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术后胃瘫综合征

术后胃瘫综合征

术后胃瘫综合征的相关文献在2001年到2022年内共计162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外科学、肿瘤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0篇、会议论文8篇、专利文献127107篇;相关期刊121种,包括吉林中医药、实用中医药杂志、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首届两岸四地中医药循证高峰论坛、第十六届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大肠肛门病专业委员会学术会议、2007年浙江省医学会肠内肠外营养会议等;术后胃瘫综合征的相关文献由432位作者贡献,包括刘凤林、周天、张鸣杰等。

术后胃瘫综合征—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50 占比:0.12%

会议论文>

论文:8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27107 占比:99.88%

总计:127265篇

术后胃瘫综合征—发文趋势图

术后胃瘫综合征

-研究学者

  • 刘凤林
  • 周天
  • 张鸣杰
  • 杨丽惠
  • 杨晓军
  • 秦新裕
  • 胡凯文
  • 佐欣慧
  • 何平
  • 何建苗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杨丽惠; 胡凯文; 周天; 李志明; 田桢
    • 摘要: 术后胃瘫综合征(PGS)是胃癌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肿瘤患者的治疗预后和生命质量。现代医学以保守治疗为主,临床缺乏特异性治疗手段,疗效有限且多数治疗存在不良反应。基于此,寻找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是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近年来,中医药以其独特的辨证论治、整体观念理论体系在防治PGS方面具有一定疗效,且临床多项试验表明中医药治疗PGS安全有效,其中针灸作为中医药瑰宝,在治疗PGS中疗效显著。本文基于针灸通过调节脑肠肽水平治疗PGS,探讨治疗的可能机制,以期为临床提供治疗手段和理论依据。
    • 黄秀娟; 刘磊
    • 摘要: 术后胃瘫综合征是一种以胃排空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胃动力紊乱综合征,通常发生于腹部手术之后(常见于胃大部切除术后)[1]。临床研究结果显示,该病的致病因素大多与手术过程有关,手术时间过长、术中损伤迷走神经、胃部生理解剖结构被破坏等均可导致该病的发生[2]。临床对该病主张以中西医结合等保守治疗为主,在临床治疗的同时,临床护理干预的重要性近年来也逐步受到重视[3]。基于共享决策的医护—家属联动干预模式是在干预过程中注重信息共享的重要性,充分发挥了患者家属的协助作用[4]。本研究将其应用于老年术后胃瘫综合征患者,观察对其胃肠功能、心理弹性及营养指标变化的影响。
    • 刘群; 孟博; 李占东; 李萍萍
    • 摘要: 目的:探讨捏脊与针刺治疗腹部肿瘤术后胃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9年9月~2020年9月北京肿瘤医院腹部肿瘤术后胃瘫患者共20例,观察治疗有效率及起效时间,分析影响疗效相关因素:糖尿病史、吸烟史、身体质量指数(BMI)、淋巴结转移情况等。结果:经捏脊与针刺治疗总有效率95.00%,平均起效时间14 d;大量吸烟(每日多于10支,持续10 a以上)患者平均起效时间(21±11)d,无吸烟史患者(10.6±4.3)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糖尿病患者平均起效时间(19±14.7)d,无糖尿病患者平均起效时间(12±5.1)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27);BMI≥24患者平均起效时间(18±9.5)d;BMI<24患者平均起效时间(9±4.4)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0);有无淋巴结转移对患者平均起效时间均为14 d;20例患者中医辨证以肝胃不和、痰瘀内阻证者为多,占10例(50%),此外兼有脾虚肝旺、湿热内蕴等证者。结论:捏脊与针刺治疗腹部肿瘤术后胃瘫综合征有一定疗效,大量吸烟史可能会影响起效时间,但因总结病例数少,仍需要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明确。
    • 赵维哲; 李君毅; 王玥; 李杰; 张葛
