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护理不良事件

护理不良事件

护理不良事件的相关文献在2009年到2022年内共计1841篇,主要集中在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卫生学、管理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817篇、会议论文23篇、专利文献134567篇;相关期刊315种,包括中国卫生产业、护理学杂志、齐鲁护理杂志等; 相关会议18种,包括2015临床急症经验交流高峰论坛、2015临床急重症经验交流高峰论坛、2014现代护理论坛等;护理不良事件的相关文献由3308位作者贡献,包括施雁、李萍、李静等。

护理不良事件—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817 占比:1.33%

会议论文>

论文:23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134567 占比:98.65%

总计:136407篇

护理不良事件—发文趋势图

护理不良事件

-研究学者

  • 施雁
  • 李萍
  • 李静
  • 王颖
  • 王玲
  • 王芳
  • 王静
  • 席祖洋
  • 张小萍
  • 张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蒋中杰
    • 摘要: 目的探讨在儿童重症监护室中实施责任制整体护理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9月~2021年9月在赤峰市医院进行治疗的100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依照护理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分别应用常规护理干预方案及责任制整体护理干预方案。比较两组护理人员护理能力、患儿重症监护时间、住院时间、护理不良事件总发生率及患儿家属护理服务总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护理人员环境管理、护理文书书写、专科护理、医院感染控制评分及总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护理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重症监护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比较,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儿童重症监护室中实施责任制整体护理有助于提升护理人员护理能力,还可提高护理质量及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并能够充分保证护理效果和护理安全性,值得临床应用。
    • 滕晓菊; 杨雨薇; 张先翠; 徐姝娟; 方媛媛; 陶秀彬
    • 摘要: 非计划性拔管也称意外拔管,是指置入的导管发生意外脱落或未经医护人员同意,患者擅自拔管或因其他人员操作不当所致的意外滑脱[1]。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会导致再次置管,造成患者病情加重,甚至造成患者死亡。研究显示,导管固定、约束、患者镇静、患者的意识状态、护士的护理情况等均会影响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2]。本研究旨在探讨上述可能的因素是否与非计划性拔管有关,为降低非计划性拔管事件的发生率提供参考依据。
    • 林黎; 周文刚; 周盛; 邓婉; 秦子涵; 林惠仙
    • 摘要: 目的 分析护理不良事件,为制订预防措施,提高护理质量管理,防范医疗风险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云南省某综合三级甲等医院近5年各科室主动上报的349例护理不良事件。结果 349例护理不良事件中,发生频率最高的前5位分别是跌倒/坠床、用药错误、非计划性拔管、压力性损伤、液体外渗;62.75%的不良事件对患者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害;16:00—18:00,10:00—12:00,08:00—10:00是不良事件发生的高峰时段;男性和高年龄段患者占多数;大专学历和本科学历是不良事件上报者的高发人群,低年龄段和初级职称护士是发生不良事件的高危人群。结论 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是多因素的,医院除了加强护理个人能力培养,完善相关制度外,还应建立风险预警体系,及早识别潜在高危人群,预防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
    • 钱薇
    • 摘要: 目的:探讨临床精神科护理不良事件的认知现状及应对策略。方法:选择本院临床精神科2018年5月至2021年8月发生护理不良事件的患者90例,按照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原因进行分类,统计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时间、用药方式、住院次数及相关护士的护龄、职称及学历等,以此分析临床精神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影响因素,并制定个性化的应对策略。结果:90例患者的年龄、病程、用药方式对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影响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精神科护理人员的护龄、职称及学历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呈负性相关,护龄越长、学历越高、职称越高,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就越低,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对策略实施后,护士基础护理、专科护理、风险评估、安全护理、急救护理评分升高,较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心境状态量表评分降低,遵医行为评分升高,较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精神科护理干预中应结合以往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现象及影响因素制定相应的策略,提高护士对护理不良事件的认知程度;科学优化对患者和护士的管理手段,最大程度上减少临床精神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促进精神科护理质量水平的提高。
    • 陈烨; 朱晓燕; 杨靖华
