南)
    • 摘要: 一次在山上的一个农庄吃午饭,桌子上有一道很特别的汤,开始误以为是生姜炖的什么汤,后来听朋友说是黄精墨鱼汤,生姜和黄精的外表很有几分相似,都是淡黄淡黄的根状茎。那汤的鲜美味道至今让我口齿留香,喝汤就想起黄精炖的汤最过瘾。就像孩童时吃过舅妈炒的田螺红辣椒是我这辈子吃过最有味道的了,在哪里吃螺都无法相比。十多年前,我就听说有黄精这样一种植物。记得那是一位搞农业项目的企业老总,说黄精是一味中草药,种植它前景无限好,并承包了一大片山岭。当时没时间实地观察它,一直到近两年,才真正品尝了它的美味,也见到了它绿油油的椭圆形叶子,长长的茎杆,大体形状有点像那狗尾巴草的态势。
    • 张娜; 曹小勇; 胡选萍; 秦公伟; 王思蕲; 赵垚
    • 摘要: 以白及、杜鹃兰、建兰种子为离体培养材料,比较三者非共生萌发及成苗过程。结果表明:3种兰科植物成苗过程存在明显差异;白及种胚膨大成原球茎后上端形成叶片,随后形成根直接成苗;杜鹃兰的原球茎先形成根状茎,顶端分化出叶芽,叶基部长出根发育成苗;建兰萌发形成根状茎后持续增殖,需改变培养基激素,才可分化成苗;建兰根状茎与杜鹃兰的明显不同,具有向地性,且杜鹃兰的根状茎仅能进行有限分支并形成休眠芽。结论:兰科植物种子非共生萌发成苗可区分为3种模式,白及是绝大多数兰科种子非共生萌发成苗的模式。
    • 高栀(绘图)
    • 摘要: 【形态特征】株:高35~100cm,无毛。根状茎:直径1~3cm,外面棕褐色,密生多数环节和许多须根。茎:通常带紫红色,直径0.8~1.5cm,基部有灰白色干膜质的鞘1~3枚。叶:5~11枚,长圆形、倒卵状长圆形或倒披针形,绿色,膜质或纸质,长7~17cm,宽2.2~6cm;叶柄长0.1~3.3cm。
    • 李佳林; 姜升林; 李云霞; 全晓艳; 王文波; 单秋丽; 解纯娟; 尹宁; 秦余香; 张立华; 李洪梅; 何文兴
    • 摘要: 根状茎是匍匐的地下茎,为多年生草本和其他单子叶植物通过无性繁殖进行克隆生长的营养器官。根状茎的持续分化和横向延伸生长,赋予了根状茎类禾草很强的水平拓展迁移能力和抗扰动能力,无论在天然草原群落构成还是在改善退化草原、荒漠、沙丘等脆弱生态系统中均发挥了重要作用。根状茎的分化和生长发育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内在因素和外在刺激的协同调控。通过梳理近年来禾本科草本植物根状茎分化和发育的研究文献,从生境异质性、植物激素及关联基因等方面初步综述了根状茎生长发育调控和响应因素,为深入开展根状茎发育研究以及揭示根状茎型禾草空间分株放置的思维和生态适应的逻辑提供了理论借鉴。
    • 魏甲科; 杨小霞; 方强恩
    • 摘要: 为探究对矩镰荚苜蓿(Medicago archiducis⁃nicolai)根状茎切段无性繁殖的影响因素,以祁连山东段高山草甸自然分布的矩镰荚苜蓿为试验材料,设置2个切段长度(20 cm和10 m)、2个种植深度(10 cm和5 cm)、3个覆草措施(覆草3 cm、覆草1 cm和无覆草)共12个处理,研究了不同处理对矩镰荚苜蓿根茎出芽和成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覆草措施对成苗率、叶龄和单株地下生物量有显著影响,无覆草处理下成苗率、叶龄和单株地下生物量最高,3 cm覆草次之;2)切段长度和种植深度均对成苗率有显著影响,分别在20 cm切段长度和5 cm种植深度处理下成苗率最高;3)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只有覆草厚度×种植深度交互作用对根茎繁殖产生显著影响,且仅对单株地上生物量影响显著,在10 cm种植深度和0 cm覆草厚度交互处理下,单株地上生物量最大;4)TOPSIS模型综合评价分析显示,20 cm切段长度×10 cm种植深度×0 cm覆草组合处理,是矩镰荚苜蓿根状茎无性繁殖的最佳栽培条件。
    • 党友超; 孙庆文; 王波; 王健; 陆祥; 陈春伶
