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小肠损伤

小肠损伤

小肠损伤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2年内共计148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内科学、药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8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24933篇;相关期刊99种,包括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胃肠病学分册、创伤外科杂志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中兽医学分会2017年学术研讨会暨中兽药新产品研发研讨会2017年第二次会议 、第二十七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第二十五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等;小肠损伤的相关文献由450位作者贡献,包括孟立娜、丁瑞峰、冯永文等。

小肠损伤—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8 占比:0.55%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24933 占比:99.44%

总计:25074篇

小肠损伤—发文趋势图

小肠损伤

-研究学者

  • 孟立娜
  • 丁瑞峰
  • 冯永文
  • 刘国宁
  • 刘婉薇
  • 刘德红
  • 及川洋祐
  • 吕宾
  • 大野裕史
  • 姚彬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高志芳
    • 摘要: 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具有强大的解热、镇痛、抗炎、抗血小板作用,是临床最常用的药物之一,但有一定的胃肠道毒副作用。长期以来,临床医生比较重视NSAIDs导致的胃黏膜损伤,而忽视了其对小肠黏膜的损伤。随着小肠镜、胶囊内镜等的发展,NSAIDs相关小肠损伤受到关注,但其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且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本文主要就NSAIDs相关小肠损伤的机制及防治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NSAIDs致小肠黏膜损伤的防治提供参考。
    • 许鑫鑫; 鲁意迅; 梁文全; 陈凛
    • 摘要: 战创伤性腹部创伤作为战场环境下的常见伤情,有其作为创伤的共性,也有其独特性。而战创伤性小肠损伤作为腹部战创伤最为常见损伤之一,在战场环境医疗资源极其有限的条件下,对其诊断策略及治疗原则的深入考量和妥善安排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重点探讨近年来战创伤性小肠损伤的诊治策略及研究进展。
    • 张大涯; 张贯军; 陈升鑫; 刘方; 翟亚奇; 李明阳
    • 摘要: 抗血小板药物致小肠损伤是老年人小肠出血的重要原因。肠系膜脂膜炎(mesenteric panniculitis,MP)是一种罕见、良性、特发性的自限性疾病,其本质是肠系膜脂肪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MP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可能与腹部创伤(含手术)、肿瘤、感染、肠系膜缺血缺氧及自身免疫反应有关。MP临床表现、体征、实验室指标及影像学检查均缺乏特异性,目前尚无公认的最佳治疗方法,临床处理难度很大[1]。
    • 周翔; 赵泽玉; 郭正昌; 李大路; 张宗耀; 周波; 常家聪
