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碳化性能
抗碳化性能的相关文献在1991年到2022年内共计191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化学工业、公路运输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8篇、会议论文39篇、专利文献369639篇;相关期刊83种,包括材料导报、功能材料、低温建筑技术等;
相关会议31种,包括第十六届全国纤维混凝土学术会议、“第七届全国特种混凝土技术”交流会暨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混凝土质量专业委员会2016年年会、中国硅酸盐学会固废分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固废处理与生态环境材料学术交流会等;抗碳化性能的相关文献由525位作者贡献,包括朱从香、刘娟红、何霞等。
抗碳化性能—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369639篇
占比:99.95%
总计:369816篇
抗碳化性能
-研究学者
- 朱从香
- 刘娟红
- 何霞
- 杨鼎宜
- 潘钢华
- 王虹
- 郑娟
- 吴克刚
- 季锡贤
- 张廷雷
- 张鹏
- 李世秋
- 李秋义
- 杨岭
- 林宗寿
- 王伟
- 王培铭
- 祝战奎
- 许飞
- 谢友均
- 车树武
- 万朝均
- 万齐才
- 代小兵
- 任婷婷
- 伍勇华
- 何娟
- 何廷树
- 冯庆革
- 刘金军
- 卢凌寰
- 史红燕
- 叶建雄
- 吕亚军
- 夏建民
- 宋少民
- 张小静
- 徐仁崇
- 朱惠英
- 李升宇
- 李华
- 李大志
- 李果
- 李腾
- 李贞
- 杨善顺
- 杨长辉
- 王兵
- 王欣
- 王洪松
-
-
辜琳然;
刘文娟;
熊欢;
吴汉美
-
-
摘要:
以纳米CaCO_(3)作为掺杂填料,在普通硅酸盐水泥中掺入不同含量的纳米CaCO_(3)(0,2%,4%和6%)(质量分数),制备出了一系列纳米CaCO_(3)混凝土复合材料。对其晶格结构、微观形貌、孔隙分布、力学性能和抗碳化性能进行了分析表征,探讨了纳米CaCO_(3)增韧混凝土复合材料的机理。结果表明,适量纳米CaCO_(3)的掺杂,使混凝土复合材料的水化产物晶型更好、结晶度更高,表面变得更加致密化和均匀化,且有效降低了有害孔及多害孔的占比,提高了无害孔和少害孔的占比。当纳米CaCO_(3)的掺杂含量为4%(质量分数)时,混凝土复合材料表面的改善效果最好,碳化深度最低为5.91 mm,抗压强度和劈裂强度均达到了最大值,分别为37.92和2.37 MPa。综合可知,纳米CaCO_(3)的最佳掺杂比例为4%(质量分数)。
-
-
郭寅川;
黄忠财;
王文真;
申爱琴;
李得胜
-
-
摘要:
为解决湿热地区混凝土碳化破坏严重的问题,在室内模拟湿热环境,通过碳化试验研究了超吸水性树脂(SAP)粒径和掺量对混凝土抗碳化性能的影响;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碳化前后混凝土的微观形貌进行分析;采用压汞仪(MIP)对混凝土不同层位的孔结构进行剖析.结果表明:SAP材料可有效提高混凝土的抗碳化性能,且随着碳化龄期的增长,混凝土的抗碳化性能显著提升;虽然SAP的掺入增大了混凝土的孔隙率,但可以细化各层位之间的孔结构,降低孔隙间的连通性;SAP释水后在孔隙外部形成较为致密的环形层,且SAP促进水化可以较好地填充孔隙,减少裂缝数量和尺寸,从而抑制CO_(2)的扩散,改善了混凝土的抗碳化性能.