    • 摘要: 【目的】探明基质、扦插方式和插穗类型对中药材川滇槲蕨扦插繁殖的影响,为其人工规模化种植及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治理提供参考。【方法】以成活率及发芽时间、叶片舒展时间等作为评价指标,采用多重比较等方法,研究不同基质〔腐殖土∶砂石(3∶1)、草炭土∶砂石(3∶1)和腐殖土〕、不同类型插穗(顶端插穗和中端插穗)及不同扦插方式(斜插及平铺)对川滇槲蕨扦插繁殖的影响。【结果】扦插繁殖基质以腐殖土∶砂石为3∶1最优;在此基质中,顶端插穗斜插及平铺均全部成活,其中,以顶端插穗斜插方式扦插的各项指标均最优,扦插后9 d开始发芽,20 d开始展叶,平均发芽时间为扦插后33 d,展叶时间为扦插后52 d;中端插穗以平铺方式扦插成活率较高,为96%。【结论】川滇槲蕨最适扦插繁殖方法为顶端插穗+斜插方式+腐殖土∶砂石为3∶1的基质。
    • 潘建; 程晨升; 傅丁帅; 许宾雁; 叶锋
    • 摘要: 为揭示蕨类植物生物量分配策略,本文以浙江金华山蕨类植物为研究对象,沿海拔梯度进行取样,分析蕨类植物在不同器官(根、根状茎、叶)的生物量分配特征,并进一步探讨各器官生物量分配权衡的海拔变化规律以及温度、光照适应性。结果显示:1) 生物量在不同器官的分配格局表现为根状茎 > 叶 > 根,根状茎生物量占比最大,是叶与根的2~7倍;2) 随着海拔上升,叶、根以及根状茎生物量没有发生显著变化;3) 随海拔上升和温度下降,根状茎生物量占比逐渐增大,叶、根的生物量占比逐渐减小;生物量分配权衡与林冠层盖度(光照)没有关系。以上结果表明,蕨类根状茎的储存功能可能是蕨类植物适应海拔环境变化的重要策略。
    • 杨瑞青
    • 摘要: 秋石斛,又叫蝴蝶石斛,是兰科石斛属附生草本植物,主要作观赏,不可食用。秋石斛是常绿石斛,复茎类兰花,株高30~100厘米,叶子有长披针型、椭圆型,叶片肥厚,有光泽,具有根状茎或者假鳞茎,花序多在茎顶抽出,花序有直的,也有弯的,花型像一只只美丽的蝴蝶,非常好看。秋石斛一般是秋天开花,然而在广东,如果天气温暖,秋石斛在四季都有可能开花,但是秋石斛的自然花期主要集中在8到11月,秋石斛的花期很长,单朵花的花期可达一个月,整个植株的花期有两三个月的时间。
    • 摘要: 有人说武汉的藕冬天最好吃,这是不对的。正如四季有别,藕有不问的形态,每个季节有每个季节的味道。在春天,藕带比藕好吃季春初夏,人们会选择藕带。藕带是莲花的幼嫩根状茎,每年春天,它们都会从藕的顶芽萌发,快速地在淤泥中穿行扩展地盘。
    • 王佳佳; 张明如; 伊力塔; 张汝民; 何云核
    • 摘要: [目的]研究不同光照和施氮水平对芒萁Dicranopteris dichotoma克隆繁殖特性和生物量分配的影响,旨在为芒萁单优层片发育过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盆栽控制试验,设置3种光照[透光率35.96%(L1)、13.00%(L2)和4.75%(L3)]和2种氮素水平[施氮(N1)和不施氮(N0)],比较分析光照和氮素对芒萁克隆繁殖特性及生物量分配的影响.[结果]①在2种氮素水平下,L2处理的根状茎芽数出现最大值,L3处理的克隆分株数显著低于L1和L2(P<0.05).施氮显著提高了各遮光下克隆分株数和芽数(P<0.05),分别增加了124.7%(L1)、82.8%(L2)、53.8%(L3)和70.0%(L1)、125.7%(L2)、122.5%(L3).②在2种氮素水平下,克隆分株株高随遮光程度增加显著增加(P<0.05),L3处理的羽叶长显著高于L1和L2(P<0.05),叶宽无显著差异(P>0.05).施氮水平下,L1和L3处理的克隆分株株高显著增加(P<0.05),L1处理的羽叶长显著增加(P<0.05),L3处理的羽叶长显著降低(P<0.05),L2处理的株高和叶长增加均不显著(P>0.05).③在2种氮素水平下,L3处理的克隆分株地上与地下生物量(干质量)比、生物量羽叶分配比例显著高于L1和L2处理(P<0.05),根状茎分配比例显著低于L1和L2(P<0.05),各遮光处理芒萁克隆分株生物量羽叶分配比例显著高于根状茎(P<0.05),根状茎显著高于茎和细根(P<0.05).[结论]L2处理更有利于芒萁克隆分株的形成,施氮有利于芒萁克隆繁殖能力的增强;L3处理的克隆分株可通过增加株高、叶长以及生物量叶分配比例适应弱光生境;无论何种光强资源及氮素水平,芒萁均优先保证羽叶的生长,其次保证根状茎生长.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