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歌苓
严歌苓的相关文献在2000年到2020年内共计1214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世界文学、电影、电视艺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02篇、会议论文12篇、相关期刊535种,包括文学教育、北方文学(下旬刊)、北方文学(中旬刊)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第十六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第十五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2015中国影视艺术高层论坛暨中国高教学会影视教育专业委员会年会等;严歌苓的相关文献由954位作者贡献,包括严歌苓、刘艳、田莉等。
严歌苓
-研究学者
- 严歌苓
- 刘艳
- 田莉
- 吴闽闽
- 王卉
- 郝丽平
- 黄振林
- 万涛
- 奚志英
- 李新宇
- 王志红
- 苏曼
- 闫石
- 刘璐
- 徐涛
- 徐睿
- 李仕芬
- 李侠云
- 李岩
- 万清
- 倪立秋
- 冉春芳
- 刘云
- 刘珊
- 吴越
- 周春宇
- 安晓燕
- 张闽敏
- 本刊编辑部
- 李静
- 杨帆
- 杨敏
- 柳甲荣
- 江少川
- 汪礼霞
- 焦敬敏
- 盖建平
- 碧云天
- 翟星宇
- 舒坦(摘编)
- 花靖超
- 苏杨
- 荆棘
- 蒋华
- 袁家祺
- 袁欢
- 陈珂
- 顾志娟
- 高侠
- 高超
-
-
徐涛
- 《喀什师范学院学报》
| 2020年
-
摘要:
丰富的生活经历使严歌苓小说苦难叙事呈现出迷离的价值判断;双轴思维模式使严歌苓小说苦难叙事融入了深刻的文化反思;独特的弱者形象书写使严歌苓小说苦难叙事充满女性关怀;女性写作主体意识使严歌苓小说苦难叙事对男性形象进行了深层解构.通过小说苦难叙事,严歌苓成功地将个人挣扎与异域矛盾融为一体,挖掘出中国传统与西方现实的隔阂,在对美国移民命运的传达中,完成了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反省,实现了对西方文化的深层剖析,在移民文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
-
冯美
- 《中州大学学报》
| 2020年
-
摘要:
作为一名身居海外的华文作家,严歌苓难免要面对思想差异、文化断裂、族裔冲突、生活重建等诸多现实问题,她一直在试图建构自我的文化身份,并为小说寻找新的叙事方式.严歌苓以离散者、移植者、游牧者、寄居者的身份,在杂糅的多元文化空间里,与异质性的"他者"相处对话,为人类生活的多元化图景提供了启示和借鉴.
-
-
王瑞
- 《今古文创》
| 2020年
-
摘要:
严歌苓是当代著名作家。她有着非常深刻的女性体验,其人生经历更是丰富多彩,这些也为她的文学创作提供了用之不竭的灵感,使她成为非常有影响力的作家。其文本呈现最多的是生活在各时期的各种类型的女性形象。从严歌苓的作品中能看到她对东西方文化的独特诠释、对历史的重新评价,这些都反映出复杂的人性,并揭示了残酷现实中人的感官世界。本文以严歌苓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为研究解读的对象,期望能通过她的自身经历和她独特的女性主义观,来探索到其作品中多元女性形象塑造的原因及写作手法。
-
-
奚志英
- 《今古文创》
| 2020年
-
摘要:
李碧华和严歌苓以各自独特的写作方式和题材确立了自己的文学地位。她们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主流社会之外的"边缘人"身上,通过女性的微妙笔触直击"边缘人"的苦痛。相比较而言,李碧华笔下的人物多具有"妖魔化"或疯狂性的生命特征,而严歌苓在展现"边缘人"被欺凌的同时,也不忘展示其自身美好的一面。这与两位作家所处的社会环境、生活经历以及个性追求有关。
