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硬膜外血肿
急性硬膜外血肿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2年内共计228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临床医学、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21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78435篇;相关期刊135种,包括中国社区医师、中华创伤杂志、浙江创伤外科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中南六省(区)第十七届神经外科学术会议暨河南省第二十四次神经外科学术年会、2014全国神经损伤大会暨第三届天坛全国神经创伤学术研讨会、2006山东国际神经外科学术论坛等;急性硬膜外血肿的相关文献由557位作者贡献,包括吴洪林、陈汉民、余锦刚等。
急性硬膜外血肿—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78435篇
占比:99.71%
总计:78663篇
急性硬膜外血肿
-研究学者
- 吴洪林
- 陈汉民
- 余锦刚
- 吴洪波
- 张银清
- 徐林海
- 王平振
- 程亭秀
- 肖美
- 邓小海
- 万长滨
- 卢二勤
- 周小利
- 孙奎兴
- 宋凯
- 宋宝新
- 尹家和
- 康宏达
- 张彦平
- 张永生
- 张爱新
- 张玥玮
- 徐国政
- 朱盛
- 李伟
- 李君
- 李宏业
- 李成
- 李明
- 李献忠
- 李玉明
- 杨华
- 林俊明
- 王东华
- 王建华
- 王才永
- 王文浩
- 王涛
- 王静
- 白霄
- 罗飞
- 肖敏
- 胡连水
- 苗雨兴
- 袁邦清
- 解远翔
- 郁毅刚
- 陈胜团
- 马天花
- 黄国河
-
-
林维斌;
赵静;
陈峻严
-
-
摘要:
目的:探讨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比值对早期预测急性硬膜外血肿并脑疝术后发生急性脑梗死的价值。[HTK]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5月—2020年12月收治106例急性硬膜外血肿并脑疝手术患者,依据术后是否发生外伤性脑梗死分为术后梗死组和无梗死组,对其术前测定血清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的水平、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比值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通过ROC曲线下面积评估其对术后脑梗死的预测价值。结果:与无脑梗死组相比,梗死组的术前血清D-二聚体水平、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比值明显高于无梗死组;而梗死组的术前血清纤维蛋白原值低于无梗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比值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63、0.761、0.936,根据AUC,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比值预测能力优于血清D-二聚体水平。结论:急性硬膜外血肿并脑疝术后发生脑梗死患者血栓前状态的血浆存在明显凝血功能异常,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比值可作为预测急性硬膜外血肿脑疝术后并发急性脑梗死的重要指标。
-
-
马巧英;
姚鲜
-
-
摘要:
目的 研究冰山理论的个性化护理干预对急性硬膜外血肿术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急性硬膜外血肿患者128例,按入院顺序分试验组64例、参照组64例.参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试验组在参照组基础上采用冰山理论的个性化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术后引流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遵医行为评分、干预前及干预后2个月生活质量.结果 试验组术后引流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参照组(P<0.05);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13%(2/64),低于参照组18.75%(12/64)(P<0.05);试验组各项遵医行为评分均高于参照组(P<0.05);干预后2个月试验组生活质量高于参照组(P<0.05).结论 冰山理论的个性化护理干预可促进急性硬膜外血肿患者术后恢复,改善患者遵医行为,减少并发症,改善生活质量.
-
-
伍伟俊;
王楠斐;
李伯和;
袁宜荣
-
-
摘要:
目的:探讨儿童急性液性硬膜外血肿的临床特征、诊断、可能机制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同期收治的34例儿童急硬膜外血肿的临床资料.其中,A组18例,为普通急性硬膜外血肿病例,B组16例,为急性液性硬膜外血肿病例;分别比较血肿部位、CT值、凝血功能、治疗方式等.结果:B组CT值明显低于A组,A组7例保守治疗,11例行常规骨瓣开颅手术,无死亡病例.B组单纯性硬膜外血肿11例,合并脑挫裂伤5例,5例行非手术治疗,全部治愈;10例行颅骨钻孔引流术,均证实有颅骨骨折,全部治愈,无死亡病例.结论:儿童急性液性硬膜外血肿有别于普通急性硬膜外血肿,手术行颅骨钻孔引流是一种简便的方法.
