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物
感物的相关文献在1934年到2022年内共计165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文学理论、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4篇、专利文献947552篇;相关期刊146种,包括船山学刊、文史知识、内蒙古电大学刊等;
感物的相关文献由164位作者贡献,包括李健、付玉东、童庆炳等。
感物—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947552篇
占比:99.98%
总计:947716篇
感物
-研究学者
- 李健
- 付玉东
- 童庆炳
- 俞平伯
- 刘桂华
- 张莹
- 曹瑞娟
- 李天道
- 李晓峰
- 陈泓伶
- 丁国成
- 丁永忠
- 上官文金
- 乐风
- 乔乔
- 何月慧
- 克地
- 公沿海
- 冯璞
- 刘云思华
- 刘冰
- 刘华文
- 刘德军
- 刘方
- 刘晋梅
- 刘欣
- 劳威
- 包宇飞
- 单义翔
- 卞良君
- 叶永红
- 叶辛
- 吴显泉
- 吴浩军
- 吴玉洁
- 周世波
- 周学红
- 周振甫
- 夏朝阳
- 姜纬
- 姜艳秋
- 孙树木
- 宁仁选
- 宋云
- 宋生贵
- 寇鹏程
- 常鸿雁
- 张勇
- 张坤晓
- 张德建
-
-
刘欣;
梁明
-
-
摘要:
“感物”是刘勰在中国传统物感说基础上系统深化形成的文思发生论美学范畴。刘勰从运思开启阶段的思维体验出发,系统地回答了心物何以感应、物我如何感应、感物之思如何导向文艺创作的问题,概括了文思发生的完整环节。在“感物”中,“物”的自然义、社会义分别在生命本体同构性的生命化、生活现实亲近性的审美化中,发生了深刻的内涵转化;“心”则在主体提升与审美觉醒的语境中,具有了更多能动性、审美化意义;心物之间形成一种“合作”与“对话”辩证结合的新型“双边”互动关系。感物思维揭示了作家运思中情致盎然、思意深沉的兴感体验,提供了作家思想开展的内在动力和价值导向;也揭示了心物感应中触类感思、情象融会的运思体验,提供了情感“对象化”着陆之基,推动着心象的加工深化,为进一步文思活动的展开奠定了基础。
-
-
夏朝阳
-
-
摘要:
“感物”是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范畴,其中包含的“物感”与“感物”话语并非同时出现的,内涵也不能简单等同。物感诞生于巫官文化向史官文化转变的转型期,物占主导作用,物感动人,先物后情,决定心之所感。之后,随着礼乐文化向礼法文化过渡,人的主体性增强,对世界的体认深入,感物逐渐兴起,并最终在六朝定型。感物指人在心物关系中占主导作用,先情后物,人感受物,借物言情。感物与物感最终融合成为无功利的心物感应,代表以人为主导的人与物无间的交流沟通。自物感至感物,是社会关注点从物人关系逐渐转移到天人关系和人自身的过程,也是人逐步体认到自身重要性的过程。
-
-
上官文金
-
-
摘要:
感物说和物哀说皆表现自我与外物的关系,浅略地比较二者的审美呈现结果已然不足以明白其真正的区别,必须溯源二者物我关系的心理根源,明确二者的同根同源性.与此同时,从审美心理生成机制出发,在具体的作家、作品中分析二者在审美知觉中对象刺激、期待投射和盲点冲突的差异.在二者异同的分辨中,明晰中华民族审美心理的世界性和传承性.
-
-
李程蔚;
高文强
-
-
摘要:
汉代整个思想文化界对"物"有了新的认识,"天人合一"的宇宙图式和结构中,物和物、物和人之间存在着相互感应的关系,大大推进了汉代人对于身边物的运动、现象以及表征的精微观察,发展了一种属引相续的联想和类推的思维。赋作家在赋作中注入了"体物的精神",以三种特别的方式纂组成文:摹物通过汉字的声形之美极尽刻画物的形貌;感物以"五行""阴阳"等特殊的描叙方法使物也具有了生命性德;类物是一种以物象作为语料所进行的语言复制,为汉赋的语言生产制造动力。这种"体物"的精神成就了汉赋巨丽宏伟的气势,华美炫丽的语言和与天地参的精神。
-
-
-
刘云思华
-
-
摘要:
感物理论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重要一环,其包裹的浓郁偶然性和非理性使文学创作和审美中的肇始性问题具有可待阐释的理论空间.以"感物"出发,论述中国古代文论中关于文学发生的几个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物,列于文学发生的前端,由物及心,心物交互.六朝时,感物被普遍解释为感物之变,其本质仍在于感象.象的哲学性概念内涵由《周易》始,观物取象,以解天意.象为外在之形,感物之"象"除应包含物象的本体性意义外,还应包裹具有似、喻之意的,包裹着具有人类主体参与性意义的"像"、"喻"之意.在这三种传统的象意阐释基础上,感象也意味着以图像为感知的对象.象的图像意义以汉字的象形造字为逻辑起点,汉字决定了中国文学的发生以象为逻辑起点,筑象以达意,并以求达到万物合一、物我两合的感物美学理想.
-
-
-
郭明浩
-
-
摘要:
天人学说是汉代感物论产生与发展的沃土,《乐记》首论艺术"感物"而生并已臻成熟,阐明了心性之动源于外物触发,导致乐的产生,影响乐的风格与基调,《乐动声仪》还专论诗人感物作诗。汉儒高扬"美刺"有显著的政治意图,但其创作论属性不容忽视,它不但揭橥了"美刺"系诗人的创作动机,还在某种程度上还原了《诗》的创作情境。韩《诗》提出"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已明确注意到下层人民的生命体验、生活经历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作用,并深刻影响中国文学与文学批评的发展。
-
-
叶永红
-
-
摘要:
古人认为,感物是艺术创作的源头,想象构思等一系列创作活动皆受其影响.恽南田的没骨花卉时常透露着明显的"感物"性,将恽南田的生平与其画作联系起来看,我们不难看出其花卉画有着独特的审美风格,其没骨花卉画作品,徜徉于工写之间,写色为骨,全貌淡雅.这一特殊风格形成的内驱力正是"感物",画面上直接可观的内容,包含其潜在的情思,画面上的内容以表达潜在情思为目的而呈现.
-
-
寇鹏程
-
-
摘要:
中国诗论中"吟咏情性"与"吟咏性情"有着巨大的不同,标志着两种诗学理路."吟咏情性"的主要内涵是"情",是由"感物"而来的"感"情,与"性"的关系不大;而"吟咏性情"的主要内涵则是"性",由"性"而来的"情".早期理论以"情性论"为主,宋明以来则主要是"性情论"."情性论"的"情"个体感性维度明显,"性情论"的"情"则理性色彩突出,从"情性"到"性情"的重心转移显示了中国诗论理性化的价值取向.要用"情性"与"性情"的双重视野来看待中国古代诗论中的"情"才较为全面.在这种双重视野下来审视中国的"抒情传统",则会有不同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