    • 摘要: 消化道肿瘤术后胃瘫综合征病因多由患者脾胃虚弱再受攻伐之法治疗,核心病机在于脾胃虚衰,临床表现多为宿食不化、腹胀呕吐等,均与《金匮要略》之"胃反病"十分相似,故可运用"胃反病"的治疗思想,以益气健脾、安中补胃为基础,贯穿治疗始终,再辨证运用降逆止呕、利水行气等治法,配合西医行为调整及营养支持,可获佳效.附验案进行分析.
    • 华玲莉; 左明焕
    • 摘要: 本文主要简介中药治癌症病人,尤其是中医外治法,认为阳虚内寒为基本发病病因,脾胃虚弱为本,气滞血瘀为标,通过准确辩证辨病、局部与全身分别辩证、癌症病与普外患者的不同,选择最合适的中医外治方法,并选择温阳行气、活血化瘀、解毒通络类中药治疗肿瘤术后胃瘫综合征.
    • 岳静
    • 摘要: 目的 探讨结肠癌患者术后胃瘫综合征(PGS)发生状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完成手术治疗的158例结肠癌患者临床资料,统计术后1个月内PGS发生状况,并对比发生与未发生PGS结肠癌患者基线资料,经Logistic回归分析结肠癌患者PGS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 纳入的158例结肠癌患者中,发生PGS 6例,发生率为3.80%.经单因素、多项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伴低蛋白血症、SAS评分较高及术后进食时间较短均是结肠癌患者发生PGS的影响因素(OR>1,P<0.05).结论 仍有少部分结肠癌患者术后会发生PGS,可能受术前伴低蛋白血症、SAS评分较高及术后进食时间较短的影响,临床可参考此结果早期给予对症干预,以降低PGS发生风险.
    • 蓝铭年
    • 摘要: 术后胃瘫综合征是指手术后继发的非机械性胃排空障碍,主要特征是胃排空速度延迟,表现为恶心、呕吐、进食后饱胀、腹胀等症状,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低下均可诱发胃瘫。术后胃瘫早期被认为仅发生于胃手术后,但近年来发现在其他腹部手术,甚至妇科盆腔手术后也有发生。
    • 靳小莹
    • 摘要: 目的:观察电针治疗术后胃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予基础治疗,治疗组予电针治疗.结果:治疗组胃功能恢复指标即正常进食时间、拔出胃管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持续胃肠减压引流量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6.7%,对照组8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期间均无不良反应.结论:电针治疗腹部术后胃瘫综合征能提高疗效,且安全.
    • 张晶晶; 孙培养; 王玲
    • 摘要: 术后胃瘫综合征是一种消化道恶性肿瘤术后继发的非机械性梗阻因素引起的以胃排空障碍为主要征象的胃动力紊乱综合征.该病以顽固性恶心、频发性呕吐、持续性腹胀、食欲减退、全身乏力等为主要表现.该文介绍水针结合腹针治疗术后胃瘫综合征验案1则及临证体会.
    • 朱伟坚; 王茵萍; 高岑; 周静珠; 卢静; 陈欢; 张朝晖
    • 摘要: 目的观察电针疗法预防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胃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5月—10月期间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胰腺中心需接受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的住院患者80例,所有病例初筛合格后,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在术后第1天开始采取补液、抗感染、静脉营养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电针治疗。比较两组术后胃瘫综合征的发生率,术后首次排气、排便时间及术后腹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等。结果治疗组术后胃瘫综合征发生率为5%(2/40),对照组术后胃瘫综合征发生率为25%(10/40),治疗组术后胃瘫综合征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后首次排气时间和术后首次排便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下降(P<0.05,P<0.01);且治疗组治疗第2~6天后腹部疼痛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结论电针疗法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胃瘫综合征有良好的预防作用,并且可以缩短患者术后首次排气、排便时间,促进术后胃肠道功能的恢复,还可以减轻患者术后腹部疼痛,提高生活质量,从而促进患者术后快速康复。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