-
-
-
刘洁菲;
酒晓盈;
赵培
-
-
摘要:
目的 探讨小骨窗开颅清除术对外伤性急性硬膜外血肿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4月至2019年1月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外伤性急性硬膜外血肿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手术方案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开颅手术治疗,观察组接受小骨窗开颅清除术治疗.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术中出血量、术后血肿残留量、血肿吸收时间、脱水剂使用时间,以及术前、术后7 d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髓鞘碱性蛋白(MBP)、中枢神经特异性蛋白S100-β水平,统计两组术后6个月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结果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3.33%(1/30)]低于对照组[26.67%(8/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小于对照组,血肿吸收时间、脱水剂使用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7 d,观察组血清NSE、MBP、S100-β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访6个月,观察组脱落1例,对照组脱落1例.观察组GOS评分[(3.94±0.51)分]高于对照组[(2.28±0.4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小骨窗开颅清除术治疗外伤性急性硬膜外血肿,对血肿清除效果确切,可有效减小手术创伤,促进患者脑组织的恢复,改善预后,并发症较少.
-
-
唐权伟;
吴学平;
侯成林;
王冬;
谭皓;
秦保平
-
-
摘要:
硬膜外血肿的血肿位置主要位于颅脑内板和硬脑膜之间,多发生在幕上半球的凸面内,总体约占据颅脑损伤的30%,大多数小的血肿可自行吸收.依据2015年《中国颅脑创伤外科手术指南》,相当一部分需要外科手术急诊清除血肿.但对于伤后出血量较少,随着病程发展出血逐渐增多从而引起神经功能症状或障碍的血肿,是否可以提前予以干预及有效的治疗,以减少开骨瓣清除血肿的风险,减少住院时间,降低医疗费用,减少并发症是本次课题研究的重要内容.随着介入技术日新月异地发展,对颅内外较多的脑血管疾病诊断治疗已经获益,研究颇多,但对外伤性急性硬膜外血肿,由于脑膜中动脉损伤出血引起的血肿采用介入栓塞技术在国内尚未见相关的报道.鉴于欠发达地区颅脑损伤的发生率仍较高,本课题提出栓塞脑膜中动脉治疗急性硬膜外血肿的可行性及必要性进行探索,同时达到精准治疗目的.本研究拟通过筛选首次颅脑CT额顶部血肿8分,没有脑局灶损害症状和体征的病例,进行脑膜中动脉栓塞,分别从平均住院日、平均住院费用、疗效性、安全性等方面进行分析,为栓塞脑膜中动脉治疗额颞顶部的急性硬膜外血肿提供理论和临床依据.
-
-
吴惠
-
-
摘要:
目的:研究分析在急性硬膜外血肿护理中应用人性化护理干预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收治的88例急性硬膜外血肿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44例)与对照组(44例),两组患者分别接受个性化护理干预与常规护理干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引流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与血肿清除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接受干预后术后引流时间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接受干预后并发症发生率与血肿清除率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应用个性化护理干预能够有效缩短急性硬膜外血肿患者术后引流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临床护理疗效显著.
-
-
任煌原;
叶桓
-
-
摘要:
目的 针对微创颅骨钻孔引流治疗小儿枕部急性硬膜外血肿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GCS评分的影响进行探讨.方法 选择2015年5月至2020年6月本院神经外科收治的枕部急性硬膜外血肿患儿(70例)作为本次实验研究的对象,对其随机分组:将其分为两组进行研究,实验组患者(35例)采用微创颅骨钻孔引流术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35例)则采用传统开颅手术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和患者GCS评分的结果.结果 从住院时间、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和患者GCS评分的结果方面来看,实验组患者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对应数据,两组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小儿枕部急性硬膜外血肿的患儿,采用微创颅骨钻孔引流术进行治疗,能够有效降低患儿的出血和并发症出现情况,同时临床治疗效果好,出院时间快,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并应用.
