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创伤
战创伤的相关文献在1996年到2022年内共计226篇,主要集中在特种医学、外科学、预防医学、卫生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9篇、会议论文16篇、专利文献5089篇;相关期刊51种,包括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医疗卫生装备、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15种,包括第十次全国麻醉学与复苏进展学术会议、中华医学会第十四次全国医学科学研究管理学学术会议暨2014第五届全国医学科研管理论坛、第三届世界灾害护理大会等;战创伤的相关文献由647位作者贡献,包括李钢、周瑾、廖玉辉等。
战创伤
-研究学者
- 李钢
- 周瑾
- 廖玉辉
- 李大伟
- 李春宝
- 王星
- 陈强
-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
- 全军麻醉与复苏学专业委员会
- 刘华渝
- 刘道成
- 包俊强
- 宗兆文
- 张铁铮
- 李俊峰
- 李昂
- 沈岳
- 秦昊
- 米卫东
- 赵玉峰
- 陈思旭
- 鲍全伟
- 何忠杰
- 唐国柯
- 姚晖
- 李春林
- 王敬夫
- 王正国
- 田磊
- 蒋建新
- 谢莉
- 贾骏麒
- 顾雪辉
- 马俊勋
- 冯亚非
- 孙波
- 张宏
- 张玲
- 张美霞
- 徐建国
- 李丽
- 李明贤
- 李磊
- 林新颖
- 梁华平
- 王亚威
- 王烈
- 王爱民
- 王靖
- 祁亚峰
-
-
许鑫鑫;
鲁意迅;
梁文全;
陈凛
-
-
摘要:
战创伤性腹部创伤作为战场环境下的常见伤情,有其作为创伤的共性,也有其独特性。而战创伤性小肠损伤作为腹部战创伤最为常见损伤之一,在战场环境医疗资源极其有限的条件下,对其诊断策略及治疗原则的深入考量和妥善安排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重点探讨近年来战创伤性小肠损伤的诊治策略及研究进展。
-
-
赵明
-
-
摘要:
《Emergency War Surgery》总结了2007—2017年美军在历次战争中战创伤的各种类型和治疗经验,为在作战环境下进行医疗救护提供重要参考。本文对其颅脑损伤部分进行归纳分析,从救治理念、伤情判断、救治要点三方面归纳美军的实践经验,以及颅脑穿透伤的伤情判断、检诊要点和预后判定,详细介绍颅脑战创伤救治中的关键步骤和要点,突出战场环境下颅脑战创伤治疗的特点,以提高我国颅脑战创伤救治的效率和水平。
-
-
李阳;
张连阳
-
-
摘要:
战创伤医学科普工作任重道远,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为解决科技强、科普弱的问题,《创伤外科杂志》于2022年起新设医学知识普及栏目,但在组稿过程中也发现不少作者仍沿用学术论文的写作模式导致科普文章晦涩难懂、形式呆板、可读性不强。本文在论述学术期刊定位和战创伤医学知识普及意义的基础上,从作者撰稿、专家审稿和编辑编校等环节剖析问题并提出建议,供各位同道在战创伤医学知识传播普及过程中参考。
-
-
孟冰;
冯亚非;
谭权昌;
邱海洋;
王靖;
雷伟
-
-
摘要:
伤员的高效救治是军队战斗力的关键保障,也是军队卫生人员的核心使命,更是凝固军心的重要保证。为了实现一线战场的高效救治,使伤员尽快重返战斗岗位,美军总结发展出了一线战救的“101”策略,即“白金十分钟”和“黄金一小时”,并在阿富汗和伊拉克等一系列军事行动的实践检验中证实,该策略能够显著的提升战救效率,降低伤员死亡率。本文通过回顾美军一线战伤救治的“101”策略及其组织实施特点,总结了适用于我军的战场救护原则,以期能给我军的一线战伤救治能力体系建设带来一些新的启示。
-
-
郝昱文;
施凯文;
王彬华;
徐超颖;
南杰;
李晓雪
-
-
摘要:
根据美军途中战伤救护委员会(CoERCCC)2021年最新发布的研究报告,战场创伤在途救治领域的十大研究方向之首是医疗记录研究。基于战场救援的特殊环境,救治链条的伤员伤情和救治数据对于救治过程的持续改进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在战场环境下,哪些数据具有重要医疗价值、如何快速获取以及如何提高数据的有效利用率是实践中的难点。本文主要阐述了美军战创伤信息采集和记录的发展过程和现状,具体分析了其战创伤信息链路发展的创新点和优势,为提高我国战创伤信息利用能力,改善救治效果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
-
曹媛媛;
陈鑫(综述);
李筝(审校)
-
-
摘要:
随着现代战争作战模式不断转变及非战争性创伤伤类、伤情不断复杂化,战创伤中伤员低体温发生形式也逐渐增多。有研究报道,腹腔开放者,1 h体温可下降4.6°C。对于严重战创伤患者,体温低于36°C即可发生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其中低体温—酸中毒—凝血功能紊乱形成的“致死三联”恶性循环是导致创伤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文章对战创伤低体温的概念、病因及分级,战创伤低体温的预防急救处理流程以及战创伤低体温复温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
陆红祥;
古丽努尔·库尔班;
文爱清
-
-
摘要:
