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仪式
政治仪式的相关文献在2003年到2022年内共计136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政治、政治理论、中国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4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3057篇;相关期刊121种,包括湖南行政学院学报、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教育基本理论专业委员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第三届上海交通大学——ICA国际新媒体论坛等;政治仪式的相关文献由153位作者贡献,包括曾楠、王海洲、傅薇等。
政治仪式
-研究学者
- 曾楠
- 王海洲
- 傅薇
- 和学新
- 王妍晴
- 郭文良
- 刘俊
- 刘春呈
- 和谐
- 咸娟娟
- 尚季芳
- 张松梅
- 朱庆跃
- 王洪兵
- 马敏
- Andrew Beatty
- 万志彬
- 于慧婷
- 于战明
- 于龙刚
- 仲华
- 任克强12
- 佘庄墅
- 俞建村
- 傅国群
- 冀君姣
- 刘亮红
- 刘光斌
- 刘志山
- 刘永刚
- 吴小坤
- 吴毅
- 吴翠丽
- 吴跃本
- 周嘉豪
- 周竞红
- 唐旖
- 国晓光
- 姜晨
- 娄慧
- 孟凡行
- 宋斌
- 廖金英
- 张云皓
- 张光辉
- 张孚嘉
- 张宏卿
- 张屹
- 张彦
- 张旭东
-
-
刘永刚;
徐飞
-
-
摘要: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是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政治仪式作为国家政治社会化途径之一,本身就是以国家为单元的共同体凝聚机制.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全过程中,政治仪式作为重要形式与展开路径,以其特有的时间性、空间性、公共性、共同性特征,推动了在中华民族主权国家内以"中华民族共同体"为中心的记忆刻写、在场体悟、价值引导、文化信仰、情感认同、行为规范等叙事实践,多维多层次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共同性内核.在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新时代,需要充分认识政治仪式的政治社会化功能,挖掘其承载的共同性价值,拓展其民族共同体建设途径.
-
-
郭道久;
涂天诚
-
-
摘要:
政治仪式通过对时空定位、参与人员、象征器物等符号元素的规范,政治主张、领导权威与共同信仰等主题灵魂的凸显,传播力度、传播方式以及传播风格的构建,有效凝聚了仪式共同体与社会各成员的政治能量。以国务院国庆招待会这一典型的连续性固定政治仪式为考察对象,从符号元素、主题灵魂、媒介传播的向度揭示政治仪式聚合政治能量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在新时代背景下,更需要精心设计符号元素、充分彰显主题灵魂、大力提升传播效能,以此构建中国特色的政治仪式体系,凝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磅礴政治能量。
-
-
王妍晴
-
-
摘要:
政治仪式作为兼具客观演绎与主观重塑的实践活动,对建构真实、立体和全面的百年大党形象起着重要作用。政治仪式与政党形象具有内在耦合性,形象建构的需求为仪式赋能,仪式是形象内容的具象表达。近年来,政治仪式通过搭建自塑舞台、打通他塑链路、扩大形象传播范围,有效规避和化解了新时代政党形象建构的风险与危机,在理论形象、历史形象、时代形象和国际形象等方面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形象建构提供了优化设计。深入剖析形象建构的仪式维度,有助于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夯实党的执政根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磅礴力量。
-
-
姜晨
-
-
摘要:
我国的宪法宣誓制度在2018年正式入宪,自此宪法宣誓作为宪法载明的宪制仪式,通过制度设计和仪式举行为公权力的转移完成最后的确认。宪法宣誓仪式本身作为一种由来已久的政治仪式,具有可重复性和规范化的仪式特点,通过仪式符号发挥作用。在我国的宪法宣誓仪式中,国徽、国旗、国歌、誓词、宪法等,作为权力符号助推宪法宣誓仪式的完成,并产生"政治借喻"的效果,在仪式的进程中将世俗的权力变得神圣化,同时使得仪式参与者建立起多样化的价值认同情感。
-
-
王倩
-
-
摘要:
政治仪式最重要的作用在于呈现政治意义。新中国成立初期历逢国庆节,中国共产党会积极组织少数民族代表赴京参加国庆活动,代表们通过参加接见宴请、观礼阅兵、献礼献旗、走访参观等形式多样的国庆仪式,推动了新型民族关系的发展。运用政治符号和象征理论解读这一政治仪式,可以清晰的看出国庆仪式催化了少数民族代表在心理、情感、思想等层面的剧烈转变,这为推动少数民族群众参加巩固新生政权、实现政治动员、达成政治共识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一过程促进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民族工作的全面开展,亦成为建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象的重要途径。
-
-
孟凡行;
傅国群
-
-
摘要:
