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无直接利益冲突

无直接利益冲突

无直接利益冲突的相关文献在2007年到2020年内共计127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政治、社会学、法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6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248974篇;相关期刊101种,包括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党政干部学刊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2010年应急管理国际研讨会等;无直接利益冲突的相关文献由92位作者贡献,包括顾绍梅、刘勇、龚志宏等。

无直接利益冲突—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6 占比:0.05%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248974 占比:99.95%

总计:249101篇

无直接利益冲突—发文趋势图

无直接利益冲突

-研究学者

  • 顾绍梅
  • 刘勇
  • 龚志宏
  • 王艳成
  • 石方军
  • 程昆
  • 谢海军
  • 姚胜南
  • 孙玉杰
  • 张玉磊

无直接利益冲突

-相关会议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韩升
    • 摘要: 现代社会治理对"无直接利益冲突"的积极回应需要一种政治哲学视域,才能从整体上展现出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根本价值追求."无直接利益冲突"体现的是政治现代化带来的人民主体参与意识增强以及社会交往普遍化与现代公共领域对现代公共生活的重构,反映的是一种均衡的社会多元主体之间相互证成关系的缺失状态.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利益分化、为社会弱势群体普遍关注的社会敏感事件的发生及其造成的社会心理冲击、社会公众舆论尤其是网络舆情的发酵引发持续的社会关注等三个方面分别构成了"无直接利益冲突"的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和重要原因.从政治哲学的角度来探寻"无直接利益冲突"社会治理的实践智慧需要:以坚定不移的党的政治领导来引领"无直接利益冲突"社会治理实践的展开,以多元协同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来探寻"无直接利益冲突"社会治理路径,以理性稳健的现代公共领域构建来提升"无直接利益冲突"社会治理效能.
    • 毕腾亚; 韩升
    • 摘要: 在社会现代化与网络化的进程中,"无直接利益冲突"渐成群体冲突的重要形式,扰乱社会秩序、 危害社会稳定,消磨社会活力、 抑制社会生机,阻碍个体成长、 削弱社会认同,对现代社会治理构成了极大挑战."无直接利益冲突"根源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与不充分、 社会利益分配的不公平与不均衡;激化于社会民众合理诉求表达机制、 合法利益维护机制的闭塞不畅;催化于网络新媒体对社会不满情绪的渲染与扩张.只有直面、 回应和破解"无直接利益冲突",才能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优化公共生活,实现美好生活.而随着社会复杂性与不确定性的加剧,破解"无直接利益冲突"非一方之力可以实现,要积极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充分发挥党委、 政府、社会组织与公众等多元主体的治理合力作用.
    • 袁蕊
    • 摘要: 无直接利益冲突是众多和原生事件没有直接利益关系的参与者在复杂的群体心理支配下发泄不满情绪的一种集群行为.作为群体性事件的一种特殊类型,从冲突的整个过程看,群体心理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如酝酿阶段的消极失落、固执逆反心理,诱发阶段的盲从、造势心理,激化阶段的宣泄、法不责众心理等.探析无直接利益冲突阶段性群体心理有助于我们把握参与者在各个阶段的行为逻辑,建构防范冲突发生、扩大、升级的框架机制,也是疏导和化解无直接利益冲突的关键点.
    • 袁蕊
    • 摘要: “无直接利益冲突”现象伴随我国转型期社会矛盾新变化而出现,是众多和原生事件没有直接利益关系的参与者,在复杂的群体心理支配下发泄不满情绪的一种集群行为.作为群体性事件的一种特殊类型,从冲突的整个过程看,群体心理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如酝酿阶段的消极失落、固执逆反心理,诱发阶段的盲从、造势心理,激化阶段的宣泄、法不责众心理等.探析“无直接利益冲突”阶段性群体心理有助于我们把握参与者在各个阶段的行为逻辑,建构防范冲突发生、扩大、升级的框架机制,也是疏导和化解“无直接利益冲突”的关键点.
    • 龚志宏
    • 摘要: “无直接利益冲突”作为近年来我国群体性事件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已经成为现阶段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风险源之一。在“无直接利益冲突”发生、发展、激化的不同阶段,参与者的群体心理是具有不同特点的,由此决定了不同阶段的心理纾解重点也是不同的。在酝酿阶段,应防止消极情绪郁积发酵;在发生阶段,应阻却旁观者向参与者转化;在激化阶段,应遏制从众行为向越轨行为转化。
    • 袁蕊; 徐艳玲
    • 摘要: “无直接利益冲突”事件是群体情绪的释放和群体行为的激情表现,与直接利益冲突相比,参与者的身份、社会地位不同,共同点是和原发事件没有直接的利益关系.针对当前中国各类群体性事件,以勒庞、布鲁默为代表的集体行为理论有关心理层面的研究,为分析“无直接利益冲突”群体心理提供了一个新视角.“无直接利益冲突”爆发的宏观层面根源已然是物质利益的博弈与重构,深层次指向社会公平正义,微观层面是不满情绪的蔓延和累积.因此,防范、化解“无直接利益冲突”,应该注重标本兼治.
    • 倪佳瑜
    • 摘要: "无直接利益冲突"型群体性事件因其较强的突发性和较大的破坏性,引起了多学科学者的广泛关注与深入探讨.目前我国学者对"无直接利益冲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从定义角度来研究冲突事件的内涵、从心理角度来研究参与者的参与动机、从体制症结角度来研究冲突事件的形成原因、从化解矛盾角度来研究冲突事件的治理路径.
    • 曹颖
    • 摘要: 一、公众心理建设的现实困境心理资本,同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一样,是公众所拥有的三大核心资本之一.当前,我国社会正经历着历史性的变迁与转型.这必然导致社会矛盾的加剧以及社会认知、群体情绪和价值取向方面的变化,因而急需公众增加心理资本来应对急剧变动和日趋多元化的社会状况.调查表明,我们公众普遍面临心理储备不足、社会支持不够、政府保障不力的精神困境.这一方面源于公众自身的心理建设能力不足、心理资本稀缺,另一方面也同整个社会缺乏群体情绪的凝聚载体有关.一些特殊群体如老年群体、农民工群体、信访群体等往往由于缺乏心理资本、情绪无处承载而面临更为巨大的生存压力和精神压力.社会生活的急剧变化和不确定性的增加,使得社会情绪风险也在不断积聚,出现了社会情绪反向、隐形不满蓄积、无直接利益冲突增加等现象(王俊秀,2015).
    • 龚志宏
    • 摘要: “无直接利益冲突”是近年来我国社会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无直接利益冲突”看似没有利益冲突,但本质上仍属于利益矛盾,在其背后隐藏着一系列深刻而复杂的利益冲突、利益差异和利益失衡的根子。造成“无直接利益冲突”的原因是复杂的,从社会治理的角度看,肇始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时代,但今天仍有惯性影响的排他性治理方式是一个重要原因。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