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旁分泌

旁分泌

旁分泌的相关文献在1991年到2023年内共计297篇,主要集中在基础医学、内科学、肿瘤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60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9098篇;相关期刊157种,包括中国病理生理杂志、中国循环杂志、中华肝胆外科杂志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2007年第三届海河之滨心脏病学会议等;旁分泌的相关文献由921位作者贡献,包括沙卫红、陈浩、H·K·哈蒙德等。

旁分泌—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60 占比:2.78%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9098 占比:97.20%

总计:9360篇

旁分泌—发文趋势图

旁分泌

-研究学者

  • 沙卫红
  • 陈浩
  • H·K·哈蒙德
  • 王建安
  • 郑跃
  • 高美华
  • K·魏
  • M·莫克拉
  • P·鲁伊斯-洛扎诺
  • 刘名倬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娄涵潇; 刘文军; 刘军; 王欣; 张高飞; 王迪; 李佳美
    • 摘要: 背景:间充质干细胞是再生医学中的理想候选者,目前其临床应用受限于由移植微环境改变导致的细胞存活率降低和旁分泌能力差。预处理策略被认为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间充质干细胞在移植微环境的存活率和生物学作用,为严重烧伤的治疗提供新思路和潜力。目的:对间充质干细胞预处理策略在严重烧伤治疗中的潜力进行综述。方法:以“间充质干细胞,严重烧伤,间充质干细胞预处理,烧伤病理生理学,严重烧伤”和“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preconditioning,pretreatment,burn injury,severe burn injury,burn pathophysiology”为检索词,在中国知网数据库和PubMed数据库检索自2000年1月至2022年1月收录的论著和综述,并将其进行筛选和分析,排除研究内容不符、陈旧、重复性文献,以及可信度低、逻辑严谨性差的文献,最终选择81篇文献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①严重烧伤后传统救治方法为液体复苏、气道管理、感染防控、脏器支持、早期焦痂切开减压及切削痂自体和异体皮移植,临床治疗依然面临很大的挑战;②间充质干细胞因其低免疫原性、易获取、组织修复能力强等优点成为治疗的热点;③间充质干细胞一旦被应用于烧伤创面,就会面临缺血缺氧、活性氧产生增加引起的氧化应激环境,导致细胞存活率和生物学活性降低;④细胞因子预处理、低氧预处理、基因修饰和药物预处理等策略可以在严重烧伤病理进展的不同阶段发挥治疗创面感染、减轻过度炎症、缓解高代谢状态、调节免疫系统、促进创面愈合、抑制增生性瘢痕的治疗潜力;⑤由于严重烧伤患者少,没有足够的临床数据支持,限制了预处理策略在严重烧伤临床治疗中的应用;⑥需要通过大量的临床前研究和临床病例确定预处理策略在严重烧伤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 马羽就; 张旭东; 谭季春
    • 摘要: 背景:经血来源干细胞是从女性月经血中提取的,有多向分化潜能的间充质干细胞,具有易获取、弱免疫原性、增殖能力强、传代稳定及无伦理争议等特点。经血来源干细胞中提取的外泌体在组织再生和损伤恢复方面具有与经血来源干细胞相同的功效。经血来源干细胞及其外泌体已经在多种疾病治疗的临床前研究和临床研究中取得了令人兴奋的成果。目的:文章将就经血来源干细胞及其外泌体相关的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研究进展及未来潜在的应用前景和需要考虑的问题加以综述。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中国知网期刊全文数据库2000-2022年与经血来源干细胞和经血来源干细胞外泌体相关的文献,最终筛选出75篇进行综述分析。结果与结论:①经血来源干细胞是具有多向分化功能的间充质干细胞,具有来源丰富、免疫原性弱和增殖能力强的特点。②经血来源干细胞外泌体是发挥经血来源干细胞旁分泌功能的主要介质,在促进组织再生和损伤修复方面具有与来源细胞相同的功效。二者都具有抗炎、抗凋亡和促进组织器官功能恢复的能力,并在各系统疾病的动物实验模型中展现了较为优秀的治疗水平,其中经血来源干细胞已经在宫腔粘连、充血性心力衰竭、多发性硬化及病毒性肺炎等疾病中应用于临床患者,在没有产生肿瘤或过敏反应等不良作用的情况下显著延缓了疾病的进展。③但从经血来源干细胞从2007年被发现至今只过了短短15年,因此经血来源干细胞及其外泌体具有试验样本不足和应用年限过短的短板,仍需长期的临床前研究验证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此外,要真正应用于临床,也需要找到更加规范的给药方式,因此未来出台相关应用指南也是必要的。④经血来源干细胞及其外泌体结合三维支架技术已在盆腔器官脱垂、糖尿病导致的皮肤损伤、骨软骨缺损及膀胱壁重建的动物实验研究中验证了治疗的有效性,未来希望借助经血来源干细胞及其外泌体的各种优点与组织工程学和材料学相结合,逐步开展临床研究。