-
-
-
张万军;
张立红;
王全喜;
黄忠良;
翟燕燕
-
-
摘要:
目的:探讨使用颅骨钻孔引流术联合尿激酶溶栓疗法治疗急性硬膜外血肿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4月至2017年3月期间河北省张家口市万全区中医院收治的114例急性硬膜外血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这些患者分为观察组(57例)和常规组(57例).为常规组患者使用常规开颅手术进行治疗.为观察组患者使用颅骨钻孔引流术联合尿激酶溶栓疗法进行治疗.然后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持续的时间、术后住院的时间、术中的出血量及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法(GCS)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持续的时间及术后住院的时间均短于常规组患者(P<0.05),其术中的出血量少于常规组患者(P<0.05),其GCS评分高于常规组患者(P<0.05).结论:使用颅骨钻孔引流术联合尿激酶溶栓疗法治疗急性硬膜外血肿可减少对患者造成的创伤,促进其快速康复.
-
-
王平振
- 《中南六省(区)第十七届神经外科学术会议暨河南省第二十四次神经外科学术年会》
| 2015年
-
摘要:
目的:分析伴"漩涡征"急性硬膜外血肿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rn 方法:选择36例CT平扫显示有"漩涡征"的急性硬膜外血肿患者为观察组,选择同时间段无"漩涡征"急性硬膜外血肿患者50例为对照组,均接受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GCS评分,血肿出血量及预后情况.rn 结果:术前,观察组患者GCS评分显著降低,且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观察组患者硬膜外血肿出血量较急诊CT术前评估显著增加,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前CT评估及术中测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共11例患者死亡,死亡率为30.5% (11/36),对照组共6例患者死亡,死亡率为12.0% (6/5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存活患者ADL评分比较见表2,观察组ADL评分优良率为64.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84.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n 结论:伴"漩涡征"急性硬膜外血肿患者病情呈进行性加重,患者死亡率高,预后差,应该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
-
-
郭宗培;
马大程;
高昊
- 《2014全国神经损伤大会暨第三届天坛全国神经创伤学术研讨会》
| 2014年
-
摘要:
目的:探讨急性硬膜外血肿保守治疗的规律.方法:急性硬膜外血肿病例20例采取保守治疗,入院后给予止血和脱水降颅压治疗,定期头颅CT复查.出血期过后即予联合应用尼莫地平,长春西汀,银杏达莫等脑血管扩张药物,7-10天水肿有所消退后即高压氧治疗.结果:20例硬膜外血肿除2例手术外18例均完全吸收,吸收时间32-44天,平均37天.随诊半年无复发.结论:较大硬膜外血肿在出血期过后,病情一旦稳定, 应尽早、足量和足疗程地联合使用多种脑血管解痉药物和脑血管扩张药物,尽早高压氧治疗,能有效促进急性硬膜外血肿吸收.
-
-
-
王玉荣;
常燕
- 《中国股血管病论坛》
| 2005年
-
摘要:
外伤性急性硬膜外血肿传统的观念以去骨瓣开颅血肿除术为主,本院自2004年-2005年,选择性应用特制一次性使用颅内血肿穿刺清除治疗急性外硬膜外血肿108例,本文对穿刺清除术的术中配合和术后护理进行了总结.
-
-
-
杨伟伟
- 《中国法医学会全国第十八届法医临床学学术研讨会》
-
摘要:
头部外伤是临床医学中最常见的一种损伤,其损伤常常涉及到的类型及程度不同而会出现不同的临床症状及体征.由外伤所致的颅内血肿占临床的34-38%,而急性硬膜外血肿占颅内血肿的90%以上.其临床特点:伤后出血速度快,短时间内出现颅内高压,血肿进行性增大,需严密观察,及时治疗(95%需手术治疗)方能获良好转归.伤残评定应以人体伤后治疗效果为依据,认真分析残疾与事故、损伤之间的关系,实事求是地评定。评定时机应以事故直接所致的损伤或确因损伤所致的并发症治疗终结为准,不以硬膜外血肿为伤残标准,损伤后遗留的周围神经损伤留下的后遗症为评定标准。依照法医学原则对受伤人员进行身体检查做出合理的评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