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文化想象

文化想象

文化想象的相关文献在1993年到2022年内共计294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电影、电视艺术、文学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89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4240篇;相关期刊220种,包括广西社会科学、南风窗、读书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中国电影论坛、第四届中国建筑史学国际研讨会、2016两岸青年文化教育交流合作学术研讨会等;文化想象的相关文献由295位作者贡献,包括王一川、张慧瑜、张颐武等。

文化想象—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89 占比:6.37%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11%

专利文献>

论文:4240 占比:93.52%

总计:4534篇

文化想象—发文趋势图

文化想象

-研究学者

  • 王一川
  • 张慧瑜
  • 张颐武
  • 房伟
  • 曹娟
  • 黄科安
  • 刘康
  • 刘旭东
  • 刘蕊萱
  • 吕逸新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解迎春
    • 摘要: 虚拟偶像是数字技术与偶像文化共同孕育的虚拟生命。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虚拟偶像的生产与消费中,但学界对此的关注集中于技术赋能、粉丝赋权和参与式文化的探讨,较少关注虚拟偶像的文化价值。通过对B站和虚拟偶像动态的长期观察发现,虚拟偶像的文化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以文化创造力为核心概念的文化赋能,带来了粉丝偶像化现象。另一方面是以文化媒介为核心概念的价值表达和解决矛盾的重要功能,体现在虚拟偶像养成与粉丝文化实践过程中,消弭不同次元文化双向破壁所面临的文化冲突。研究认为随着虚拟偶像创造者和接受者变得更为广泛、更具包容性,虚拟偶像文化激发的文化创造力将颠覆传统社会里偶像身体和文化都被垄断的现实,推动偶像民主化的文化想象。偶像民主化的意义在于将实现所有人在偶像权利上的平等,激发个体的自觉能动性,拓宽文化精英可被选择范围的广度,以及文化精英自我解释的方式。
    • 郑工
    • 摘要: “都市山水”这一概念产生的时代背景,一是当代城镇化的规模建设,二是生态环境的人文再造。“日新月异”与“城市新貌”,成为当代中国山水画家创作中的主题词,可其创作观念又如何衔接传统的山水观和现代的自然观?本文以近年来城市建设题材的山水画创作为对象,从四个方面展开讨论:第一,分析当代“都市山水”自然观的重要环节,即如何将现代都市建筑元素山水化;第二,比较20世纪五六十年代有关新山水画变革中的不同观点及创作实践,重论旧笔墨如何适应新对象;第三,阐述当代“都市山水”中的山水意象与人居意识,以及相关的笔墨程式与创作观念;第四,提出“都市山水”的自然观,是具有替代功能的一种文化想象,即在观念层面上将自然之物与社会现象等值交换,进而生发新的意义空间。
    • 任少云
    • 摘要: 关羽影像是历史文本、民间传说、文艺作品中关羽形象的影像化,是传统文化融合当代想象形成“国族具像”的文化塑形结果。在形象学视域下,形象研究关注某一形象中“源像”的来源与“化像”的形成。关羽影像的“源像”包含历史像、文学像和神化像,是关羽影像的生成基础;“化像”则包含角色像、古偶像和文化像,是关羽影像的呈现形式。关羽影像在“源像”与“化像”的互动张力中,将国族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融合为“国族具像”,延续和重述了中国神话,具有当代艺术价值与文化价值。
    • 张锦鹏; 曾蕾
    • 摘要: 唐代笔记小说流传着很多“胡商识宝”故事,这是唐人主要根据波斯胡商来华的一些线索进行异文化想象创造出来。宋代,阿拉伯蕃商代替了波斯胡商成为主要的中国经商者,中国海商主动开拓海外市场的“走出去”行动,进口商品从符号性消费的珠宝类奢侈品转化为实用性消费的香药类日用品,这些因素导致了“胡商识宝”故事逐渐淡出民间话语。此外,宋代具有海外民族志特色的笔记文集不断涌现,并通过雕版印刷机构和书籍销售市场平台等知识传播平台,使域外知识在大众范围内得到了更为广泛的传播和扩散。人们对异文化从文化想象开始走向客观认知,“胡商识宝”之类故事失去了传播市场。