    • 摘要: 目的:探讨护理人员发现同事护理不良事件后的内心体验。方法:采用质性研究中的现象学研究方法,于2020年3~5月对14名护理人员进行半结构式访谈,根据Colaizzi七步分析法对原始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结果:对于造成不良后果的事件、不上报难以处理的事件护理人员普遍会上报;发现同事发生了Ⅲ级、Ⅳ级不良事件,上报会有较多顾虑;发现同事的失误后,若对患者影响不大,部分护理人员会选择在不告知对方的情况下自行处理;包容且公正的科室环境有利于护理人员主动上报本人的不良事件;管理者对于上报同事不良事件的处理方式会影响到上报的积极性。结论:护理人员对Ⅲ级、Ⅳ级不良事件上报的重要性认知不足,医院应加强培训,树立院内公平公正的不良事件上报文化,并对上报的不良事件及时回应。人情关系在工作团队中客观存在,可鼓励护理人员发现同事差错后及时告知本人。
    • 张冬华; 雷美英; 赵倩玲; 黄柳青
    • 摘要: 护理不良事件是指在护理过程中发生的,未预计到或不希望发生的,可能影响患者诊疗、增加患者痛苦和负担,甚至引发护理纠纷或事故的事件[1].根据《中国医院评审实务》[2]将不良事件分为Ⅰ(警训事件)、Ⅱ(不良后果事件)、Ⅲ(幸免事件)、Ⅳ(隐患事件)共4个等级.虽然护理管理者在护理工作中不断强调并提出众多举措预防,但各医院不良事件的发生仍不可避免.WHO的资料显示,全世界每年有4.21亿人住院,发生约4270万例不良事件,住院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0.14%[3].现就我院近两年发生的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分析讨论,探索预防对策,以期达到降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的目的.
    • 刘大惠
    • 摘要: 采用根本原因分析法对1起手术室护理中断事件进行回顾梳理,分析护理中断事件发生的原因,并讨论相应的对策,以避免类似案例再次发生。经过对不良结局护理中断事件进行持续改进,护理中断事件及类似不良事件未再发生。
    • 宋亚平
    • 摘要: 目的:探讨在我院化疗科交接班中应用标准化沟通(SBAR)交接班模式对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影响及护士对此交接班模式的满意度。方法:将2019年6月至2019年12月未实施SBAR交接班模式设为实施前组,床头交接班采用床边交班本进行;将2020年1月至2020年6月实施SBAR交接班模式设为实施后组,床头交接班采用改良后的SBAR交接记录单进行。对比实施前、后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护护沟通的有效性、护士对交接班模式的满意度。结果:床头交接班采用改良后的SBAR交接记录单,因交接班引起的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由1.28%降低到0.33%(χ^(2)=5.251,P=0.022);护护沟通的有效性评分由(2.52±0.34)分提高到(4.13±0.22)(t=13.772,P<0.001);护士对交接班模式的满意度由33.00%提高到83.00%(χ^(2)=6.171,P=0.013)。结论:通过在床头交接班中使用改良后的SBAR交接记录单可以降低因交接班引起的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保障患者安全,提高护护沟通的有效性。改良后的SBAR交接记录单是一种有效的交接班工具,可以尝试推广应用。
    • 董文亚
    • 摘要: 目的:观察规范化肠内营养(EN)护理在ICU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122例ICU收治的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EN护理,观察组采用规范化EN护理,比较两组营养指标(上臂肌围、肱三头肌皮褶厚度、血清白蛋白和前白蛋白)水平、临床相关指标(体温恢复时间、腹痛消失时间、机械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和住院时间)水平和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护理后,观察组上臂肌围、肱三头肌皮褶厚度、血清白蛋白水平和前白蛋白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体温恢复时间、腹痛消失时间、机械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脱管、堵管、吸入性肺炎和反流误吸等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规范化EN护理应用于ICU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可提高营养指标水平,缩短体温恢复时间、腹痛消失时间、机械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和住院时间,以及降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效果优于常规EN护理。
    • 陶佳萍; 吴桔青; 姚晓芳
    • 摘要: 目的:探讨全程风险管理预控护理模式在老年骨科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为老年骨科患者提供更好地预防措施,以改善预后。方法:将2020年1月1日~2021年1月1日收治的老年骨科手术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方法不同将入组患者分为观察组54例和对照组4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预防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全程风险管理预控护理模式。比较两组住院时间、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及切口愈合情况,记录疼痛程度[采用面部表情数字评分法(NR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Barthel指数)及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切口愈合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2周、出院后,两组NRS评分均低于干预前(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1),Barthel指数评分均高于干预前(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全程风险管理预控护理模式应用于老年骨科患者术后护理中,不仅能降低患者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还能促进切口愈合,减轻疼痛感,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