    • 摘要: 目的 探究水凝胶对腹腔开放下大鼠小肠氧化应激的保护作用.方法 用过量的对硝基苯氯甲酸酯(PNC)活化聚乙二醇(PEG)两端的羟基,得到PNC-PEG-PNC.用酪胺和壳聚糖分别置换PNC-PEG-PNC分子两侧的PNC,得到壳聚糖-PEG-酪胺分子(CPT).对60只大鼠建立腹腔间隔室综合征模型,后将其随机分为水凝胶组(CPT组)、暂时性关腹组(TAC组)、假手术组(Sham组).CPT组:腹腔开放后,以生物材料CPT水凝胶被覆于开放创面上,再用聚丙烯网片临时关腹;TAC组:腹腔开放后用聚丙烯网片临时关腹;Sham组:逐层进腹后随即关腹.腹腔开放后4h,使用免疫组织荧光染色检测CPT组和TAC组大鼠小肠上皮的氧化应激损伤细胞数量.腹腔开放后4、8、24 h分别使用TBA法和ELISA法测定CPT组、TAC组和Sham组小肠组织的丙二醛(MDA)和8-羟脱氧鸟苷(8-OHDG)水平.结果 腹腔开放后4h,CPT组未观察到肠上皮细胞氧化应激损伤现象,而TAC组可以观察到损伤细胞.腹腔开放后4h,TAC组的MDA和8-OHDG水平明显高于其在Sham组的水平,CPT组的前述指标浓度在TAC组和Sham组之间.在腹腔开放后8 h,CPT组大鼠小肠MDA和8-OHDG的浓度恢复至假手术组水平.在关腹后8h和24h,TAC组的MDA和8-OHDG的浓度有所降低,但仍高于假手术组.结论 生物材料CPT水凝胶能显著降低腹腔开放后小肠氧化应激水平并有利于保护小肠损伤.
    • 潘宜久; 王连魁; 熊华
    • 摘要: 背景: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广泛应用于临床。随着内镜技术的进步,NSAIDs相关小肠损伤越来越多见,但目前尚无明确有效的防治措施。目的:探讨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与Th17细胞失衡在NSAIDs相关小肠损伤中的作用以及血管紧张素1-7[Ang(1-7)]的保护效应。方法:30只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Ang(1-7)治疗组,后两组使用双氯芬酸钠诱导小肠损伤模型。5 d后处死大鼠,取小肠黏膜观察大体和组织学损伤情况;以ELISA法和(或)免疫组化法检测Ang(1-7)以及促炎和抗炎细胞因子水平;流式细胞术分析Treg、Th17细胞占CD4+T细胞的比例。结果:模型组大鼠小肠黏膜广泛充血、水肿,散在多发糜烂、小溃疡。Ang(1-7)治疗组小肠损伤明显减轻,黏膜轻度充血、水肿,散在少量小糜烂灶。治疗组小肠组织Ang(1-7)、抗炎细胞因子水平、Treg细胞数量和Treg/Th17比值较模型组显著升高,抗炎细胞因子水平和Th17细胞数量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均<0.05)。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显示,小肠黏膜Ang(1-7)含量与Treg/Th17比值呈显著正相关(r=0.847,P<0.05)。结论:Treg/Th17失衡可能是NSAIDs相关小肠损伤的重要发病机制,而Ang(1-7)可能通过调节Treg/Th17平衡参与保护NSAIDs相关小肠损伤
    • 罗洋; 朱兰平; 雷月; 赵经文; 王邦茂; 陈鑫
    • 摘要: 非甾体类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s)是一种抗炎镇痛及抗血小板药物,在全世界被广泛使用.但随着NSAIDs的长期应用,其并发症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以往在临床上关注较多的是其导致的上消化道并发症,但随着内窥镜如胶囊内镜和双气囊小肠镜等的普及,人们发现NSAIDs引起的小肠损伤也并不少见.虽然大部分患者并无明显症状,但仍有部分患者出现了明显的症状或复杂的溃疡,需要进行治疗干预.然而,针对NSAIDs相关性肠病的药物尚未被研发,因此,进一步研究NSAIDs相关肠病的发病机制并制定合适的防治策略是有必要的.本文对NSAIDs所致小肠损伤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危险因素、发病机制和治疗进行了归纳总结,为NSAIDs的使用及其并发症的防治提供参考.
    • 珠娜; 刘睿; 郝云涛; 张亭; 乌兰; 杜倩; 王天星; 李勇
    • 摘要: 目的:探讨核桃低聚肽(walnut oligopeptides,WOPs)对辐射小鼠小肠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96只SPF级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6组: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乳清蛋白组(0.44g/kg)、3个WOPs组(0.22、0.44、0.88g/kg),再将每组随机分为2个亚组.连续饮水干预不同溶液第14天,除空白对照组外所有小鼠全身照射3.5Gy剂量60Co-γ射线,分别在辐射后第3天和第14天采用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脂多糖(LPS)、二胺氧化酶(DAO)、D-乳酸水平,对小鼠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进行HE染色,观察其损伤情况,并用ImageJ软件测量绒毛长度和隐窝深度.