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本送检
标本送检的相关文献在2000年到2022年内共计158篇,主要集中在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卫生学、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8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12847篇;相关期刊49种,包括健康生活、当代护士(专科版)、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第七次中国中西医结合泌尿外科学术年会暨第二次广东省中西医结合泌尿外科学术年会、中华预防医学会第25次全国医院感染学术年会暨第12届上海国际医院感染控制论坛(SIFI2016)联合会议等;标本送检的相关文献由361位作者贡献,包括徐雪芬、曹舒扬、楼儒雅等。
标本送检—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2847篇
占比:99.54%
总计:12907篇
标本送检
-研究学者
- 徐雪芬
- 曹舒扬
- 楼儒雅
- 江川
- 王洪柱
- 赵艳
- 雷宁静
- 刘欢
- 刘淑芬
- 吴少霞
- 唐红坤
- 安丽萍
- 安立峰
- 宋英华
- 尹晨曦
- 岳玺中
- 李敏
- 李绵绵
- 杜新颖
- 来文萍
- 杨巍
- 林晓燕
- 江明华
- 潘松成
- 王明霞
- 王辉
- 程易凡
- 程燊
- 葛初华
- 薛雁
- 赵红
- 陈小剑
- 陈雪阳
- FAN Shan-hong
- LI Ying
- SUO Yao
- 丁伯君
- 丁祖福
- 丘晓芳
- 严国进
- 严海云
- 乔明彪
- 于正
- 付翠芝
- 任厚伟
- 任小宇
- 任智慧
- 任涛
- 余艳
- 余艳1
-
-
毛素平;
朱玉静;
莫晴
-
-
摘要:
目的:探讨根因分析法减少手术室标本送检差错事件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1日~2018年1月31日120例手术室患者的病理标本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标本送检程序,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根因分析法;比较两组手术室标本送检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室标本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标本送检流程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送检规范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根因分析法可降低手术室标本送检差错发生率,提升送检规范率,减少送检流程中的不良事件。
-
-
田罗吉
-
-
摘要:
目的:分析检验科质量控制管理措施对检验结果的影响。方法 本次研究处于 2018 年 10 月 -2019 年 11 月时间段,500 例 行检查患者,借助临床实践、以及临床观察等方式,系统分析质量控制措施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并归纳有效检验措施。结果 针对 500 例受检者,共检验 1000 次,有 220 例(22%)出现检验失误。检验准备阶段占 65.91%(145),药物影响占 4.55%(10);患者行为不当 占 61.36%(135)。样本采集阶段占 20.45%(45),留取容器不合格占 3.18%(7);采集部位或时机不当占 15%(33);患者情绪不稳 定占 2.27%(5)。样本处理阶段占 6.82%(15),样本混淆占 3.18%(7);样本污染或变质占 2.27%(5);样本丢失占 1.36%(3)。检 验设备方法不当占 15%(33),标记失误占 3.18%(7);数据处理不当占 1.82%(4);检验设备故障占 1.82%(4)。结论 在检验过程中, 检验标本留取时间、方式、检验部位、试剂等,均会影响检验结果准确性,对此要采取一定的措施,以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
-
魏宇燕;
孟凡萍
-
-
摘要:
住院患者大小便标本检查在临床诊断与治疗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在临床护理实际工作中,二便标本送检率较低现象一直存在.如何提高标本采集质量、送检率和检验结果的有效性已成为临床热点话题.本文对临床实际工作中二便标本在采集、送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分析,明确其发生原因,并提出持续质量改进的可行策略,以期为临床提高标本质量与送检率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
-
-
-
袁丹
-
-
摘要:
目的:探讨研究PDCA循环管理模式在肺结核患者痰标本采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从2018年10月-2019年10月这段期间内我院收治的留取痰标本送检的肺结核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成2组:一组采用PDCA循环痰标本采集管理模式,纳入观察组(40例);一组采用常规痰标本采集管理模式,纳入对照组(40例);对两组的痰标本按时送检率和痰标本送检合格率进行观察与比较.结果:观察组的痰标本按时送检例数为34例,痰标本按时送检率为85.00%;对照组的痰标本按时送检例数为29例,痰标本按时送检率为72.50%;两组的痰标本按时送检率比较显示观察组明显更高(x2=13.721,P<0.05).观察组的痰标本送检合格例数为36例,痰标本送检合格率为90.00%;对照组的痰标本送检合格例数为30例,痰标本送检合格率为75.00%;两组的痰标本送检合格率比较显示观察组明显更高(x2=9.582,P<0.05).结论:在肺结核患者痰标本采集中应用PDCA循环管理模式可以显著提高痰标本按时送检率和痰标本送检合格率,值得临床推广.
