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群体传播

群体传播

群体传播的相关文献在1991年到2022年内共计211篇,主要集中在信息与知识传播、中国政治、教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10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0319篇;相关期刊130种,包括新闻世界、东南传播、今传媒(学术版)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2009中国传播学论坛暨第三届全球传播论坛等;群体传播的相关文献由234位作者贡献,包括隋岩、曹飞、丁凤蕾等。

群体传播—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10 占比:1.99%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0319 占比:98.00%

总计:10530篇

群体传播—发文趋势图

群体传播

-研究学者

  • 隋岩
  • 曹飞
  • 丁凤蕾
  • 余晓冬
  • 姜晓红
  • 姜楠
  • 常启云
  • 张伟
  • 张德胜
  • 张爱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郭小安; 李萌
    • 摘要: 群体心理学诞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勒庞、塔尔德和弗洛伊德被视为该学科主要创建者。勒庞断言式的论断如今仍在学界保持较高关注度,而被称为传播学欧洲源流的塔尔德和弗洛伊德的群体思想却遭到了忽视。对三位先驱者的群体思想进行比较分析,归纳总结群体心理的传播机制、周期性波动及动力来源,有助于完整呈现群体心理运作的主要环节。弗洛伊德和勒庞所秉承的本能主义在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与行为主义心理学结合,成为精英主义者研究宣传的理论工具;塔尔德更强调大众媒介的政治社会化功能,其提出的交互性成为芝加哥学派"人际互动"的理论核心,也为公共领域和协商民主理论提供了学术滋养。重访早期群体心理研究,或许能使我们走出群体神话与污名化的二元对立,增进对群体心理特征和行为规律的复杂性认识,为理解不同环境下群体运行的心理机制及社会影响提供新的思路。
    • 高丹阳
    • 摘要: 我国正处于数字化与老龄化双重发展的阶段,老年群体与数字技术之间的“鸿沟”问题不仅是个体经历的结果,更是在社会互动的持续传播实践中形成的。文章基于传播类型研究视角,分别从个体人内传播、群体传播、社会大众传播三个维度展开研究。研究发现,基于个体传播的能动性、互动性与社会性特征,老年人“数字鸿沟”的弥合需要在数字包容的社会环境中提升老年人自身的媒介素养,同时,需要借助群体传播构成的群体归属意识和暗示,鼓励更多的老年人加入集体学习中,也需要借助大众传播广泛传递的特性及迅速更新的媒介技术,设置适老化的媒体报道议程,培养老年学习传播的“意见领袖”帮助“银龄一代”跨越“数字鸿沟”,共同推进构建数字化信息时代社会“智”理体系的养老助老新格局,变“数字鸿沟”为数字红利。
    • 隋岩; 李丹
    • 摘要: 从web2.0时代起,人与媒介、社会之间的连接方式发生了革命性转变,传播的关系维度凸显,成为分析当前媒介现象与人的社会存在最为重要的基础视角。互联网群体传播从作为关系主体的人出发来解读互联网传播中关系的复杂性,是传播关系属性的突出和显在。人类与生俱来的社交需求及当前互联网中集合行为的常态化,是关系偏向在互联网群体传播中突出体现的历史和现实原因。作为一种使得各方面力量聚合的媒介关系实践,这一偏向在新的社会关系、文化关系、人际关系中得到具体体现,由表及里对人的交往及社会的文明形态产生了重要影响。
    • 马广军; 宋珊
    • 摘要: [研究目的]当今舆论场尤其是互联网舆论场中难以进行有效、冷静的对话和沟通,互联网媒介及群体传播是这种情况出现的重要原因。[研究方法]基于媒介环境学和媒介学的基本思路,并结合“中美贸易摩擦”等舆论案例分析,研究互联网媒介特性及其传播组织形态的群体化转向,以及由此带来合法化认同向抗拒性认同的变化及其影响。[研究结论]研究发现,互联网媒介特性构建了“无组织的组织力量”的群体传播,互联网群体之间的认同是以抗拒性认同为主,而与传统群体相比互联网群体中个体情绪、意见、观点等情感化因素成为了其主要认同机制,情感认同和情绪表达成为互联网舆论场域中的主要特点。