结果:辐射改变了小肠形态结构,显著降低了绒毛长度,增加了隐窝深度及血清LPS、DAO、D-乳酸水平(P<0.05).与模型对照组相比,预先补充或后期继续干预乳清蛋白和WOPs不同程度地改善了辐照小鼠小肠形态结构.辐射后第3天,与模型对照组相比,WOPs各剂量组小鼠小肠各肠段绒毛长度显著增高(P<0.05),隐窝深度、血清LPS水平、血清DAO水平及血清D-乳酸水平显著降低(P<0.05).辐射后继续干预乳清蛋白及WOPs至辐射后第14天,与模型对照组相比,WOPs中、高剂量组小鼠小肠各肠段绒毛长度显著增加(P<0.05),隐窝深度、血清LPS水平及血清DAO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血清DAO水平则是WOPs低、中剂量组显著降低.辐射后第3天和第14天,乳清蛋白组的效果均不显著.结论:WOPs对辐射小鼠小肠损伤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
    • 吴深宝; 金忠海; 宋俊英; 徐小宏
    • 摘要: 目的:研究中药柴芍承气汤(ChaiShao Chengqi Decoction,CSCD)对大鼠脓毒症继发小肠损伤超微结构改变和核因子κB(NF-κB)的影响,探讨CSCD对脓毒症小肠损伤保护机制.方法:30只大鼠分为3组,对照组、脓毒症模型组和中药治疗组各10只.应用透射电镜观察大鼠小肠组织超微结构改变情况;应用western blot检测NF-κB的表达;采用生化法检测各组大鼠肠组织中的髓过氧化物酶(MPO).结果:(1)模型组小肠组织结构松散,出现自溶现象,线粒体崩解较为严重,形成大量空泡,与模型组比较,中药治疗组大鼠小肠细胞线粒体崩解减少;(2)模型组大鼠小肠黏膜组织N F-κB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应用中药后小肠黏膜组织N F-κB水平均减低(P<0.05);(3)与对照组相比,脓毒症组小肠组织中MPO升高(P<0.05),中药组降低肠组织MPO的表达(P<0.05).结论:柴芍承气汤对脓毒症小肠细胞线粒体崩解减少,对小肠黏膜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大鼠小肠组织NF-κB的信号表达及中性粒细胞浸润有关.
    • 徐宁; 姬超; 张翠萍; 曹晓凌; 牟韶娇; 于振海
    • 摘要: 目的:探讨瑞巴派特对NSAIDs相关小肠损伤的保护作用,分析该保护机制与TLR4/NF-κB信号通路的关系.方法:采用双氯芬酸制作NSAIDsSD大鼠小肠黏膜损伤模型,瑞巴派特进行干预.对肠黏膜组织行大体形态学观察、组织病理学评分,ELISA、免疫组化、免疫印迹及PCR检测TLR4/NF-κB等相关蛋白在肠黏膜中的表达情况.结果:瑞巴派特干预组小肠黏膜组织的大体评分及组织病理学评分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细胞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1及ZD1的表达在模型组表达下调,在瑞巴派特干预组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TLR4及NF-κBp65蛋白及IL-1β、IL-8、TNF-α含量在模型组小肠黏膜中表达升高,经瑞巴派特干预后表达下降(P<0.05);而负性调控因子Tollip蛋白在模型组表达降低,经瑞巴派特干预后Tollip的表达明显上调(P<0.01).PPAR-γ表达在3组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瑞巴派特有效降低了肠道黏膜的炎症反应,可能与抑制TLR4/NF-κBp65信号通路的过度激活有关.
    • 金晶; 谭诗云; 方向明
    • 摘要: 质子泵抑制药(PPIs)可有效治疗胃和十二指肠的损伤出血,但对非甾体抗炎药(NSAIDs)所致小肠损伤效果不佳,甚至加重损伤的程度.PPIs通过改变肠道菌群和增加胆汁酸的细胞毒性等机制加重NSAIDs药物引起的小肠损伤,联合用药前应充分评估患者的获益及风险,治疗时需兼顾上下消化道,可选用具消化道黏膜保护功能的特殊组胺H2受体拮抗药如拉呋替丁;尽可能选用对消化道影响较小的NSAIDs药物如选择性COX-2抑制药;补充肠道益生菌,纠正肠道微生态;使用消化道黏膜保护药物;必要时使用肠道的局部抗菌药.考虑到COX-2抑制药和PPIs的心血管风险,对于患有心脑血管疾病和存在心脑血管疾病风险的患者,应慎用此两类药物.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