枕梁
枕梁的相关文献在1973年到2022年内共计387篇,主要集中在铁路运输、金属学与金属工艺、公路运输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3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114395篇;相关期刊40种,包括技术与市场、焊接技术、金属加工:热加工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第九届中国智能交通年会、第二届轨道交通先进金属加工及检测技术交流会等;枕梁的相关文献由982位作者贡献,包括刘龙玺、田爱琴、王兴文等。
枕梁—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14395篇
占比:99.93%
总计:114470篇
枕梁
-研究学者
- 刘龙玺
- 田爱琴
- 王兴文
- 顾玉林
- 左云清
- 李明
- 武永亮
- 江锐锋
- 田洪雷
- 吕志东
- 尹雪峰
- 梁建英
- 米伟
- 刘珊珊
- 吴晓
- 宋晓文
- 张寅河
- 徐龙
- 李鹏一
- 梁炬星
- 温爱国
- 程远
- 胡冬双
- 董巍
- 刘永强
- 杜彦品
- 柴林
- 栗勇
- 梁祎迪
- 焦辉
- 王小宁
- 王小杰
- 郭文亮
- 钟元木
- 丁叁叁
- 刘海涛
- 卢德宝
- 周建乐
- 唐凯
- 姚曙光
- 张磊
- 李立善
- 杜旭初
- 杨龙
- 洪润洲
- 王傲
- 王强
- 许平
- 阳程星
- 黄文杰
-
-
刘惠娟;
李增楼;
马辉;
陈恒;
霍文崇;
孟庆武
-
-
摘要:
枕梁作为轨道交通列车的关键部件,是列车车体与转向架连接的平台,它不仅要承受整车质量,还要承担并传递转向架与车体之间的垂向力、纵向力、横向力,同时兼作空气弹簧的附加气室,其制造工艺流程、工艺方法以及关键部位尺寸控制精度直接影响整车的制造质量。概述了枕梁的制造工艺流程,并结合现场实际生产经验对相关问题进行了归纳总结,探讨了快速市域动车组枕梁的焊接制造工艺以及注意事项,并对出现的常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进而达到控制枕梁焊后整体尺寸和质量的目的,为后续市域车枕梁的焊接提供了有益参考。
-
-
汤哲;
李铜;
程洪建;
贾罗云;
曾亮;
唐磊
-
-
摘要:
针对铁路货车枕梁设计了一条自动化焊装生产线,依据焊接制造工艺设置不同的工位和物流措施,达到流水线作业模式.通过自动化、数字化控制系统,管理和控制上料、组对、焊接、下料等一系列工艺过程,通过控制系统收集现场设备的工作状态和焊接过程实时数据,并通过总线方式上传到中控系统,以数字化信息显示过程状态;通过与MES系统接口,实现了对生产线及生产过程的集中监控.
-
-
程虎;
沈精虎;
戴昆;
刘蓉
-
-
摘要:
针对地铁枕梁焊接中存在的残余应力对列车性能和质量产生的影响问题,本文基于Simu-fact.welding软件,对B型铝合金地铁车体底架中的枕梁进行焊接数值模拟分析,对焊接后的残余应力与变形分布进行分析,并对不同的焊接接头形式创建不同的热源模型,对实际工况下的多层焊道进行简化处理,以单层焊道代替多层焊道,得到焊接的热循环曲线.同时,以简化处理得到的热源模型代替常规的双椭球热源模型,对整个枕梁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由于焊缝附近位置节点被约束,当焊缝焊接完成,进入冷却过程时,焊缝收缩.因远离焊缝的枕梁型材中部和弧形板处没有约束,因此变形较大.该研究比较准确地模拟了实际生产巾焊接应力的变化情况,为地铁枕梁的焊接提供了技术支持.
-
-
王涛;
姜明昊;
朱戡;
张丽;
刘东坡
-
-
摘要:
介绍了一种时速160 km市域快轨车辆转向架枕梁结构.参考"UIC 615-4"确定了计算载荷和强度评估方法,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对枕梁、抗蛇行减振器座进行了静强度、疲劳强度及模态仿真计算分析.结果表明:枕梁的静强度、疲劳强度均满足标准要求;枕梁的各阶模态振型的频率较高,没有明显的薄弱环节.在强度仿真计算的基础上,对枕梁进行了静强度和疲劳强度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强度满足标准要求,进一步验证了枕梁结构设计安全,强度可靠.
-
-
赵丽玲;
葛少平;
田新莉;
殷丽荣
-
-
摘要:
枕梁结构是铝合金车体结构中重要的承载部件,其相关性能密切影响着车辆在运营过程中的安全。文中以厦门地铁1号线枕梁为研究对象,根据其结构特点,采用手工MIG焊和德国CLOOS自动焊机械手进行焊接试验,并对试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分析,经过优化改进,最终得出枕梁手自一体的焊接工艺。
-
-
-
-
-
胡杰鑫;
谢里阳;
尹伟;
白恩军;
吕骁
-
-
摘要:
为了评估复杂结构件在随机栽荷作用下的疲劳可靠性,将含有多个疲劳细节的复杂结构件看作由多个只含有单一疲劳细节的单元构成的串联系统,在不做各个疲劳细节失效独立假设的前提下,根据疲劳可靠性异量纲干涉模型,提出了一种从系统层级上直接建立的复杂结构件疲劳可靠性模型.以某型列车枕梁为例,展示了随机栽荷历程下含多个疲劳细节结构的疲劳可靠性预测方法及流程,并对其疲劳可靠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随机栽荷作用下,提出的模型考虑了复杂结构件中疲劳细节之间失效的统计相关性,计算出的列车枕梁服役30年后的可靠度约为0.90,相比之下,传统的系统可靠性模型计算的可靠度偏于保守.
-
-
姚杞;
黄海旭;
许立勇;
刘海涛
-
-
摘要:
通过对蓄电池电力工程车枕梁的结构和焊缝进行分析后, 找出了适合采用机器人自动焊的焊缝, 制订了合理的焊接顺序控制其焊接变形.并通过工作试件的焊接, 获得了合理的焊接工艺参数, 最终实现工程车枕梁部分焊缝的自动化焊接.
-
-
-
Hongwei Cui;
崔宏伟;
Libin Fu;
傅利斌;
Xinhua Yang;
杨鑫华
- 《第九届中国智能交通年会》
| 2014年
-
摘要:
针对联系枕梁焊接过程中的变形控制问题,基于热弹塑性有限元理论开展数值仿真研究.采用双椭球热源模型实现了枕梁对接接头多道焊焊接温度场的分析,获得了相应的热源参数.针对焊接仿真采用瞬时热源加载计算规模大的问题,通过提取平均热循环曲线作为热源输入,实现了焊接变形计算.采用实体单元与壳单元相结合的模式建立了枕梁的有限元模型,降低了求解规模.基于仿真结果开展了枕梁多道焊焊接顺序优化研究,考察不同的焊接顺序对焊接变形的影响,确定了最优焊序优化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