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末世论

末世论

末世论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45篇,主要集中在宗教、世界文学、欧洲哲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4篇、会议论文1篇、相关期刊110种,包括五台山研究、天风、科学与无神论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全球化时代的比较法——移植与创新国际会议等;末世论的相关文献由138位作者贡献,包括安希孟、周来顺、刘怀玉等。

末世论—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44 占比:99.31%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69%

总计:145篇

末世论—发文趋势图

末世论

-研究学者

  • 安希孟
  • 周来顺
  • 刘怀玉
  • 刘涛
  • 刘美英
  • 周惠杰
  • 周渝
  • 崔正森
  • 廉亚健
  • 张志扬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雅麒; 陈婷婷
    • 摘要: 奥康纳致力于在创作中将暴力与死亡同上帝的启示联系在一起,以血腥的暴力叙事来达到让人物接受神恩、摆脱庸碌的目的,因此,她笔下人物重获理性与接受神恩总是不可分割的,其背后折射出的更是奥康纳本人的理性思考。哲学视阈为解读奥康纳的作品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在这个维度中,她的暴力书写不仅蕴纳了她在宗教选择背后的理性意识的复位,而且体现了她在宗教信仰普遍崩塌的现代社会环境中对传统理性的重释。
    • 王钢; 遇美娜
    • 摘要: 莎士比亚后期传奇剧中的时间处理与表达独具特色,是对传统宇宙时间观的艺术演绎,剧中的宇宙时间成为区别悲剧情节与喜剧情节并实现由悲转喜的关键。在悲剧情节阶段,剧中人物经受着线性时间的颓败、流变与灾难;在过渡情节阶段,剧中的长段时间间隔显示出宇宙圆形时间的净化与救赎功能,剧中人物学会忏悔或获得重生;而在喜剧情节阶段,即传奇剧的末尾,重逢团聚与婚姻缔结的情节安排、爱与和谐永恒画面的定格设置则体现了莎士比亚对永恒时间的追求。传统宇宙观与“末世论”的必然关联决定了莎士比亚传奇剧中的宇宙时间的末世思想维度,莎士比亚在两者的张力间对文艺复兴时期现实时间危机进行回应,表达了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怀。
    • 范煜辉
    • 摘要: 美国左翼戏剧家托尼·库什纳的《天使在美国》在千禧年主义的背景下探讨美国20世纪80年代里根时期的末日危机,通过主要人物罗伊和普莱尔传达剧作家对末日救赎的思考.作为左翼戏剧的代表,库什纳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用启蒙进步观否定本雅明的历史停滞论,又用本雅明历史救赎的思想对新黑格尔实证主义加以扬弃,进而建构了他独特的末世论主题:通过重新言说被遗忘的过去,发掘蕴含其中的千禧年主义的救赎之光,揭示人类进步的可能性.
    • 张志扬
    • 摘要: 本书《知其白守其黑——西方历史的白与黑》是立足于"人类历史第一档案"中陈列的地球人类"原生文化"与"次生文明"本原性差异之"背景",描述了不足2500年的西方历史过程,亦即反观西方历史三个主要"启蒙-变形"阶段——前4世纪古希腊"功能主义"、("希腊化基督教千禧年")、17世纪英国"资本主义"、21世纪美国"科学主义"——如何一步一步从"人是政治动物"发展到"人是机器",最后加速度向"人是基本粒子聚合物"的彻底去人化"机器人第三型文明"发展——最终凸显"进化论变成末世论"的历史过程。
    • 姜韦
    • 摘要: 布尔特曼的历史主义人观通常被认为源自海德格尔的生存哲学.这一偏见导致布尔特曼与海德格尔的关系变得扑朔迷离,从而造成布尔特曼的"解神话化"在神学和哲学上均遭到误解.实际上,作为"解神话化"之最终根据的历史主义人观是布尔特曼批判地吸收圣经的末世论传统而来.他对圣经的末世论进行了生存论的改造.从生存论角度看,末世论的意义在于从历史性角度理解人的存在,把过去、将来的维度纳入现在,使当下成为过去、现在、将来共现的历史性现象,体现了一种历史主义的观点.澄清这一思想渊源不仅对理解布尔特曼自身,而且对澄明其与哲学尤其是与海德格尔哲学的关系至关重要.
    • 谢超
    • 摘要: 当代英国诗人彼特·雷丁的长诗《-273.15》借用诺亚方舟这一圣经典故,表达了对气候变化造成的物种灭绝、海平面上升以及社会不公等问题的深刻探索.雷丁在诗歌中通过末世的叙事框架发出警示,传达了其对当下日益严峻的气候危机以及人类破坏自然行为的反思;同时,诗人还号召人们找回爱的本能,重新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友爱的关系.诗歌《-273.15》中的气候书写是现实气候危机在文学中的再现,凸显了当代英国诗人对环境现实的介入姿态.
    • 陈畅
    • 摘要: 在2016年人类纪话语兴起以及近期全球新冠危机的影响下,贝克特研究的关注重点在近年来转向了人与非人的生态关联问题。在不同理论的观照下,生态视角下的贝克特研究共同探讨了贝克特作品中人与非人共生联结的生态关系与本体论,尤其以灾难与末世论为线索,考察贝克特作品中人与自然世界的共同毁灭,以期在生态危机时代为人类敲响警钟。但吊诡的是,生态视角在2016年以前的贝克特研究中一直处于边缘位置。
    • 陈赟
    • 摘要: 以思辨形态构建"普遍历史"的努力,作为一种思想规划与思想实验,它根基于基督教救赎史与末世论的思想架构,以超越的普遍性应对历史生存中的无常体验。其应对方式是通过历史可以最终完美实现的目的或终点观念赋予历史以不可逆转的必然性,历史中的生存者通过与之关联而进行自我确证。但这样的构思存在着诸多困难。
    • 金寿铁
    • 摘要: 纵观恩斯特·布洛赫的作品,乌托邦概念的意义十分广泛,可谓包罗万象、无所不及,既包括国家小说、白日梦,也包括幻想、年集、马戏、通俗小说中的个人渴望等.但是,最值得注意的是,在论述乌托邦历史的时候,布洛赫发现了乌托邦与"千年王国论"、"末世论"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而将二者援引为与乌托邦大致相似的概念.一方面,作为更美好社会的假想图像,乌托邦被构想为一种静态构图乃至合理设计;另一方面,作为犹太教徒以及基督徒更美好生活的渴望,从宗教末世论视角,乌托邦被构想为此时此地完成"地上天国"的动态意志.
    • 涂良川
    • 摘要: 人工智能奇点论表达的是信息时代的末世论宣言,还是人工智能时代的存在方式变革?是基于技术逻辑来肯认人工智能奇点的必然性,还是基于存在逻辑来把握人工智能的存在论意义?这是人工智能时代必须回答的重大哲学问题。基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视域来透视人工智能奇点论的立论基础,分析人工智能奇点论的理论逻辑,认为人工智能奇点论本质上是以一种极端的方式提出了人工智能的社会历史效应。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