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李翱

李翱

李翱的相关文献在1956年到2022年内共计133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哲学、中国文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0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1080篇;相关期刊112种,包括船山学刊、甘肃社会科学、中州学刊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中国古代散文国际学术研讨会(北京)暨中国古代散文学会第十届年会、湖南省社会科学界第二届学术年会、中国古代散文国际学术研讨会等;李翱的相关文献由112位作者贡献,包括李小山、亦舒、李光富等。

李翱—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0 占比:10.72%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25%

专利文献>

论文:1080 占比:89.04%

总计:1213篇

李翱—发文趋势图

李翱

-研究学者

  • 李小山
  • 亦舒
  • 李光富
  • 姜赛飞
  • 多洛肯
  • 李璐
  • 杜群智
  • 申兰
  • 郝润华
  • 黄开国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 袁大鑫
    • 摘要: 《中庸》是儒家重要典籍之一,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在儒学发展历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就儒学的发展历程而言,《中庸》对先秦儒学中“天”“诚”“命”等范畴探讨得最为完备,建构起了系统的天人之学,以至于影响汉唐、宋明儒学的本体论、心性论等。如中唐时期李翱《复性书》对“诚”的重视,将诚与天道相联系;北宋周敦颐《通书》对“诚体”的探究、张载“以《中庸》为体”的思想体系、二程对《中庸》“天命”“中和”等范畴的重构与探究。
    • 邵宇
    • 摘要: 理学家面对李翱“复性说”中遗留下来的“性善如何生出不善之恶”的人性论矛盾问题,自觉地批判吸收隋唐以来儒学复兴的成果,并仍以“复性”的模式对心、性、情的逻辑结构进行塑造.张载引“气”入“性”,完成了对人性善恶问题的初步改造;程、朱则在继承张载理论构造的同时,将具有本体意义的“气”定义为形而下之物,援“理”释“性”,提出“理”本体论.特别到朱熹这里,通过“理气”这一理学范畴有力地综合了以往儒学人性善恶问题的分歧,确定了性之理气两个层面和心对性情的主宰作用,使“性善”有了形而上明确的依据——“理”,也为“不善之恶”寻找到合理的安顿之处——“心”,而“心”同时又是“性善”到“不善之恶”过程的中枢,既体现了先天道德性,又突出了人的主体性,从而在理学视域下有效地解决了李翱所留下的“性善如何生出不善之恶”这个问题.
    • 韩强
    • 摘要: 韩愈是唐代反佛斗争的一个积极人物,他以孔孟之道作为反佛斗争的武器,提出了道统说和性情三品对应论,对宋明理学的形成产生了深刻影响.李翱继承了韩愈的性发为情的观点,扬弃了性情三品的思维模式,对心性情的关系作了新的解释.李翱把《中庸》的"天命之谓性"与孟子的性善论、《易传》的寂感神通和《大学》的"格物致知"融合在一起,吸取了玄学的"圣人有情亦无情"和佛教的"自性清静心",提出了心寂、性静、情动和复性的新观点.
    • 李文文
    • 摘要: 唐宋命论的演变,是研究唐宋思想文化演变的新面向。基于学术史的比较研究,可得出一条从"天命论"到"性命论"的唐宋命论演变脉络。首先,王通主张修人事以掌握天命,指出"知命则申之以《易》",为之后的唐宋思想家论命指明了大方向和经典依据。接着,李翱以"尽性命之道"的方式,把命的问题内化为"复性"问题,尝试以"性与天道合"的方式来解决命的问题。张载沿着李翱的思路,从本体论层面论证了"性与天道合一"的可能性,为解决命的问题提供了本体论依据,通过穷理尽性真正地把天命问题转变为性命问题。唐宋命论演变的实质是天人思想的演变。随着唐宋思想家们对人之为人的本性之确证,他们逐渐消解了不确定性的天命对人的主宰,高扬了人的主体地位和精神,从而奠定了理学的精神基调,彰显了儒家的人文理性精神。
    • 李璐; 赵雪波
    • 摘要: 道教李荣将性情关系与道相结合,提出恢复本性.儒家李翱提出了"复性说".二人皆认为人之本性自然,遵循本性即可得道,而性动生情,情动损性,修道需去情复性.不同之外在于李翱赋予道一种伦理意义,视人性为纯善,而李荣主张道法自然,人性自然.这两种思想都在唐代性情思想史上占据一席之地.将二人思想进行比较,有利于把握唐代性情论中性情二分的基本模式的发展脉络.
    • 马金水
    • 摘要: 中唐时期,江河日下的社会现实给李翱等一批仁人志士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李翱为重振儒学的中兴之力,继往开来,遍参诸家,开创了独具风貌的“致用”诗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李翱“致用”诗学形成的历史条件、李翱继往开来的经世视角、李翱“致用”诗学的影响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
    • 申兰
    • 摘要: 唐人记本朝卓异之事,有《卓异记》一卷.其作者历来有李翱、陈翱、陈翰之争.据今人尹占华的考证,李翱并非今本《卓异记》作者,而是《序》的作者.既如此,通过梳理历代《卓异记》目录解题和现存佚文,可推断历史上确实存在与今本《卓异记》同名异文之书.证明了与李翱相关的《卓异记》并非今本《卓异记》,从而作为今本确非李翱所作的补证.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