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族群互动

族群互动

族群互动的相关文献在1997年到2022年内共计93篇,主要集中在民族学、中国史、社会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9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18414篇;相关期刊69种,包括贵州民族研究、广西民族研究、青海民族研究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中国民族学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暨“一带一路视域中的民族、文化、国家”学术研讨会、2017年首届中国民族学青年学者论坛、中国民族史学会第十九次学术年会等;族群互动的相关文献由92位作者贡献,包括刘涛、许瑞娟、刘峰等。

族群互动—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9 占比:0.48%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18414 占比:99.50%

总计:18507篇

族群互动—发文趋势图

族群互动

-研究学者

  • 刘涛
  • 许瑞娟
  • 刘峰
  • 刘志平
  • 刘超
  • 周大鸣
  • 徐桂兰
  • 曾现江
  • 殷润林
  • 王仲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 刘涛
    • 摘要: 江环,字启运,号晋云,漳浦县六都火田寨(今云霄溪口)人,即俗称“寨仔”人,曾居莆尾(今云霄莆美),其宗族总户位于平和县新安里(今云霄石屏)。江环宗族在明代中期已入籍闽南,至今信奉陈元光,自认为是闽南人,建构陈元光部将江涎兴谱系。江环宗族历史上曾与畲民通婚,为畲民后裔蓝鼎元述及,因食盐贸易与客家人接触,导致清代中叶与永定、大埔同姓联宗,追溯客家祖地宁化石壁,却不能改变江环的闽南人身份。
    • 刘涛
    • 摘要: 本文围绕陈元光信仰源流,在罗列文献的基础上进行文本分析,重构了陈元光信仰的流变历程,还原了其历史地位,并揭示了信仰与族群互动的关系。陈元光信仰的产生与发展同族群关系密不可分。陈元光生前即存在岭南土著与汉人的互动,北宋大中祥符四年陈元光被塑造成奏请漳州的将领则是畲民互动的结果,陈元光信仰从淫祀走向正祀表明的也是与“山客畲”“畲客”族群互动的过程。
    • 刘涛
    • 摘要: 未见载陈元光将卒名单的陈元光将卒后裔有两个来源。既有由于信仰陈元光而成为陈元光将卒后裔,如云霄吴姓与白石丁姓;又有因为被认为信仰陈元光而被视为是陈元光将卒后裔,如漳州何姓与丙洲陈姓。陈元光将卒信众面对地方官府打击“淫祀”行动,为争取合法身份而采取攀附昭烈侯陈元光的对策。陈元光将卒信众根据明清时期漳州成为宗族社会,更改原有的祖先来源,增加地方社会流行的陈元光将卒祖先叙事,从而成为“陈元光将卒”后裔。
    • 洪见兰; 崔文河; 张智博
    • 摘要: 族群杂居村落是多元民族、多元宗教、多元文化汇聚的基层人居单位。文章以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海原县王家井村为例,通过对族群的空间行为调研,利用环境行为学空间认知研究方法,采访记录当地群众,解读回汉族群的空间认知地图,分析族群公共空间路径与差异性路径,得出王家井族群“共居河谷、比邻而居、空间包容、共生并存”的空间特征及族群对多民族和谐共生环境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空间认同。本文研究深度剖析该类型村落空间特点,阐释人与环境空间的关系,希冀为当前多民族地区乡村转型建设实践提供新思路。
    • 本刊编辑部
    • 摘要: 学报常务副主编余达忠教授学术专著《边缘化生存——三锹人历史文化与生存现状的人类学研究》由全国百佳出版社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本书是余达忠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余达忠教授长期致力于研究黔湘桂边区多族群文化,通过扎实的人类学田野调研,从区域史切入,将三锹人二百多年来的生存发展置于黔湘桂边区多族群互动环境和清水江流域山地开发的封建商品市场环境中考察廓析。
    • 刘志平
    • 摘要: 先秦秦汉时期,陇右地区伴随着西北边境的拓展及该地区行政区划的反复盈缩,在族群互动与认同方面呈现出错综复杂的局面.首先是戎人与秦人的互动,最终是戎人逐渐融入华夏.然后是羌人、匈奴人、月氏人、氐人等异族与华夏(秦时为秦人,汉时为汉人)的接触,互动进程中虽然伴随着华夏族群向这一地区的移徙以及华夏式政治、经济、文化不间断地向这一地区渗透、浸染,但该地区始终是不同族群共生共存、摩擦争斗、互化互融的区域.事实上,秦汉陇右异族的整体性自我族群认同一直存在,甚至有越来越强烈的表现,表明异族与华夏在边地的接触并不一定形成异族的华夏化.
    • 憨昱彤
    • 摘要: 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之下,研究拉萨世居回族的族群互动,可以更好地掌握民族间的文化、经济、政治等方面的交流互动,对构建和谐社会,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格局,加强少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促进各民族间的交流有重要意义.
    • 刘涛
    • 摘要: 围绕明代闽南名人洪朝选《汀郡贰守少川去思碑》一文,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文本分析,重建史实.从中发现洪朝选在隆庆初年应汀州府连城县黄卷来邀请,为汀州府同知贺幼殊撰写去思碑,促进闽南人与客家人交流.贺幼殊是地方名宦,深得民心,却未获闽西方志立传,此碑也未被闽西新旧方志收录.究其原因,与闽南人与客家人的族群互动有关.从而对新时期族群关系问题研究具有一定的启示与借鉴,有利于更好地认识地方风土人情.
    • 钟小勇; 余继平; 沙琪
    • 摘要: 滇西中缅边境地区是指地处我国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与缅甸接壤的地区,是中缅合作的核心区域。滇西德宏境内少数民族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傈僳族分别与缅甸掸族、克钦族、迈达族、崩龙族、傈僳族属于共同的跨境族群,具有密切的地缘、亲缘、神缘和文缘关系。本文就滇西中缅跨境族群互动中的传统音乐舞蹈进行全面梳理。
    • 刘涛
    • 摘要: 东南亚客家华侨中有唐初开发闽南的陈政、陈元光将卒后裔,可分成来自宁化石壁与非宁化石壁两部分,以吴、沈两姓为代表.闽南文化圈的客家后裔在族群互动中,为适应新环境,在原有客家谱系前添加闽南谱系.来自宁化石壁的华侨比非宁化石壁的华侨在客家认同意识上较为强烈.东南亚华侨的族群认同深受祖地宗族影响,其宁化石壁祖先叙事主要体现在族谱记载、口述史料、聚落命名等三个方面,口述史料内容不易变更,也是重要的祖源参考依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