    • 刘星妤; 胡小芳; 徐广立; 王瑞; 李佩瑶; 王梦园; 彭丽; 朱香颖
    • 摘要: 背景: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分化能力强、免疫调节作用强等特点,在细胞治疗方面受到广泛关注.目的:总结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子宫内膜损伤相关疾病的研究进展.方法:以"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子宫内膜、子宫内膜异位症、宫腔粘连、薄型子宫内膜"为中文检索词,以"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endometrium,endometriosis,intrauterine adhesion,thin endometrium"为英文检索词,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中国知网及万方数据库1991-2020年发表的相关文献,对64篇符合入组标准的文献进行综述分析.结果 与结论:①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作为一种有相当发展潜力的干细胞,具有来源丰富、采集方便、细胞增殖和分化特性显著的特点.②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通过免疫调节、细胞分化及下调纤维化基因表达等途径,促进子宫内膜细胞损伤修复,减少瘢痕形成,改善子宫内膜功能,从而有利于胚胎着床和妊娠.③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子宫内膜损伤发挥作用的重要机制可能与其旁分泌的各种细胞因子和营养因子有密切关系,这些因子参与了子宫内膜修复及免疫调节作用.④以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为基础的治疗方法在子宫内膜损伤疾病治疗中取得了一些有希望的成果,例如可抑制子宫内膜异位细胞的体外增殖和促进其凋亡,通过修复受损内膜从而恢复子宫内膜异位症大鼠的受孕能力,能够明显促进重度宫腔粘连综合征大鼠子宫内膜再生性修复,促进血管再生,恢复内膜功能,通过免疫调节特性使子宫内膜厚度增加,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为治疗薄型子宫内膜提供新的思路.⑤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可以逃避机体免疫系统的识别,避开宿主监视,因而输注到体内不会引发强烈的排斥反应.⑥目前的此类研究多数仍局限于动物实验阶段,其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并不广泛,未来需要进行更多的临床试验,进一步深入研究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子宫内膜相关疾病的治疗机制.
    • 路晓芳; 黄丽红; 秦迪; 王蕊
    • 摘要: 骨骼肌是人体蛋白质储备最大的场所,是参与葡萄糖调节的主要器官,也是能量消耗的关键部位。肌肉因子是主要由骨骼肌产生和分泌的能通过多种分泌方式如自分泌、旁分泌和内分泌调节多个靶器官如肝脏、心脏、骨骼肌等生理功能的多种生物因子[1]。
    • 谢可瑾(综述); 董明月(综述); 白静萱(综述); 岳冬梅(审校)
    • 摘要: 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BPD)是一种因早产儿肺发育受阻和损伤而导致的慢性肺疾病,是造成早产儿呼吸衰竭的主要病因之一。合并BPD的早产儿其他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显著高于一般早产儿。目前主要通过综合管理对BPD进行干预,包括合理的呼吸循环支持,恰当的肠内、外营养,咖啡因、糖皮质激素及肺表面活性物质等药物的应用和出院后的院外管理。近年来干细胞医学的不断进展为治疗BPD提供了新的思路。多项临床前试验已证实干细胞治疗在有效避免肺损伤的同时促进肺的生长和损伤修复。因此,该文对间充质干细胞治疗BPD的作用机制进行全面分析,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22,24 (1):108-114]
    • 石晓东; 阮承超
