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身份重构

身份重构

身份重构的相关文献在2007年到2022年内共计106篇,主要集中在世界文学、社会学、信息与知识传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3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35381篇;相关期刊98种,包括思想教育研究、北京社会科学、东南亚研究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2013年全国民族学博士生学术论坛、“外国文论的当代形态:实绩与问题”学术研讨会暨第五届中国外国文论与比较诗学学会年会、“景德镇文化遗产保护暨御窑厂遗址申遗”学术研讨会等;身份重构的相关文献由124位作者贡献,包括高超、单文顶、卫甜甜等。

身份重构—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3 占比:0.29%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35381 占比:99.70%

总计:35487篇

身份重构—发文趋势图

身份重构

-研究学者

  • 高超
  • 单文顶
  • 卫甜甜
  • 周俊
  • 唐娇娇
  • 张文婷
  • 张淑华
  • 张鹤炀
  • 施锐
  • 殷润林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堂会; 苏辰歆
    • 摘要: 《囚笼》是桑给巴尔裔英国作家阿卜杜勒扎克·古尔纳早年的作品,讲述了一位自幼背井离乡的非洲青年哈米德,因为向往爱情而主动走出了自我封闭的生活。他看似已挣脱了自构的囚笼,实则仍身处另一种困境之中。作者通过表现哈米德在异乡孤寂迷惘的生存状态,对自我身份的焦虑与认同,对故乡的思归之情,迫使人们反思究竟是什么铸造了阻隔哈米德追寻幸福的囚笼,旨在展现西方殖民侵略下黑人族裔群体身处的困境以及他们所遭受的无可挽回的伤害。
    • 尹祝辉
    • 摘要: 介绍莫马迪作品《日诞之地》主人公阿韦尔的经历,分析错综复杂的矛盾,呈现美国印第安人在二战前后的状态和遭遇,反映创伤、迷失、归家与身份重构的生存路径,表现印第安人独特的部族传统、文化、情感、心愿。
    • 刘冰倩
    • 摘要: 辛迪·舍曼作为被《艺术新闻》杂志评为二十世纪最有影响力的25位艺术家之一,她所取得的成就在西方后现代主义的艺术发展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从《无题电影剧照》到《历史肖像》展现的是她个人艺术的发展脉络。前者以好莱坞影片塑造下的女性形象为参考,公开披露那特属于女性的喃喃低语;后者则以艺术史图像中的人物为对象,辛辣嘲讽历史对于性别的刻板偏见。在她的作品中第三者视角作为图像的入侵者,试图重审当下与过去并在观看中进行一场女性主义的自我修正。扮演是她艺术发展的关键词,而相较于以往绘画作品的叙说感不同,扮演即在场感,这种在观看中试图再现、打破、重构的做法在二十世纪的出现并非偶然,它与后现代女性主义中朱迪斯·巴特勒提出的对性别身份问题,遥相呼应。
    • 孙霞; 温艳
    • 摘要: 20世纪20年代中国北方农村灾荒频繁,婴幼孩童首先成为受害者。在子女为小农家庭私有资产观念的影响下,部分灾童成为家庭避险工具。家庭决策者往往会依据家庭成员内部的等级差序结构作出理性抉择,因此,部分灾童被父母选择性地遗弃、送养或出售孩童。伴随着经济交换和亲子关系的中断,灾童以义子、妻妾、娼妓、乞丐等角色进入社会和新生家庭,建立起虚构的情感联系。另外,这一时期出现了依托工厂、学校、灾童教养院展开的灾童专项救助,由此灾童成为艺徒、学生或者“院民”。灾童身份转换后不仅获得生存的机会,还反哺其他家庭成员,实现了家庭自救。
    • 王宗辉
    • 摘要: 作为一名从“现代”跨入“当代”的武侠小说作家,还珠楼主(李寿民)在共和国成立前后经历了一段漫长的创作转型过程。从成立之前“三则互文的读者批评”,到成立之后“三次正名的自我言说”,构成了还珠楼主的一段批评接受史。只是还珠楼主的创作转型并不成功。创作转型是共和国成立之后普遍性的文学现象,无论是通俗文学作家,还是新文学作家,都受到影响。即是说,在共和国的历史语境之中,通俗文学作家与新文学作家构成了一种互为镜像的关系,彼此均折射着那一段历史图景。
    • 黄苏晗
    • 摘要: 自2014年关于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意见发布,到2020年关于推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实施,打造具有强大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已经成为多元传媒背景下,新时代向主流媒体提出的使命任务。本文关注于主流媒体中的播音员、主持人群体如何发展规划需突破原有的传播模型、内容逻辑,拥抱技术发展所带来的信息浪潮变革,进一步共建融媒发展,实现自我身份的重新建构及话语角色的坚守与革新。
    • 张瑾
    • 摘要: 杨逸的小说一直关注在日华人女性生存状况,对她们的身份问题有着深度思考。她笔下的华人女性在异国他乡的身份建构中困难重重,在宿主国主流文化、男权文化和语言压制下,她们痛感身份迷失带来的焦虑和失落。华人女性的主体性身份缺失、宿主国主流文化的保守性和根深蒂固的家父长制观念是造成这一现状的深层原因。杨逸试图通过创作表达对华人女性的同情,同时召唤华人女性的自我意识,呼吁其摆脱边缘化的状态,重构自我主体身份。
    • 常艳娇
    • 摘要: 女权主义运动发展至今,婚姻关系始终是其关注重点和中心议题.斯坦顿作为美国第一次女权运动浪潮的先驱,相较于同时代的女权领导者,对改革婚姻机制的想法更为激进,她的女性主义婚姻思想在当时也更受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她所倡导的对婚姻机制的改革,对平等自主的婚姻契约的构建,对婚姻中女性独立自主的个体身份的重建,为后来婚姻制度的发展、婚姻中女性地位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 宋旸
    • 摘要: 本文首先阐述了交互设计与身份认同的相关概念,其次从游戏产品的内容与形式去探讨交互设计与身份重构的关系,从中可以看出玩法机制和皮肤道具的设计对用户的身份重构具有间接性影响,而游戏"沉浸感"设计则直接影响用户的身份重构,并以《王者荣耀》为例进行佐证.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对未来游戏设计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 张书宁
    • 摘要: 易代之际的诗文书写是林纾复杂心态的现实流露.一方面,诗文的大量出现代表了林纾由文学翻译到文学创作的实践转向,这一转向也间接地表明林纾对于文学意图的改变和重塑;另一方面,林纾的诗文多以战乱之惨烈、个人之悲怆为旋律,在文学书写中凸显作者在易代时期的价值定位,进而展现战乱因素对于林纾"共和老民"与"大清遗老"的身份影响.在这双重身份的摇摆之间,林纾内心深处的酸楚、惊恐与无奈跃然纸上,令人动容.因此,解读易代时期的林纾诗文是研究晚清遗民之身份形成及选择的重要方式.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