-
-
周方均;
王帅;
马兵辉;
翁余烽;
陈泽波
-
-
摘要:
为了更有效的利用钢渣,试验对比研究了钢渣砂、石混凝土的耐久性能。结果表明:钢渣砂、石混凝土的抗碳化性能随着钢渣取代率的增加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碳化早期,钢渣砂、石混凝土的抗碳化性能均强于普通混凝土;在碳化中后期,钢渣取代率为25%的钢渣砂、石混凝土的抗碳化性能都强于普通混凝土,但随着钢渣掺量的增加,其抗碳化性能都越来越差,均次于普通混凝土;当取代率达到100%时,钢渣石混凝土的抗碳化性能均差于钢渣砂混凝土的;钢渣砂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能优于钢渣石混凝土的,但是钢渣砂、石混凝土的抗氯离子渗透性能均次于普通混凝土的,且随着钢渣掺量的增加,钢渣砂、石混凝土的抗氯离子渗透性能都越来越差。
-
-
王金元;
刘荣桂;
崔钊玮;
杨靖韬;
蔡俊华;
唐小卫
-
-
摘要:
混凝土中掺入高吸水性树脂(SAP)对内部湿度、水化程度和抗冻性具有积极作用,但对抗碳化性能有不利影响。基于快速碳化试验,对单掺、复掺纳米二氧化硅(NS)与SAP的混凝土抗碳化性能进行研究,重点分析其在不同碳化龄期下(3、7、14、28 d)立方体抗压强度和碳化深度的发展规律,并利用BP与RBF神经网络对其抗碳化性能进行预测。研究结果表明:(1)碳化作用会提高混凝土抗压强度,碳化后混凝土抗压强度随着SAP掺量的增加而降低,随着NS掺量的增加而提高;(2)单掺、复掺SAP和NS混凝土的碳化深度随NS掺量的增大而减小,随SAP掺量的增大而增大。由于NS超细颗粒尺寸和极高的火山灰活性较好地弥补SAP带来的负面影响,复掺0.16%SAP和1.0%NS混凝土抗碳化效果较佳;(3)通过对25组试验数据进行随机挑选训练集与测试集模拟发现,模型预测值与试验值吻合良好,为纳米二氧化硅改性SAP内养护混凝土抗碳化性能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
-
-
陈际洲;
乔晓立;
唐兴滨;
赵铁军;
王鹏刚;
乔允;
陈强;
谭哲
-
-
摘要:
研究了凝胶型和颗粒型纳米SiO_(2)的分散性和掺量对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抗碳化性能和抗氯离子渗透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同条件下,凝胶型比颗粒型纳米SiO_(2)的分散性好;经过超声处理的比未超声处理的纳米SiO_(2)的分散性要好,可以有效改善混凝土的后期抗压强度、抗碳化性能和抗氯离子渗透性能;在一定范围内,纳米SiO_(2)的掺量越大,对混凝土的性能改善效果越明显。
-
-
刘琼;
刘科元;
于晓琦;
魏婧
-
-
摘要:
以硅酸盐水泥P.O 42.5为基础材料、短切PAN基碳纤维为增强相制备了分散均匀的碳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研究了不同掺杂量(0,0.3%,0.6%和0.9%(质量分数))短切PAN基碳纤维的水泥基复合材料的物相结构、微观形貌、力学性能、耐磨性能和抗碳化性能。结果表明,短切PAN基碳纤维的掺杂加速了水化反应的进行,没有产生新的水化产物,碳纤维在水泥基复合材料中呈三维错落分布,构成网格结构,提高了水化产物之间的结合强度,提高了水泥基复合材料的致密性,从而提高了水泥基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耐磨性能和抗碳化性能。随着短切PAN基碳纤维掺杂量的增加,水泥基复合材料7和28 d的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均表现出先增大后降低的趋势,而质量损失率和碳化深度则表现出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当短切PAN基碳纤维的掺杂量为0.6%(质量分数)时,质量损失率达到最小值0.34%,养护7和28 d后,抗压强度达到了最大值69.3和86.4 MPa,抗折强度也达到了最大值11.1和14.1 MPa,而碳化深度达到最低值0.35和2.53 mm。综合分析可知,短切PAN基碳纤维的最佳掺杂量为0.6%(质量分数)。