    • 摘要: 随着生活水平及生活方式的改变,以肥胖为特征的代谢性心血管疾病呈逐年增加的趋势。肥胖诱导脂肪组织的病理性扩充所导致的脂肪功能紊乱和脂肪因子内分泌失调参与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全过程。本文旨在综述不同类型的脂肪组织及新近发现的脂肪因子在生理或病理状态下,通过内分泌或旁分泌作用,参与心血管稳态维持或心血管疾病的调节,从而为肥胖相关的代谢性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提供新思路和新靶点。
    • 刘晓东
    • 摘要: 自2001年Zuk等人首次从脂肪组织中分离、提取出脂肪干细胞(ADSCs)并命名以来,ADSCs因来源广泛、取材方便、组织损伤小、扩增迅速等优点,已成为细胞治疗和组织工程应用中的理想工具。众多研究发现,ADSCs在体内损伤修复、抗衰老等方面均可发挥较为显著的作用;其生物学作用的实现,一部分通过多向分化能力,ADSCs可分化为脂肪、骨、软骨、肌肉、肌腱等多种细胞,补充替代老化、缺损的组织细胞。
    • 郑晓雪; 王乙行; 陶天翼; 韩冰
    • 摘要: 目的探讨淫羊藿苷(icariin,ICA)诱导人牙囊干细胞(dental follicle stem cell,DFSC)旁分泌作用对小鼠胚胎成骨细胞前体细胞(MC3T3-E1)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并鉴定DFSC;分别使用0、1和10μmol的ICA处理DFSC,24h后收集培养上清,CCK-8法和结晶紫染色检测MC3T3-E1的增殖活性;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MC3T3-E1的迁移能力;qRT-PCR检测MC3T3-E1成骨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DFSC具有间充质来源干细胞特征;与对照组比较,0ICA-CM组和1ICA-CM组促进了MC3T3-E1增殖(3天,P<0.001;5天,P<0.001);并且1ICA-CM组显著促进了MC3T3-E1迁移(P<0.001),上调了成骨标志基因的表达。结论ICA具有调控DFSC旁分泌的作用,可促进MC3T3-E1迁移和成骨分化。
    • 蔡昊; 罗志荣; 韩小晶; 牟芳芳; 邵水金; 国海东
    • 摘要: 目的观察冠心丹参滴丸联合人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来源的心肌细胞移植对心肌梗死(MI)大鼠心功能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iPSC并诱导其分化成心肌细胞。将50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细胞移植组、冠心丹参滴丸组和冠心丹参滴丸+细胞移植组(联合组),每组10只,采用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MI大鼠模型。相应方法干预4周后,采用超声心动图检测大鼠心功能,Masson染色检测大鼠心肌梗死面积和胶原纤维沉积,ELISA检测梗死心肌组织和血清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干细胞因子(SC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含量。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左室射血分数(EF)、左室短轴缩短分数(FS)明显降低(P<0.01),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Ds)、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明显升高(P<0.01),心肌梗死面积和胶原纤维含量明显增加(P<0.01),梗死心肌组织和血清SDF-1、SCF、VEG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比较,细胞移植组和联合组大鼠EF、FS明显升高(P<0.01),LVDs、LVESV明显降低(P<0.01),心肌组织梗死面积和胶原纤维含量明显减少(P<0.01),细胞移植组、冠心丹参滴丸组和联合组大鼠梗死心肌组织SDF-1、SCF、VEGF含量明显增加(P<0.01),联合组大鼠血清SDF-1、VEGF含量明显增加(P<0.01),联合组总体效果优于细胞移植组和冠心丹参滴丸组。结论冠心丹参滴丸联合iPSC来源的心肌细胞移植可以提高MI模型大鼠心功能,减少梗死面积,其机制可能与促进旁分泌有关。
    • 周宙; 张科科; 王震; 王咏; 刘杨
    • 摘要: 作为一种能够危及生命的疾病,心力衰竭当前在全球范围内已经威胁到大约6 400万人民的健康,并且患病率仍在逐年增加[1]。心肌纤维化是心力衰竭的重要病理特征,也是引起心功能不全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心肌损伤后(如过度的机械牵拉、缺血、梗死和再灌注损伤等),成纤维细胞被激活合成大量的胶原蛋白,损伤或死亡的心肌细胞被富含胶原蛋白的疤痕包裹甚至代替,在一定范围内的纤维化是心脏对原发性坏死性损伤的修复.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