-
-
卜杨城
- 《今古文创》
| 2020年
-
摘要:
严歌苓文学作品中,书写出女性的人生价值,引发读者对女性之美进行思考;经过优秀编剧、导演对这些作品中影像化、艺术化处理,进一步推动这些女性人物角色得到释放,使女性思维加以展现,让女性的价值得以肯定,产生了较为丰富且深远的意义和影响,对女性人物影像化创作具有较强的启发性,本文通过文献研究和案例分析,拟就此探析出具有参考价值的结论。
-
-
李玉杰
- 《今古文创》
| 2020年
-
摘要:
美籍华人作家严歌苓是当今世界华文文坛最为知名的作家之一,将其写入中国文学史,代表了学科观念的创新、开放和进步。但如此做法面临两个难题:其一,如何解决中国当代文学中的“中国”概念与作家的美籍身份之间的矛盾。其二,怎样论证严歌苓在中国文学序列中而非海外华文文学序列中的独特价值。对这两个问题,几部有代表性的史著都没有很好解决。
-
-
张慧;
杨敏(指导)
- 《西安翻译学院论坛》
| 2020年
-
摘要:
作为新移民文学的代表人物,严歌苓始终站在双重视角下,去关注不同的族群文化间的冲突和交流。在她的小说中均塑造了一些独具一格的他者形象,而其中一些他者形象往往不被大家所熟知,甚至被忽视。本文就以《扶桑》和《小姨多鹤》这两部作品为例,通过分析这些个性鲜明的他者形象,还有比较他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力求揭示这些他者形象在特殊环境下的生存状态。
-
-
-
-
-
-
Fu Rong;
伏蓉
- 《2015中国影视艺术高层论坛暨中国高教学会影视教育专业委员会年会》
| 2015年
-
摘要:
从艺术接受的角度对严歌苓小说的影视改编热潮进行深度思考和解读,无疑可以为中国当代作家的写作提供新的思路和启示.近年来,旅美作家严歌苓的多部小说被成功地改编为影视作品,几乎每部作品都获得了极大的关注和轰动.严歌苓的小说之所以成为影视改编的焦点是因为其作品具有传奇性的故事情节,符合影视情节剧的审美形态.职业编剧的身份又使她在写作中主动借鉴了影视艺术的表现手法,视觉化的叙事语言和蒙太奇式的叙事方式赋予其作品鲜明的"影像化书写"的风格.
-
-
刘云
- 《第十七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 2012年
-
摘要:
《第九个寡妇》在2006年由作家出版社初版,又不断再版,好评如潮.小说主要描述了一个叫王葡萄的女子,在土改中把被打成地主恶霸的公公孙怀清藏匿在自家红薯窖内前后20多年的故事.这部小说有着浓厚的儒家传统文化色彩。小说围绕王葡萄这个形象衍生的故事情节,承载着严歌苓对于儒家传统家庭伦理的深刻思考,这其中既有对传统伦理的维护与继承,比如对于孝行的倡导与赞颂,对于女性无私、贤惠特质的张扬等等,都渗透了浓厚的传统色彩,使这部小说洋溢着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底蕴,但是,在传统的表象中我们又能够发现作者对于儒家传统家庭伦理的反思与超越,使这部小说对于家庭伦理的书写显得斑驳复杂。
-
-
江少川
- 《第十七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 2012年
-
摘要:
从国内开始小说创作的严歌苓,移居美国以后,系统地学习了英语与西方文学,受到西方文化的润染.加之作家生活阅历、视野的扩大,艺术功力之成熟,创作经验之丰富,她的积淀与准备是相当充分的.她的小说从广阔的时空,通过精心塑造的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及其之间的情感与伦理关系,表现人的灵魂,彰显人伦美德,"把现实的各种道德现象转化为艺术中各种道德与矛盾冲突."表达自己所希冀、追求的伦理观.她尤擅长在复杂纠结的情感伦理关系中挖掘深刻的人性,表现对人的生命的关怀,对人伦温情的渴求以及在中西伦理冲突中对人类伦理秩序重建的思考.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