-
-
周文娟;
张晨;
胡牛涛
-
-
摘要:
为探究再生微粉材料性能与混凝土性能的关系,采用X射线衍射(XRD)、X射线荧光光谱(XRF)、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激光粒度分析、氮气吸附法、勃氏透气法等方式对再生微粉材料性能进行表征;研究掺加再生微粉后的混凝土抗压强度、抗碳化性能、抗冻性能的变化。结果表明:再生微粉内表面积大,孔体积为0.045 cm^(3)/g,内部微孔孔径2~5 nm,表面粗糙,在混凝土中的吸水量大;再生微粉粒径较大,潜在活性较低,掺入混凝土后具有微集料效应和活性效应;混凝土中单掺再生微粉,抗碳化性能降低,抗压强度减小,但掺入质量分数小于20%时,混凝土抗压强度比不低于0.7;与粉煤灰或矿粉复掺入混凝土后抗压强度、抗碳化性能均有提高;矿粉与再生微粉以质量比为2∶1复掺入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抗碳化性能提高明显;抗冻性能测试中冻融循环次数较少时,单掺再生微粉的混凝土具有更好的抗冻性能,复掺矿粉的抗冻性能总体较好。
-
-
张鹏;
代思源;
吕亚军;
王娟
-
-
摘要:
为研究有机涂层对水泥基复合材料耐久性的影响,采用成膜型的氯化橡胶涂料和聚氨酯涂料以及渗透型的有机硅烷浸渍剂对纳米SiO2和PVA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进行不同的表面防护处理,并对防护后的试件进行加速碳化、氯离子渗透和抗渗性能研究.试验结果表明:经过氯化橡胶、聚氨酯和硅烷涂层防护后,水泥基复合材料的28 d加速碳化深度较未经防护时分别降低了约61%、65%和17%,抗碳化性能有所提高,成膜型涂层的抗碳化效果较为显著.防护后材料非稳态氯离子扩散系数分别降低了约37%、44%和42%,抗氯离子渗透性能均有所增强.在进行毛细吸水试验时,经渗透型硅烷防护的试件渗水高度降低了约73%,经成膜型氯化橡胶和聚氨酯防护试件渗水高度分别降低了约15%和51%,渗透型硅烷防护效果较好.在进行静水压力为1.2 MPa的抗渗性能试验时,硅烷防护试件渗水高度降低了约31%,氯化橡胶和聚氨酯防护试件渗水高度分别降低了约39%和49%,成膜型聚氨酯涂层防护效果较好.当增加防护次数时,有机涂层防护效果均有所提升.
-
-
王燕峰;
刘松辉;
韩康;
张莉;
管学茂
-
-
摘要:
为了进一步改善硫铝酸盐水泥基双液注浆材料(SCGM)的力学性能和抗碳化性能,采用气-液碳化法合成了超细碳酸钙(SC),研究了SC掺量对SCGM凝结时间、水化硬化性能、抗碳化性能及微观结构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SC可以促进SCGM的水化,提高力学性能及抗碳化性能;当SC掺量为3%(质量分数)时,养护6 h和28 d的抗压强度分别提升29.40%和26.43%,碳化5 d后,碳化深度降低了24.12%,碳化7 d后,碳化收缩降低了19.05%。该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提升SCGM的力学性能和抗碳化性能提供了新方法。
-
-
姚韦靖;
庞建勇;
刘雨姗
-
-
摘要:
为了探究轻骨料混凝土抗碳化性能及微结构,采用绝对体积法配制全轻骨料混凝土(ALWAC)和次轻骨料混凝土(SLWAC),并与普通混凝土(NC)比对,测试混凝土在各龄期下的碳化深度,通过MIP压汞测试对比研究NC和ALWAC碳化前后微细观孔结构变化.结果 表明:轻骨料混凝土特有的内养护效果,轻骨料周围水泥石日趋密实,因而ALWAC和SLWAC较NC抗碳化性能优,且随碳化时间增长碳化速率显著降低;微结构分析表明经历28d快速碳化试验后,NC和ALWAC孔隙率分别由14.36%、30.33%下降至13.53%、28.70%,定量说明了碳元素入侵造成大量孔隙被填充细化,与水泥水化产物反应生成CaCO3,孔径减小,密实度增加.最后给出了基于陶粒掺量的轻骨料混凝土碳化深度预测模型.研究成果可为轻骨料混凝土耐久性预测提供参考.