    • 陈岸峰
    • 摘要: 自甲午战争惨败之后,清廷内忧外患,士大夫由自强转为救亡。章太炎、梁启超、谭嗣同等认为日本的武侠能影响政治,可以为中国借鉴,他们的重侠主张掀起了清末民初中国知识界的尚侠热潮,20世纪初侠风复炽,武侠小说再次掀起创作高潮。金庸在其武侠小说创作方面开辟了新境界:他的武侠小说不同于清朝武侠小说的理性化倾向,也不似民国初年的武侠偏向于情而非义,他的武侠小说完成了古典武侠小说向现代武侠小说的转化;他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了五四文学中感时忧国的历史意识,他将武侠置身于历史场景之中,集中书写武侠的家国意识并对国民性进行思考;他对武功的创造性描写、雅俗文学界限的超越、理想国语的实践、人的文学的召唤,具有重建伦理、召唤良知、讴歌侠客、肯定爱情、批判虚伪、驱逐黑暗、启蒙民众的意义。金庸拓展了武侠形象,回应了梁启超等人的呼吁,这也是对五四文学精神的发扬。
    • 金鑫; 唐巧
    • 摘要: 作为独具价值的标志性地理空间、一个广阔文化想象的界域,且一直以来被认为是我国纪录片创作的一座富矿——丝绸之路,从1979年中日合拍的《丝绸之路》问世后,诸多以丝绸之路定名或与之相关的纪录片涌入大众的视线。本文将丝路题材纪录片中的空间作为研究对象,并结合案例对丝路题材纪录片所表达的空间价值与文化想象进行了深入解读。
    • 乔露
    • 摘要: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陕西方言的生存空间逐渐缩小,但是其文化与经济价值愈加突出,在此背景下,如何实现方言文化与经济的共赢,成为了城镇化建设中的重要问题。从当前形势来看,“Z世代”社交与娱乐、消费、文化紧密相联,呈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社交模式,基于此,本文提出将陕西方言融入“Z世代”的群体社交中,使其成为“Z世代”在公共网络空间中自我表达的有效手段,从而满足“Z世代”群体的个性追求与文化想象
    • 潘娜娜; 李飞跃
    • 摘要: 要考察西方中国观的现实图景,离不开一定的历史场域,这就需要在回溯历史演变的脉络中追寻其演变逻辑。在文化想象视域下,从自我与他者的关系视角来看,西方中国观从把中国“作为自我偶像的他者”开始,经由“作为自我对立的他者”“与自我相隔阂的他者”的过渡,发展至今形成了视中国为“与自我相比肩的他者”的认识。对此,我们必须在坚定价值判断和自主选择中认识西方中国观的本质和传播逻辑,注重增强中国话语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分析西方中国观的历史演变逻辑,对于提升当代中国话语权有着深刻的启示:进一步增强硬实力是支撑中国话语权的一个基本前提,将发展优势转化为话语优势是提升中国话语权的重要内容,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是扩大国际话语权的重要手段。
    • 宋彤鑫
    • 摘要: 在近年来的日本电影中,乡土作为一个重要意象参与影片的表达.在不同的时代语境下,乡土也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当人们被浮躁和欲望裹挟时,乡土作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想象慰藉着人们的心灵,成为指引人们走出困境的一盏明灯.本文从被建构的乡土空间、理想化的乡土叙事以及乡土所承载的文化想象三个层面分析乡土这一传统意象在电影中如何通过空间的转化来辅助叙事,进而达到文化反思的目的.
    • 杨庆祥; 叶李; 陈溪; 龙子珮(整理); 刘宇欣(整理); 李金悦(整理); 李佳涵(整理)
    • 摘要: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正在越来越深地影响人类的生活方式与生存图景。人的思维逻辑、语言逻辑、主体意识乃至日常生活行为都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人工智能“渗透”或“侵入”的痕迹。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杨庆祥教授与武汉大学文学院师生就人文知识者对AI的乐观想象与忧思、AI的兴起对人类的主体性形成的挑战、科幻文学写作的新探索等话题展开对谈,整场讨论涉及到人工智能技术层面的价值与伦理秩序上潜在的风险、教育的“AI化”、人工智能与反智、人工智能与文学创作的新动向等问题。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