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根因分析法

根因分析法

根因分析法的相关文献在2013年到2022年内共计210篇,主要集中在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卫生学、药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01篇、会议论文9篇、专利文献286150篇;相关期刊112种,包括江苏卫生事业管理、中国卫生产业、齐鲁护理杂志等; 相关会议9种,包括《中医杂志》特邀心血管专家学术座谈会暨中医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疾病临床经验会议、2015年福建省医院药学学术年会 、第三届中华护理学会科技奖颁奖大会暨第三届护理学术年会等;根因分析法的相关文献由446位作者贡献,包括伍蓓、何亚芳、侯建华等。

根因分析法—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01 占比:0.07%

会议论文>

论文:9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286150 占比:99.93%

总计:286360篇

根因分析法—发文趋势图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米世强
    • 摘要: 该文结合根因分析法的特点,分析质量问题处理和技术归零过程中根因分析方法的工作方式与实施要点,通过典型案例应用与措施实施验证,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并为后续持续改善提供了思路。
    • 彭林敏; 柳建; 胡艳红; 丁岚
    • 摘要: 目的 探讨基于根因分析法的针对性干预在改善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预后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120例,按照建档顺序的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60例以常规方式干预,观察组60例以根因分析法为导向行针对性护理,对比两组干预效果。结果 观察组监护时间、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干预后收缩压、舒张压水平及视觉模拟评分(VAS)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焦虑、抑郁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低氧血症等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以根因分析法为导向的针对性干预在改善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预后中可发挥积极作用,效果理想。
    • 毛素平; 朱玉静; 莫晴
    • 摘要: 目的:探讨根因分析法减少手术室标本送检差错事件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1日~2018年1月31日120例手术室患者的病理标本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标本送检程序,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根因分析法;比较两组手术室标本送检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室标本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标本送检流程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送检规范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根因分析法可降低手术室标本送检差错发生率,提升送检规范率,减少送检流程中的不良事件。
    • 江永贤; 李根; 王飞; 陈美昌; 陈文文
    • 摘要: 目的基于药物警戒思维探讨根因分析法在药品效期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方法针对1例医院水合氯醛自制制剂(简称水合氯醛)近效期药物警戒事件,利用医院风险管理模式对此事件进行风险评估和干预。通过评估风险数值(RPN)确定风险干预分级;成立根因分析小组,调查水合氯醛药物警戒事件,访谈相关人员,确定时间轴;以鱼骨图分析法确定水合氯醛药物警戒事件的7个近端原因,采用柏拉图分析法确定其根本原因,包括制度不完善、缺乏考核培训、无绩效考核、请领计划不合理。制订和实施的风险对策包括制度、流程的制订和完善,人员的培训和考核,质控督查的实施,自制制剂请领计划的完善。结果药学部构建了自制制剂在院使用完整的全流程风险防控体系,修订了与药品效期管理相关的制度、流程及预案。培训后,56名调剂药师药品效期考核结果不低于9分者为100.00%,显著高于初次考核的28.57%(P<0.01);且RPN由128下降至32,危险度降低。结论基于药物警戒思维的根因分析法可有效降低药品效期管理的风险,优化细节管理,促进临床安全、合理用药。
    • 张海花; 冯海嫦; 瞿国霞; 王尼萍
    • 摘要: 目的 探讨基于根因分析法的心理支持及干预对高龄孕妇心理状况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0年1—12月本院收治的360例高龄孕妇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各18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产前指导及生产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基于根因分析法的心理支持及干预措施,两组均持续干预4周。