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政治传播

政治传播

政治传播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927篇,主要集中在信息与知识传播、中国政治、政治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18篇、会议论文8篇、专利文献9944篇;相关期刊424种,包括对外传播、新闻世界、东南传播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第三届全国对外传播理论研讨会、2011年信息技术、服务科学与工程管理国际学术会议、中国传播学会成立大会暨第九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等;政治传播的相关文献由959位作者贡献,包括荆学民、张爱军、周庆安等。

政治传播—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18 占比:8.45%

会议论文>

论文:8 占比:0.07%

专利文献>

论文:9944 占比:91.48%

总计:10870篇

政治传播—发文趋势图

政治传播

-研究学者

  • 荆学民
  • 张爱军
  • 周庆安
  • 潘祥辉
  • 赵洁
  • 刘小燕
  • 章兴鸣
  • 苏颖
  • 史安斌
  • 刘东建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郭道久; 涂天诚
    • 摘要: 政治仪式通过对时空定位、参与人员、象征器物等符号元素的规范,政治主张、领导权威与共同信仰等主题灵魂的凸显,传播力度、传播方式以及传播风格的构建,有效凝聚了仪式共同体与社会各成员的政治能量。以国务院国庆招待会这一典型的连续性固定政治仪式为考察对象,从符号元素、主题灵魂、媒介传播的向度揭示政治仪式聚合政治能量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在新时代背景下,更需要精心设计符号元素、充分彰显主题灵魂、大力提升传播效能,以此构建中国特色的政治仪式体系,凝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磅礴政治能量。
    • 梁伟
    • 摘要: 《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是当代中国现实政治的重要文化现象,它在重大事件传播、主流价值观塑造、热点话题参与、新闻议程设置等方面都具有国家治理的站位。本文通过对《人民日报》过去十年头版头条主标题及其栏目名进行文本分析,试图从中勾勒出十年来中国国内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和变化趋势,揭示出在媒体环境和传播生态发生巨大变化的特殊时期《人民日报》在现实政治和时代写意之间所展现出来的政治传播技巧。研究发现,过去十年间《人民日报》始终追求党性与人民性的动态平衡,在反映现实政治这一宗旨保持不变且继续深化的前提下,利用"写意"的笔法,选题视角更加倾向于国际、国家视角。同时密切关注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聚焦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加强了对基层贫困民众的媒介关怀。
    • 王妍晴
    • 摘要: 政治仪式作为兼具客观演绎与主观重塑的实践活动,对建构真实、立体和全面的百年大党形象起着重要作用。政治仪式与政党形象具有内在耦合性,形象建构的需求为仪式赋能,仪式是形象内容的具象表达。近年来,政治仪式通过搭建自塑舞台、打通他塑链路、扩大形象传播范围,有效规避和化解了新时代政党形象建构的风险与危机,在理论形象、历史形象、时代形象和国际形象等方面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形象建构提供了优化设计。深入剖析形象建构的仪式维度,有助于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夯实党的执政根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磅礴力量。
    • 罗宜虹; 陈帆
    • 摘要: 乡村地区的政治传播工作是党的工作的重点内容,农民对基层政府的信任程度反映出党群关系是否密切,也能反映出党的宗旨和路线是否贯彻到位。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在湖北三个乡村进行实地调研,探析乡村政治信任现状,从政治传播的视野中采用制度主义、文化主义两种理论范式,深入探析乡村地区政治信任构建的影响因素。针对乡村政治信任构建面临的困境,本研究尝试提供一些建议,以期为构建忠诚的乡村政治信任提供新的视角和启发,为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促进乡村振兴和社会和谐发展献智献策。
    • 刘思含
    • 摘要: 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要跳出媒体视域,从媒介、政治与文化的多元视角下审视,引入媒介本位、政治传播与凝聚文化共识的多元视角。正定县融媒体中心在本土化改革实践中,利用红色资源以及党中央、地方媒体的注意力资源,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依托中央、省、市级平台资源,持续输出正定声音;发挥本地文旅和红色资源,打造出红色县域融媒体中心建设的正定样本。虽然其发展依然面临盈利模式单一、人才流失严重、新闻社会效果甚微等掣肘,但它对其他红色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仍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周之舟
    • 摘要: 新媒体的普及使“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成为家喻户晓的政治议题并广泛传播。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宣传中,分析了新媒体的表达途径及其特点,体现出新媒体在政治传播中的强大作用“。十四五”开局后,我国站在了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起点上,新媒体与脱贫攻坚成果宣传的联系将更加紧密,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宣传原则,应对宣传格局之变,构建新型的对内、对外宣传体系。
    • 吴志远; 李扬
    • 摘要: 地市级主流媒体的媒介融合实践与相关研究大多聚焦于新技术的功能性和适用性问题,以及在技术主导下的组织、制度调控问题,“融合”更多呈现为一种技术上的被动使用与适应:新与旧的制度性割裂,常常导致主流媒体在发展过程中出现“技术被动升级”的局面。面对日渐逼近的沉浸式传播环境,基于地市级主流媒体媒介融合的现状和问题,我们认为,媒介融合需走出技术上的“被动调适”,从观念上转向新的“场域博弈”,并通过制度架构的流动扁平、观念理念的守正多元、话语体系的自由开放、政治传播的主流权威、效果盈利的聚拢串联5个维度的共同驱动,重塑地市级主流媒体的核心向心力。
    • 王宇晨
    • 摘要: 伴随全球化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社交媒体在发展过程中日益呈现出国际化趋势,其发展状况一定程度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国际传播效能。文章以短视频社交平台TikTok为例,提出社交媒体国际化的三种不同角色的新型分析框架,从其作为各国文化交流的媒介平台方面,分析其成功实现初步国际化的原因;从其作为国际关系竞争场和中国文化自信的展示平台两方面,分析其国际化进程中面临的挑战和存在的不足,并基于其国际化经验,为以社交媒体国际化为抓手,提高中国国际传播效能提出可行建议。
    • 靖鸣; 贾能
    • 摘要: 新中国成立初期是我国批评性报道开展得最好的时期之一。批评性报道并不仅仅是作为新闻报道的一种文本类型,在它身上有明显的政府管控痕迹。通过媒体报道进行组织传播,是我国批评性报道的主要任务之一,经过党报的信息把关与处理,批评性报道对中共的组织建构和群众的政治动员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批评性报道紧密配合党的中心工作开展,服务于政治动员的需要,实质上是一种组织传播逻辑和框架下的政治传播呈现方式,存在“舆论一律”的倾向,与大众传播和新闻传播学意义上的舆论监督有所不同。同时,也对如何发挥舆论监督作用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 龚曦
    • 摘要: 随着新媒体平台影响力的增强,其需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包括配合党和政府宣传中央精神。“快手状元”直播答题活动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的宣传工作中成效显著,在利用平台用户基数大、活跃度高等优势的同时,以碎片化、娱乐性并配合适当激励机制来传播用户感兴趣且易接受的内容。其实践说明,新媒体在传播中央精神的过程中应拓展多样形式,根据受众需求进行多层次多领域的内容宣传,并适当运用激励手段,在做好宣传工作的同时强化平台的创新发展。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