-
-
严国进
-
-
摘要:
案例分析3月24日,云南省临沧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通报:云南省临沧市沧源自治县一名外出务工人员在返回山东某公司务工途中,途经陕西省宁陕县时出现身体不适,于当日7:10抢救无效死亡。经宁陕县采样检测,死者汉坦病毒(出血热)核酸检测为阳性,新冠病毒核酸检测为阴性,另有2名发热人员及其他同行人员已采集标本送检。
-
-
-
徐华
-
-
摘要:
目的 通过对比品管圈活动应用前后小儿血常规标本送检合格率和采血返回率,分析品管圈活动在小儿血常规标本送检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 以本院住院部和检验科18名护士作为研究对象,于2017年在小儿血常规采血及送检管理中实施品管圈活动,选取品管圈活动实施前后各500例小儿采血者进行血常规标本送检合格率和采血返回率的对比,分析品管圈活动在小儿血常规标本送检方面的应用价值.结果 品管圈活动实施后小儿血常规标本送检合格率为97.0%,实施前小儿血常规标本送检合格率为89.0%,实施前后标本送检合格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品管圈活动实施前采血返回率为1.2%,品管圈活动实施后采血返回率为0.4%,实施前后采血返回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儿血常规不合格标本的原因构成中,抗凝血凝固或有细小凝块原因造成的占37.1%,血量过少造成血液与抗凝剂比例不当的占24.3%,溶血造成的占17.1%,试管选择不当造成的占8.6%,采血部位不当造成的占5.7%,延时送检造成的占4.3%,其他原因造成的占2.9%.结论 品管圈活动能够提高小儿血常规标本送检质量,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
-
钟碧绿;
丘晓芳;
刘倩雯
-
-
摘要:
目的:探讨多部门合作应用PDCA循环在提高检验标本采集和送检质量当中的管理效果.方法:2015年9月开始实施PDCA循环管理,结合信息系统中的数据提取、分析与问卷调查法,调查临床检验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护理人员标本采集情况及检验标本溯源链条建立情况,通过原因分析及要因确认,制定并执行多项改进计划,2016年7月对目标值进行复测.结果:经过PDCA循环管理,质控指标中"5项率"及总回退率得到下降,护理人员标本采集情况应答率得到提高(P<0.05),标本溯源链条得到完善,然而"TAT时间"没有得到控制.结论:多部门合作应用PDCA循环管理能够有效提高检验标本采集和送检质量,加强检验前阶段质量管理,降低检验误差.
-
-
陈红;
赵体玉
-
-
摘要:
目的 探讨精准管理在手术室常规标本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历史对照方法,选取2017年1~5月998件常规标本作为对照组,6~10月987件作为实验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标本管理方法,实验组采用包括优化标本的送检流程、设计并使用多格无菌手术标本盘在内的精准管理;比较实施前后手术标本送检规范率和标本固定合格率.结果 实验组标本送检规范率和标本固定合格率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 精准管理在手术室标本管理中的应用能有效提高标本送检的规范率和标本固定的合格率,提高手术标本的管理质量.
-
-
李思逸;
吴少霞;
邱瑞娟
- 《第七次中国中西医结合泌尿外科学术年会暨第二次广东省中西医结合泌尿外科学术年会》
| 2009年
-
摘要:
目的:探讨品质圈活动在缩短住院患者标本送检时间,提高标本送检的及时率中的应用。方法:成立品质圈,确立“提高住院患者标本送检及时率"为活动课题,并运用PDCA循环原则,进行现状调查、要因分析、制定实施对策、检验效果以及巩固措施等程序,随机对600例住院患者进行现状调查,分析住院患者标本送检时间长的原因,制订相应的对策并组织实施,再进行效果检查。结果:实施品质圈活动后,该院住院患者标本送检及时率从85.3%上升至93.3%。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品质圈活动在缩短住院患者标本送检时间,提高标本送检及时率中效果明显,值得推广。
-
-
SUO Yao;
索瑶;
LI Ying;
李颖;
FAN Shan-hong;
范珊红
- 《中华预防医学会第25次全国医院感染学术年会暨第12届上海国际医院感染控制论坛(SIFI2016)联合会议》
| 2016年
-
摘要:
目的:调查2015年陕西省各医疗机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病原学送检及耐药菌检出情况,为进一步规范抗菌药物使用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对陕西省二级以上医疗机构(247家)2015年1月-2015年12月出院患者相关临床资料进行电子问卷调查. 结果: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为53.28%,病原学送检率为39.88%,血培养和痰培养占微生物标本送检的比例分别为17.65%和45.00%.6种耐药菌(CRAB、MRSA、CRPA、CRE、CRKP和VRE)在同种类病原菌中的检出率分别为17.7%(全部标本)、21.6%(痰标本),和10.4%(血标本).耐药菌检出率由高到低依次为:CRAB(46.8%)、MRSA(39.5%)、CRPA(22.5%)、CRKP(4.7%)、CRE(4.4%)、VRE(2.4%),除CRKP和VRE外均为痰标本中的检出率大于血标本,各耐药菌在痰中所占百分比均大于血. 结论:应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规范管理,提高有意义的无菌体液尤其是血标本的病原学送检,减少无意义的痰标本送检,规范采样及送检要求,切实达到以标本培养指导抗菌药物使用,减少细菌耐药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