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继婚
收继婚的相关文献在1983年到2022年内共计73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史、风俗习惯、法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2篇、会议论文1篇、相关期刊66种,包括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法制与社会、法制与经济(下旬刊)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第三届中国民族史研究生论坛等;收继婚的相关文献由69位作者贡献,包括蒋宗言、赵志坚、张泰等。
收继婚
-研究学者
- 蒋宗言
- 赵志坚
- 张泰
- 沈寿文
- 陈延嘉
- 鲁琳
- 丛坤
- 代生
- 任汝平
- 何博
- 侯亚伟
- 冯继钦
- 刘举
- 刘宁波1
- 刘永桂
- 刘皓
- 剧锦阳
- 向飞
- 吴蕊蕊
- 周开祥
- 姜观吾
- 孙志鹏
- 宋冬霞
- 宫震
- 屈蓉蓉
- 廖贞
- 张邦炜
- 徐佰川
- 曹广涛
- 朱晓静
- 朱琳
- 李容琴
- 李建勋
- 李怡淙
- 李瑞环
- 李钰
- 杨小敏
- 杨波
- 杨秋蓉
- 杨远慧
- 柏桦
- 王可宾
- 王平原
- 王晓清
- 王歌雅
- 王琴
- 田旺杰
- 秦新林
- 罗惠仙
- 罗惠翾
-
-
李瑞环
-
-
摘要:
收继婚是我国古代一种传统的婚俗制度,本质是父权至上在婚姻方面的体现。作为一种变异的财产继承制,它是特定条件下对孤儿寡母的扶助赡养制度。收继婚在民国时期虽被政府明令取缔,但部分地区一直屡禁不止,河西地区收继婚的历史变迁在婚姻家庭、社会生活等方面得到反映。由于受到社会经济、区域政治、思想观念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其变化又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
-
杨波
-
-
摘要:
明代刊行的《三国志演义》中存有少数民族收继婚风俗,此现象源自刊行者所称的古本.具体而言,孙权收继大乔属于平辈的收继婚形式,在二十卷本的建本系统保存较为完整,而嘉靖本为代表的二十四卷本系统有所改变.从元代三国杂剧、小说《三国志平话》,再到明代诸刊本《三国志演义》对该情节的因袭衍化,说明三国故事受到少数民族收继婚风俗的影响.这一风俗在嘉靖本《三国志演义》被部分改动后,最终在毛宗岗批评本中彻底消失,由此变得更符合儒家伦理道德观念.
-
-
-
剧锦阳
-
-
摘要:
在中国历史上,元代是一个由异族统治的大一统时代,因此,在各个层面都呈现出多样性、繁杂性的特征.婚俗作为礼俗之本、人伦之道,对于研究社会史、文化史具有重要意义.山西作为当时重要的腹里地区,在婚俗方面研究者较少.在此以蒙古族的收继婚和汉地已婚妇女的贞节观为切入点,结合山西地方志进行初步探究.元代山西婚俗有两个鲜明的特征,一是元初山西部分地区受到蒙古族收继婚的影响较大,二是元朝中后期,收继婚逐渐在山西销声匿迹,已婚妇女的贞节观念增强,同时表现出晋中、晋南地区贞节烈妇多于晋北的现象.
-
-
-
-
陈宏进
-
-
摘要:
蒙元时期,蒙古人和色目人都有收继婚习俗,且与朝代相始终.收继婚有助于避免妇女守寡,但是,仍有一部分蒙古、色目妇女孤寡一生,构成蒙元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寡妇群体.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包括理学所宣扬的贞洁观的影响,元朝法律的限制与保护,履行家庭责任、守护家庭财产的需要以及夫妻间的感情基础.在这些守寡妇女中,北方人多于南方人,上层妇女居多且大多为婚后十余年守寡者.
-
-
蒋宗言
-
-
摘要:
收继婚是原始社会先民最古老的婚俗之一,在元朝,收继婚从习惯法逐步上升为国家制定法.探讨元代的收继婚制度,对揭示元代法律思想特征,研究草原法文化与中原法文化的冲突与协调,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
-
-
蒋宗言
-
-
摘要:
收继婚是指由夫家家族内部除亲生子之外的其他男性亲属收娶丧偶寡妇为妻妾的婚姻方式.元代收继婚法律规定的变化,反映了蒙汉两种法文化不断融合的过程.本文通过对史料记载的分析,探讨了元代少数民族收继婚制度的变化过程,对揭示元代法律思想特征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
-
-
蒋宗言
-
-
摘要:
收继婚是原始社会先民最古老的婚俗之一,《大清律例》中对收继行为明文禁止,其处罚之严厉前所未有.尽管如此民间的收继婚现象还是屡禁不止.本文从清代关于收继婚的法律规范入手,分析清代收继婚屡禁不止的原因,对研究我国古代民间习惯法具有一定的意义.
-
-
何博
- 《第三届中国民族史研究生论坛》
| 2014年
-
摘要:
"收继婚"是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共有的一种婚姻制度.中原汉民族由于封建伦理的确立,自秦汉以来对收继婚持有强烈的批判态度.建立金朝政权的少数民族女真族肇兴于白山黑水之间,沿袭着这一婚俗,并在入主中原后还继续保持着,对汉人也有较大影响.史学界对此多有着重强调收继婚违反封建伦理的落后一面,却忽视了收继婚在保护私有财产、维护家族壮大、平衡男女比例和保护丧夫之妇生存权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和存在价值.收继婚作为婚俗文化的一部分重现于中原地区,乃是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原文化通过冲突走向融合、从而为中华文明增添活力的一个例证.收继婚在中原地区的演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多民族统一和融合的历史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