比较两组孕妇干预前、干预4周后的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心理弹性量表(CD-RISC)评分的变化,以及分娩方式、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孕妇SAS、SDS评分为(38.95±5.64)分和(34.18±4.03)分,分别低于对照组的(47.11±6.33)分、(43.02±5.1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孕妇CD-RISC评分中乐观、坚韧、自强分数及总分分别为(15.82±2.04)分、(34.67±4.85)分、(31.28±3.51)分、(81.77±5.60)分,分别高于对照组的(11.43±1.62)分、(27.43±3.61)分、(26.16±3.08)分、(65.02±6.1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孕妇顺产率为76.1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8.33%,助产率为14.44%,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5.5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孕妇不良妊娠结局总发生率为7.7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5.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根因分析法的心理支持及干预对高龄孕妇的干预效果明显,可有效改善孕妇心理状况及妊娠结局,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郑金玉; 栾艳; 高艳
    • 摘要: 目的评估电子病案实施根因分析法管理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20年5月—2021年5月日照市中心医院800份电子病案予以项目研究,以病案时间分为对照组(n=400,常规管理)、观察组(n=400,根因分析法管理),统计对比两组管理前后病案管理评分、病案首页质量评分、病案管理错误及病案归档情况。结果管理前两组医务人员病案管理评分、病案首页质量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管理后,观察组重要性认知、信息填写、考核制度、质量控制管理评分及首页基本信息、手术操作、编码信息质量评分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电子病案的病案诊断错误、疾病编码错误、手术编码错误、填写不规范、缺项漏项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电子病案的普通病案、死亡病案归档比例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子病案首页管理期间,实施根因分析法管理效果确切,可有效提升医务人员对病案首页质量的认知水平,其病案首页质量水平有所提升,临床病案首页错误率降低,病案归档比例相对较高。
    • 林爱霞; 张艳
    • 摘要: 目的:探究根因分析法对降低神经外科ICU患者非计划性拔管事件发生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7月~2018年12月收治的82例行常规干预的神经外科ICU患者,将其分为对照组;另选取2019年1月~2019年6月基于根因分析法干预的神经外科ICU患者82例,将其分为观察组。比较两组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率、护理舒适度及疼痛度。结果:观察组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后社会文化、环境、生理、精神心理及总舒适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疼痛程度轻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因分析法应用于神经外科ICU患者可显著降低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提高舒适度,减轻疼痛,值得推广。
    • 米海燕
    • 摘要: 目的 探究根因分析法在电子病案首页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我院2019年7至12月实施根因分析法前的444例病案作为对照组,将2020年1至6月实施实施根因分析法后的444例病案作为观察组.分析对照组病案超期未归档的发生原因,比较两组电子病案归档情况、首页错误发生情况和首页质量评分.结果 对照组电子病案超期未归档的发生原因中出现频次较多的依次为病理报告单归档延迟、患者转科后科室病案信息未及时完善、检验报告单归档延迟,其中68.31%为单一原因引起,30.28%为两种原因引起,1.41%为三种及其以上原因引起.观察组普通电子病案3 d归档率、死亡电子病案7 d归档率、电子病案首页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首页错误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实施根因分析法在电子病案首页管理中具有显著的作用,不但能缩短病案归档所需要的时间,还能降低电子病案首页错误发生的几率,从而提高电子病案首页的质量,值得在临床广泛推广.
    • 张楠楠; 贺禹博; 李淮淮
    • 摘要: 目的 探讨根因分析(RCA)在实验室凝血酶原时间(PT)检测质量控制中的应用.方法 应用RCA法分析PT检测系统精密度不佳原因,采用头脑风暴方式、成员评分及柏拉图分析确定近端原因,利用5问法最终确立根本原因,并制订改进措施,应用六西格玛(6σ)质量管理综合分析PT室间质量评价(EQA)结果 、室内质量控制(IQC)数据来评价改进效果.结果 改进后2019年上半年EQA结果 中5个样本的差值占允许差值百分比离散程度比改进前2018年上半年和2018年下半年降低;其IQC的平均变异系数(2.50%)较改进前降低,改进后的σ值比2018年上半年和2018年下半年提高,检测水平由良好提升为优秀.结论 RCA对持续改进PT的检测质量具有明显效果.
    • 张晓丹
    • 摘要: 目的 探索基于根因分析法的持续质量改进在重症肺炎患儿并发症预防及肺功能保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96例重症肺炎患儿为试验对象,根据单双号随机划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管理干预,观察组基于根因分析法进行持续质量改进,开展30天后,统计两组患儿各项症状消退时间、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并对比干预前后FEV1、FVC、FEF75%.结果 观察组干预后FEV1、FVC、FEF75%均优于对照组(P<0.05),哮鸣音、气促、咳嗽消失时间以及机械通气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面对重症肺炎患儿时,基于根因分析法进行持续质量改进,能够完善护理方案,以便患者得到优质护理,降低患儿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保护肺功能.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