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复温

复温

复温的相关文献在1937年到2022年内共计473篇,主要集中在临床医学、外科学、儿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24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87593篇;相关期刊209种,包括解放军护理杂志、齐鲁护理杂志、中国临床护理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2007年全国护理风险、护理成本管理及临床护理新进展(杭州)学术研讨会等;复温的相关文献由1244位作者贡献,包括刘杰、周晓明、刘洋等。

复温—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24 占比:0.37%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87593 占比:99.63%

总计:87918篇

复温—发文趋势图

复温

-研究学者

  • 刘杰
  • 周晓明
  • 刘洋
  • 莫新少
  • 陈似霞
  • 冯雪森
  • 冷顺
  • 刘静
  • 喻峰
  • 张树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惠颖; 王涛; 米辉耀; 高洪如
    • 摘要: 介绍了一种羽流试验台外流程系统,重点就液氦外流程供应系统进行深入研究,详细阐述了液氦外流程供应系统的系统组成、工作原理、测量控制系统设计等方面的内容。液氦外流程供应系统和液氮外流程供应系统一起提供羽流试验环境的低温介质,且采用气氮外流程供应系统可完成试验台设备的复温工作。
    • 曹媛媛; 陈鑫(综述); 李筝(审校)
    • 摘要: 随着现代战争作战模式不断转变及非战争性创伤伤类、伤情不断复杂化,战创伤中伤员低体温发生形式也逐渐增多。有研究报道,腹腔开放者,1 h体温可下降4.6°C。对于严重战创伤患者,体温低于36°C即可发生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其中低体温—酸中毒—凝血功能紊乱形成的“致死三联”恶性循环是导致创伤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文章对战创伤低体温的概念、病因及分级,战创伤低体温的预防急救处理流程以及战创伤低体温复温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解雨; 李春梅; 贺小丽; 罗艳; 王艳; 王亚玲
    • 摘要: 目的针对西藏高原环境的特殊性,调查伤病员低体温转运评估处置现状,为西藏高原低体温伤病员的管理提供参考。方法2021年6月采用分层抽样与便利抽样结合的方法,选取军队医院、卫生连、前伸医疗队/手术队的护士长、护士、医师、卫生员共122名参与调查。问卷的主要框架是围绕医护人员对低体温伤病员的管理重视程度、低体温管理装备及装备使用情况进行构建。结果36.89%的医护人员认为低体温是36°C;19.67%的医护人员会测量伤病员的耳温;56.56%的医护人员会对收缩压<90mmHg的伤病员进行体温监测;分别有40.16%、45.08%、35.32%的医护人员会使用加温输液、电热毯、升温毯对高原低体温伤病员进行复温;目前复温设备存在的不足主要是71.31%的人员认为携带不方便、58.20%的人员认为设备不能调节温度、58.20%的人员认为转运途中能源供应不足;82.79%和71.31%的医护人员建议采用蓄电池和太阳能作为高原复温装置的能源供给。结论西藏高原伤病员低体温的评估、监测、复温情况均不容乐观,管理者应积极引进有效的复温装备,并开展针对低体温相关知识的培训,以便提高相关卫生人员的高原低体温认知水平和低体温复温装备的使用能力,完善西藏高原伤病员救治时的低体温管理。
    • 薛乾隆; 金小乐; 王慧; 高飞; 李琳琳; 王佳; 杨李鹏; 张志斌; 焦会珍
    • 摘要: 目的探讨经导管动脉溶栓治疗冻伤对患者末梢循环及血浆血栓素B_(2)(TXB_(2))与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的影响。方法选取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自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80例冻伤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A组与B组,每组各40例。A组患者采取快速复温治疗,B组在A组基础上,联合经导管动脉溶栓治疗。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末梢循环功能、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比容(HCT)、血小板计数(PL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TXB_(2)与6-keto-PGF1α水平。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乳酸(Lac)水平均低于治疗前,血氧饱和度(SpO_(2))、皮肛温差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且B组患者Lac水平低于A组,SpO_(2)、皮肛温差水平均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WBC水平均降低,HCT、PLT水平均升高,且B组WBC水平低于A组,PLT水平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APTT、PT水平均升高,FIB水平均降低,且B组APTT、PT高于A组,FIB水平低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TXB_(2)、MDA水平均降低,6-keto-PGF1α、SOD水平均升高,且B组TXB_(2)、MDA水平低于A组,6-keto-PGF1α、SOD水平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导管动脉溶栓治疗可有效改善冻伤患者末梢循环功能,改善APTT、FIB等凝血纤溶活性指标与TXB_(2)、6-keto-PGF1α水平,从而有效避免血栓形成。
    • 仇丽华; 赵振华; 冯波; 姚媛媛; 凌琳