    • 宁威
    • 摘要: 基于工会微信微博端小程序、手机App等手段的实时智慧工会系统,具有信息集成传播的特点,对于激发工会体系的组织内上下与横向传播,完善工会信息化和数据库建设,形成实时参与沟通性环境,实现精准的职工服务和动态化的工会管理,提高工作效率与群体传播质量有实际应用价值。
    • 姬瑛蕾
    • 摘要: 存在即合理,每一种媒介在不同的社会历史背景下都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传统媒体不会被新媒体(数字媒体)完全替代。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城市与农村不同的社会结构与防疫情况,必然导致城市与农村的防疫传播方式大相径庭。在农村,大喇叭广播是防疫的有效法宝。而在城市,社区的小喇叭则随处可见。文章以城市社区小喇叭这一传统媒介为研究对象,通过参与式观察的田野调查法,探究传统媒介在新媒体时代焕发的新的生命力。小喇叭作为传统声音媒介的变体,因其传播内容针对性强、传播形式简单易接受和随播随走的特点,以及其公信力高、性价比高和精准解码的独特优势在信息传播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在疫情防控的非常时期,城市社区小喇叭更是展示出三大信息传播的社会功能,即信息传递功能、完善基层服务功能和社会动员功能。
    • 刘德寰; 孟艳芳
    • 摘要: 从Web2.0时代起,人与媒介、社会之间的连接方式发生了革命性转变,传播的关系维度凸显,成为分析当前媒介现象与人的社会存在最为重要的基础视角。互联网群体传播从作为关系主体的人出发来解读互联网传播中关系的复杂性,是传播关系属性的突出和显在。人类与生俱来的社交需求及当前互联网中集合行为的常态化,是关系偏向在互联网群体传播中突出体现的历史和现实原因。作为一种使得各方面力量聚合的媒介关系实践,这一偏向在新的社会关系、文化关系、人际关系中得到具体体现,由表及里对人的交往及社会的文明形态产生了重要影响。
    • 张爱军; 曹慧雅
    • 摘要: 在突发性灾难事件触发下,网络群体传播呈现情绪化、地域化和仪式化的特质,其可辅助政府制订与优化救灾计划,安抚群体成员的焦虑情绪并监督政府救援工作;而负面信息与负面情绪的群体传播则会产生一系列负向作用,主要包括群体谣言的制造与传播、对身份相异群体的攻击以及群体娱乐化灾难事件。需建立谣言治理、情绪安抚及物资管控机制以应对网络群体传播中的谣言滋生及其次生危害;预防、拦截与回应群体攻击言论,以控制群体言论攻击;引导灾难话语表达方式与内容,促进群体看待灾难的视角和表述灾难的方式向合宜的方向转化。
    • 范明
    • 摘要: 情感充斥于互联网群体叙事文本中,情绪感染先于真相发生,不能仅从非理性批判角度理解这种传播现象,应当注意到情感背后的理性因素和说服功能。情感说服是一种非论证式的、与推理无关的过程,通过诉诸情感化表达和情感叙事传输两种策略实现说服意图。话题标签是群体传播的独特文本,情感叙事在标签文本中通过个体的情感表达、他者的情感投射和文本的情感互文等方式呈现。理解群体传播叙事需要关照到理性支配下的情感说服功能。
    • 王妍
    • 摘要: 在传统媒体的发展进程中,传播主体较为单一,主要由媒体的相关从业人员和专业化机构组成。而互联网作为一种全新的媒介发展形态,有效融合了人际传播、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的优势,这本身是建立在技术上的一种革命性突破,实现了传播形态的相互关联和相互融合。尤其是自Web2.0时代正式开启以来,人与社会之间的衔接方式发生着革命性的转变,因此传播维度与传播深度也在不断进行更新,互联网的群体传播关系变成了整个关系属性的核心所在,实现了社会关系、文化关系以及人际关系的多重更新,对人的日常交往和社会文明形态的形成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对此文章从传播关系维度的转变、互联网群体传播的关系偏向、互联网群体传播路径的基本形态、互联网群体传播的智能化应用以及互联网传播主体的多元化发展趋势上展开深度探讨,为横向的理论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