对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的研究,不仅要注重政策解读和宏观理论阐释,更需从中观和微观视角考察、分析通过“符号和形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体实践。我国国庆视觉形象是在历史、民族、政治、文化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典型国家和民族形象,其在强化共同体记忆、激发共同体情感、提高共同体意识、明晰共同体身份等方面发挥重大作用。国庆视觉形象通过情感生成机制、历史生成机制、社会生成机制强化共同体成员的集体记忆,增强共同体成员的文化认同。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体实践中,可通过传播具象性国庆视觉形象、象征性国庆视觉形象,利用多种国庆视觉形象叙事等形式讲好中国故事,凝聚共同体信仰价值,促进民族共同体价值凝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
阚道远
-
-
摘要:
政治仪式是政治符号的编排和集合,传播重要的政治象征意义,在政党认同建构中具有独特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的自我革命与形象塑造、人民群众的思想嬗变与心理需求、信息时代的政治传播与舆论生态对加强和创新政治仪式提出新的更高的时代要求。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为考察对象,从理论逻辑和个案考察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政治仪式通过记忆生产与再生产、情感生产与再生产、观念生产与再生产,与政党认同之身份认同、情感认同、政治认同形成内在呼应,生动演绎了政党认同的象征建构。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要持续完善和规范政治仪式,有效释放和传播象征意义,不断刷新大国大党形象、筑牢百年大党认同。
-
-
和谐
-
-
摘要:
政治仪式是一个国家围绕本国核心价值和政治秩序所举办的象征操演活动。现代政治仪式褪去了神秘宗教特性,但依旧具有神圣动人的凝聚力。周期重复的政治仪式勾勒出共属一体的国家图景,激发全民国家认同。政治仪式通过操演身体戏剧进行国家认同叙事,身体规范强化了参与者的身份认知,戏剧情境激发了参与者的想象和情感。政治仪式通过刻写社会记忆来内化国家认同,以集体纪念的活动形式来延续国家历史记忆,并与节庆、习俗等相结合,将国家记忆弥散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
-
刘光斌;
王诗蓓
-
-
摘要:
政治仪式作为一种象征行为,其社会规范性和重复性契合爱国主义的需要,因此,可以通过政治仪式对爱国主义进行建构。从象征意义看,政治仪式是对爱国主义符号的构建;从表征形式看,政治仪式是对爱国主义载体的构建;从功能发挥看,政治仪式是对爱国主义功能的构建。政治仪式无所不在,需要人们重视政治仪式在爱国主义建构中的作用。
-
-
许月盼
-
-
摘要:
爱国主义情怀是公众对所属国家的价值认可与情感归属。当前,中国发展处于第二个百年目标开启之际,需要进一步厚植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怀。文章以烈士纪念日敬献花篮仪式为考察对象,从理论逻辑与个案考察分析中,厘清政治仪式符号、集体记忆与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梳理政治仪式在程序、时间和空间上对于厚植公众爱国主义情怀的作用,有利于进一步深入挖掘政治仪式的时空资源,拓宽仪式的传播效能,厚植当代青年的爱国主义情怀。
-
-
和学新;
郭文良
- 《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教育基本理论专业委员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
| 2013年
-
摘要:
在学校场域中,政治仪式对学生国民性锻造具有重要意义,并有自身独特的运行机制.规训与惩罚是锻造国民性的路径,忠诚与信仰是锻造国民性的内在诉求,它们通过权力运行、合法性确立和仪式化展现来实现.教育中政治仪式对学生国民性的锻造具体表现在政治、文化、身体及身份的锻造上,最终形成比较突出的人格特征和稳定的文化心理结构.同时,由于国民性是多因素影响的结果,政治仪式自身的教育限度及其国民性的普遍性与个体差异性的存在,使得教育政治仪式锻造国民性具有一定的限度,教育政治仪式不是万能的.
-
-
吴小坤;
李喆
- 《第三届上海交通大学——ICA国际新媒体论坛》
| 2016年
-
摘要:
在国家—社会关系的现代性建构中,国家"自然化"理论对理解国家认同的建构具有重要意义.国家理论的代表学者米格代尔认为,"剧场政治语境下公共仪式的使用"是国家"自然化"的三大领域之一,但他指出很难确定在该领域中,哪些条件下意义被创造出来并对国家起到支持作用,哪些条件下起到相反的过程.本文尝试借助中国阅兵这一典型剧场政治语境下的公共仪式案例,探讨国家自然化的意义建构条件.此外,通过分析中国阅兵礼在西方舆论场中的呈现及内涵指向,并关联比照国内新闻话语,本文还试图将米格代尔的国家"自然化"理论在国家范畴的内部指向拓展至外部关联,由此对该理论进行经验研究的拓展和补充.本文所论证的主要问题是舆论场之间的关联、话语指向和内涵及其在国家自然化过程中的意义生成条件,但若对新闻话语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则需要在分析互动和参与的同时考察其中的社会控制。在韦伯等学者关于国家的界定下,国家作为一个权力场域,其标志是使用暴力或威胁使用暴力,并形成"给定疆域中垄断暴力的合法使用权的人类共同体"。在这个意义上,阅兵所承载的是国家暴力的合法性,而通过这种政治仪式所意在达到的效果之,包括塑造本国公众的民族国家共同体观念。因此,在政府主导的新闻话语中,可以看到选择性过滤的机制,社会控制应用于其中。对国家自然化中意义生成的部分条件做了粗略总结,而本文所未能讨论的一个更有意义的问题是,在政治仪式影响公众国家自然化的观念形成的链条上,所讨论的各要素条件之间的界限如何确定,它们在过程中的顺序又是怎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