    • 摘要: 目的 了解ICU患者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24 h内低体温发生率及体温变化趋势,为优化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体外加温方案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医院电子病历系统、重症监护护理系统、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护理记录单回顾性收集2019年行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的ICU患者一般资料,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相关资料,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启动后0~h、4~h、8~h、12~24 h最低体温.结果 共纳入213例ICU患者的784例次数据.84例患者(39.4%)发生低体温(核心体温<36°C);低体温患者的APACHEⅡ评分和序贯器官衰竭估计评分、病死率显著高于非低体温患者(均P<0.01).122例次(15.6%)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运行过程出现低体温,其中运行4 h内体温下降显著(P<0.05),随后20 h内体温无明显回升;低体温组机械通气率更高,治疗前体温更低(均P<0.01).结论 ICU患者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低体温发生率较高,且24 h内体温复温效果不理想,常规的保温/复温方案有待进一步优化.
    • 仇丽华; 赵振华; 冯波; 姚媛媛; 凌琳
    • 摘要: 目的了解ICU患者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24 h内低体温发生率及体温变化趋势,为优化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体外加温方案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医院电子病历系统、重症监护护理系统、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护理记录单回顾性收集2019年行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的ICU患者一般资料,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相关资料,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启动后0~h、4~h、8~h、12~24 h最低体温。结果共纳入213例ICU患者的784例次数据。84例患者(39.4%)发生低体温(核心体温<36°C);低体温患者的APACHEⅡ评分和序贯器官衰竭估计评分、病死率显著高于非低体温患者(均P<0.01)。122例次(15.6%)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运行过程出现低体温,其中运行4 h内体温下降显著(P<0.05),随后20 h内体温无明显回升;低体温组机械通气率更高,治疗前体温更低(均P<0.01)。结论ICU患者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低体温发生率较高,且24 h内体温复温效果不理想,常规的保温/复温方案有待进一步优化。
    • 陈向军; 张晓宁; 于丽; 孙伟晶; 高国珍
    • 摘要: 目的 通过低温乙醇浸泡法制备冻伤动物模型,制备丹红复温液,研究其对冻伤大鼠早期组织微循环的影响.方法 将30只Wistar大鼠在-20°C制成冻伤模型,按照抛硬币法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5只.实验组采用丹红复温液,配比为1000 mL 0.9%氯化钠注射液加入丹红注射液200 mL,恒温42°C;对照组采用常规复温液,09%氯化钠溶液1000 mL,恒温42°C;各组复温时间为30 min/次,3次/d.分别于冻伤复温后24、48、72 h切取部分冻伤组织,制成5 mm×5 mm的病理切片,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2组大鼠在冻伤复温后不同时相点冻伤组织的病理形态学特征及血管内皮的完整性情况;同时于上述观察点取大鼠眶内血液,检测循环血液中内皮细胞的数量.数据行配对t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 冻伤复温后24 h,可见实验组和对照组均出现表皮萎缩,角质层减少的现象,实验组可见皮肤附属器,对照组无皮肤附属器;冻伤复温后48 h,2组均发生真皮变性,实验组真皮完整,对照组组真皮缺损,不连续;冻伤复温后72 h,可见实验组血管内皮细胞细胞核的数量明显多于对照组.实验组冻伤复温后24、48、72 h的内皮细胞计数分别为(3.05 ±0.27)×107/L、(4.29 ±0.31)×107/L、(5.14±0.21)×107/L;对照组的内皮细胞计数分别为(3.62±0.14)×107/L、(4.87 ±0.69)×107/L、(5.90 ±0.56)×107/L,随着复温时间的增加,2组内皮细胞数量呈逐渐递增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72.49、233.30,P <0.05);不同时相点,实验组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7.26、2.97、4.92,P<0.05).结论 通过模拟大鼠冻伤模型,给予早期复温治疗,发现丹红复温液可降低血管内皮细胞的受损率,减少冻伤组织微循环的损伤,由此可见丹红复温液可用于早期冻伤治疗,而且其疗效优于常规复温液.
    • 赵振华; 邢星敏; 冯波; 俞琳; 沈萍; 董大伟; 仇丽华
    • 摘要: 目的 总结成人危重低体温患者复温管理的相关证据,为临床实践提供指导.方法 根据循证护理方法确立循证问题,根据证据的"6S"模型,从"证据金字塔"上层开始检索国内外有关成人危重患者低体温复温管理的相关证据,证据资源类型包括临床决策、推荐实践、证据总结、指南、专家共识.由2名研究人员独立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并对符合质量标准的文献进行证据内容提取.结果 共纳入8篇文献,包括2篇临床决策,1篇推荐意见,3篇证据总结,2篇专家共识.共提取出涉及体温监测(3条证据)、复温目标(2条证据)、复温措施选择(5条证据)、复温风险管理(7条证据)、复温并发症监测(5条证据)的22条证据,证据等级1~5级.结论 本研究从5个维度汇总了成人危重患者低体温复温管理证据,为临床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但本研究汇总的证据来源多为国外研究,建议研究者在使用本次汇总的证据时,要充分评估每条证据在临床的可行性、适宜性、临床意义和有效性,并评估证据在临床应用的障碍与促进因素,以确保证据在临床的顺利应用.
    • 冀连梅
    • 摘要: 若患者在雪地冻伤,应该尽快找到温暖的地方进行复温,如果第一时间找不到温暖的地方,那就利用身体的热量--例如把冻伤的手夹在腋下。复温时切记不能用热水冲烫冻伤部位,而是要用和体温相当的37~40°C的温水浸泡20分钟左右。通常轻度冻伤不用药物治疗,注意保暖以及涂抹保湿润肤霜即可。对于中度冻伤,可以居家护理,如果水疱溃破继发了感染,可以涂抹红霉素软膏或者莫匹罗星软膏。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