-
-
祝战奎;
胡建军
- 《第三届全国建筑材料测试技术交流会》
| 2016年
-
摘要:
当前结构工程采用回弹法验收时,往往在进行强度修正时因碳化深度较大,使得混凝土推算出的强度与实际值偏差较远.也影响了粉煤灰、矿渣粉在混凝土中的大量掺入,认为"水泥掺量高的混凝土才好",这不符合建材行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本论文在自然条件下碳化,检测不同掺和料掺量的混凝土和砂浆的碳化深度,研究了矿物掺和料种类、掺量、养护龄期对碳化行为的影响;使用体积法对与相应混凝土相同水胶比、相同胶材比净浆试样的孔隙进行测定.分析掺和料混凝土中孔隙率与其碳化性能的关系.本研究表明,单掺粉煤灰时,随着粉煤灰掺量增高混凝土抗碳化能力在减弱;单掺矿渣粉和复掺粉煤灰、矿渣粉的混凝土,在早期标养时间至7天的前提下,其后期抗碳化性能均较高.究其原因和掺和料在混凝土内部的水化速率和水化程度有关.混凝土早期密实度差,抗碳化差;但后期密实度逐步提高,抗碳化性能也在提高.同时,分析相同掺合料种类和比例的砂浆与混凝土的抗碳化性能,发现他们的影响因素和规律都基本一致.在分析混凝土的孔隙率时,发现混凝土的孔隙率和抗碳化行为有一定的相关性.
-
-
-
-
刘娟红;
车树武
- 《第一届“井冈山论坛”——现代混凝土生产施工技术交流研讨会》
| 2014年
-
摘要:
本文研究了自然条件下,不同膨胀剂掺量对大掺量粉煤灰混凝土抗碳化性能的影响,并研究了早期养护时间对大掺量粉煤灰混凝土抗碳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自然碳化条件下,70d龄期之前,碳化深度增长较快,而后随着龄期的逐渐延长,碳化速率逐渐变缓,180d到360d龄期之间,碳化深度已出现下降趋势;适量的HCSA膨胀剂对大掺量粉煤灰混凝土的早期抗碳化能力的改善有一定的作用;与未掺加膨胀剂的大掺量粉煤灰混凝土相比,6%HCSA膨胀剂掺量的混凝土抗碳化能力最好,8%的次之;对于大掺量粉煤灰混凝土7d的湿养护是必要的.
-
-
-
冯力强;
吴星蓉;
潘存瑞;
魏宏亮
- 《第十八届全国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学术会议暨第十四届预应力学术交流会》
| 2017年
-
摘要:
本文基于甘肃某机关大院东院拆迁工作,选取机关大院2#综合楼项目施工现场的废弃混凝土,经过一系列工艺处理后制备成再生粗骨料,按设计配合比配置再生混凝土,运用试验研究的分析方法,分别从再生混凝土抗压强度、抗碳化性能以及抗冻融性能等方面进行其耐久性的研究,总结了不同因素对再生混凝土耐久性的影响特征.结果表明,再生混凝土的抗压强度、碳化深度以及冻融循环条件下的抗冻性均大于普通混凝土,其耐久性总体来说较普通混凝土差.基于此本文提出了有效改善再生混凝土耐久性的措施以及再生混凝土有待研究的发展方向.
-
-
-
-
张鹏;
高继祥;
代小兵;
张凯旋;
付世东
- 《第十六届全国纤维混凝土学术会议》
| 2016年
-
摘要:
通过混凝土碳化试验和渗水高度试验,研究了纳米粒子和钢纤维对混凝土抗碳化性能和抗渗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纳米SiO2在一定掺量范围内可以提高混凝土的抗碳化性能,但过大掺量的纳米SiO2会对混凝土抗碳化性能产生不利影响.随着纳米SiO2掺量的增加,混凝土的抗渗透性能先增强后降低.适量钢纤维的掺入可以提高纳米混凝土的抗碳化性能,但过量的钢纤维会降低纳米混凝土的抗碳化性能,钢纤维的掺入降低了纳米混凝土的抗渗性能.
-
-
胡伟伟;
徐立斌;
董艺;
聂晓鹏
- 《中国建筑2015年技术交流会》
| 2015年
-
摘要:
混凝土耐久性与国民经济、社会安定、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密切相关,是混凝土材料科学的重大研究课题,是工程界关注的重大科技问题.研究了超低水泥用量山砂混凝土的抗碳化性能和抗氯离子渗透性能,并结合试验结果分析和讨论了超低水泥用量对山砂混凝土电通量和抗碳化性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