失血性休克是战创伤患者伤后早期的主要死亡原因,及早输注血浆可有效提高战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存活率。冻干血浆(FDP)与新鲜冰冻血浆(FFP)的成分基本相同,在战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救护中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同时其在储存、运输等后勤保障中具备优势,无论是在战时或平时的创伤救治中都能够确保伤员得到及时有效的液体复苏,提升战创伤伤员的救治水平。本文拟从FDP的研究状况、临床应用效果及使用优势方面做系统分析,以期为FDP在战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救治提供参考。
-
-
田光磊;
杨思明;
付小兵
-
-
摘要:
战创伤包括战争和非战争军事行动条件下的各种创伤以及和平时期各种原因导致的创伤、烧伤和创面等。战创伤学科的发展和救治技术与水平的提高事关国家经济发展、社会安全和全民小康。我们认为,在战创伤学科建设中需要处理好战创伤学科平时和战时的关系、战创伤学科通用和保密的关系、战创伤学科中不同亚专科之间的关系以及战创伤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才能提升战创伤学科的管理水平与效益,更好地发挥其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中的作用。
-
-
申丽文;
阎龙;
蔡琳
-
-
摘要:
高度传染性疾病已成为卫生紧急事件和社会严重关切的问题,如何安全有效空运后送高度传染性疾病战创伤伤病员,是野战医学目前亟须解决的问题。本研究从医疗团队的人员组成、训练与演练、个人防护、心理建设四个方面总结并分析国内外高度传染性疾病战创伤伤病员空运后送医疗团队的建设现状,探索我军高度传染性疾病伤员空运后送医疗团队建设的方法,为完成联合作战传染性伤员空运后送任务提供理论支撑。
-
-
丁海雷;
石梦尧;
张宇;
胡尊琪;
徐嘉鹏;
朱振新
-
-
摘要:
目的:设计一种用于舰船的便携式智能化负压吸引器,并初步观察其试用效果。方法:该便携式智能化负压吸引器采用铝合金外壳,主要由主机和插入一体式废液瓶组成。其中主机由中央控制系统、负压发生系统、负压实时控制系统及供电系统组成,插入一体式废液瓶由轻量的聚丙烯材料制成。结果:经在某大型舰船上初步验证,该吸引器便于单兵携带与前出救援,占用空间少,便于列装,各项参数均满足临床救治需求。结论:该便携式智能化负压吸引器能够实现吸引器小型化和便携化,满足实时负压吸引要求,值得在舰船上进行进一步扩试研究。
-
-
-
胡敏;
许硕贵;
张玲娟;
顾雪辉;
张玲
- 《中华护理学会2016全国急诊护理学术交流会议》
| 2016年
-
摘要:
随着当今世界格局的改变,中国虽然尚无大规模的战事活动,但是与周边国家不乏摩擦,后方医院如何在平时做好战创伤卫勤保障的训练及准备工作,以应对现代战创伤高能高速及批量伤的后勤保障,是军队后方医院的研究重点和实践方向.由于创伤伤病员具有突发性强、损伤多、伤情重、群伤概率高等特征,与近代常规武器战争损伤有较大的相似之处.因此在非战时,军队三甲医院战创伤院内救治流程的探索可依托院内创伤救治流程.立足非战时创伤救治流程,依托战创伤救护演习,构建和完善院内战创伤救治模式,从而提高战创伤救治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
-
-
-
刘宿;
王丽;
葛衡江
- 《第十次全国麻醉学与复苏进展学术会议》
| 2015年
-
摘要:
全球每年死于创伤的人数超过500万,是1~44岁人群的主要死亡原因.创伤后早期死亡的患者中,30%~40%死于难以控制的出血.创伤失血占院前死亡的35%,占伤后24h内死亡的40%,因此严重创伤患者时刻面临出血性死亡的威胁,而这种危险是可预防的.本文将介绍全血输注的应用情况、全血输注的优势和弊端、全血输注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并探讨战创伤极端环境中输血研究的进展。
-
-
-
陈宇;
周林;
陈洪;
李勇;
朱剑武
- 《中华医学会第十四次全国医学科学研究管理学学术会议暨2014第五届全国医学科研管理论坛》
| 2014年
-
摘要:
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作为“创伤、烧伤、复合伤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国家“973”创伤项目首席科学家牵头单位,在战创伤基础研究领域具有明显的优势和特色,同时作为全军唯一的以医院和研究所相结合为运行模式的单位,通过战创伤临床救治的前沿新技术、新方法和新理念等基础研究与临床相结合并转化应用于临床,具有先天的优势。通过前沿生物技术的转化应用研究、组织工程技术及产品的研发、严重战创伤救治的关键技术及器材的转化研究等方向领域进一步明确研究任务和目标,同时加强配套条件建设,创新运行管理机制,使战创伤基础医学研究成果转化为临床应用.初步建立了战创伤转化医学研究的新模式.
-
-
-
-
梁華平;
嚴軍;
王正國
-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急症专业委员会2014年大会》
| 2014年
-
摘要:
感染已被证实为战创伤伤患负伤5天后死亡的主要原因,其防治一直是创伤外科领域的研究热点.战时环境下伤患救治体系与平时条件下灾害医学救援体系存在相容性与互通性故战伤批量伤患感染救治策略对灾害发生后批量伤患的感染防控措施的制定具有借鉴意义.本文介绍了战伤分级救治和时效救治过程中的抗感染策略,进而提出了灾害医学救援分级救治过程中的抗感染措施、时效要求及处置原则,明确了本领域亟待解决的瓶颈问题和未来发展趋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