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开颅血肿清除术

开颅血肿清除术

开颅血肿清除术的相关文献在1994年到2022年内共计662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58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119334篇;相关期刊250种,包括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现代诊断与治疗、浙江创伤外科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第六届广西青年学术年会、2016年湖北省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学术年会、中国法医学会全国第二十届法医临床学学术研讨会等;开颅血肿清除术的相关文献由1437位作者贡献,包括刘亚坤、吴文昌、吴雪松等。

开颅血肿清除术—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58 占比:0.55%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19334 占比:99.45%

总计:119996篇

开颅血肿清除术—发文趋势图

开颅血肿清除术

-研究学者

  • 刘亚坤
  • 吴文昌
  • 吴雪松
  • 潘荣南
  • 王勇
  • 袁淼
  • 张军
  • 李兵
  • 李嘉
  • 李岩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举军; 韩向阳
    • 摘要: 目的 探讨应激性高血糖对脑出血开颅血肿清除术预后的影响.方法 以80例脑出血开颅术后应激性高血糖患者为对象,以80例术后未发生应激性高血糖患者为对照组.对比两组预后.结果 两组血肿量、凝血酶原时间(PT)、、血小板计数(PLT)纤维蛋白原(Fbg)、发病至手术时间比较无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GOS评分低于对照组,ICU时间占总住院时间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再出血、颅内感染、术后30 d死亡率分别为21.25%、23.75%、48.75%,高于对照组(8.75%、8.75%、28.75%,P<0.05).结论 应激性高血糖可导致脑出血患者术后预后不良.
    • 张立阳; 胡永珍; 余同英
    • 摘要: 目的:探究不同术式治疗脑出血的安全性及其对神经功能、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19年12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惠州医院收治的92例脑出血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治疗差异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例。两组术前均予以相关干预,对照组实施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观察组实施微创颅内抽吸术治疗。比较两组术前、术后炎性反应,术前及术后2周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安全性。结果:术后,两组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均提高,观察组CRP、TNF-α、IL-6、IL-8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2周,两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均降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表(ADL)评分均升高,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AD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微创颅内抽吸术治疗脑出血患者可进一步降低机体应激性,稳定炎性反应,提升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具备较高安全性,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 陈健龙; 林秀明
    • 摘要: 目的探讨七氟烷在高血压脑出血开颅血肿清除术中降压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方便选取2020年6月—2021年5月期间该院收治的102例高血压脑出血开颅血肿清除术患者,以随机数表划分为两组,各51例。对照组患者持续静脉泵入瑞芬太尼0.2~0.3 mg/h与丙泊酚4.0~6.0 mg/(kg·h)进行麻醉维持;研究组持续吸入3%~6%七氟烷与静脉泵入瑞芬太尼0.2~0.3 mg/h进行麻醉维持。两组中均泵入硝普钠控制血压。比较两组不同麻醉时间点[插管前(T1)、开始手术时(T2)、结束手术拔管时(T3)]的血压[舒张压(DBP)与收缩压(SBP)]、心率(HR)指标,术后恢复自主呼吸时间、睁眼时间,以及麻醉相关不良反应情况。结果研究组T3时间点DBP(85.20±3.03)mmHg、SBP(116.02±2.52)mmHg指标较对照组(95.52±4.20)、(125.65±3.02)mmHg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231、17.485,P0.05)。研究组麻醉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3.92%与对照组5.88%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0,P=1.000)。结论七氟烷能够维持高血压脑出血开颅血肿清除术患者血压的稳定性,可作为降压麻醉方案在临床中推广与应用。
    • 席海鹏; 寻仁德; 钟鄂军; 吕立; 屈洪涛
    • 摘要: 目的比较神经导航下血肿穿刺引流术与开颅显微镜下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该院神经外科2019年3月至2021年5月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54例,根据手术方法分为观察组70例和对照组84例。观察组采用神经导航精准定位穿刺引流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开颅显微镜下血肿清除术治疗。比较2组患者入院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格拉斯哥昏迷指数量表(GCS)评分、肌力分级、并发症情况、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住院时间和费用。结果治疗2周后,观察组死亡2例,对照组死亡8例;2组GCS评分均高于入院时,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NIHSS评分均低于入院时,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观察组肌力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仍存活患者60例,对照组仍存活患者68例;观察组ADL良好率高于对照组,mRS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住院费用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适应证范围内,神经导航血肿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较开颅显微镜下血肿清除术疗效更佳,住院时间更短,住院费用更低,可作为脑出血患者的优先选择。
    • 宋金涛; 薛亚珂; 杨凤东
    • 摘要: 目的探讨颅内压(ICP)监测下控制性减压与开颅血肿清除术(CCH)联合治疗重症脑出血(SCH)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收集西华第一医院2019年1月至2021年3月收治的90例SCH患者,按治疗方案分成A组(n=45)和B组(n=45)。B组接受CCH治疗,A组接受ICP监测下控制性减压与CCH联合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的预后效果。比较两组术前和术后14d血清中枢神经特异蛋白(S100β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可溶性Fas(sFas)、Fas配体(FasL)水平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并发症主要包括头皮渗液、术后再出血、颅内感染等)。结果A组患者术后3个月的预后效果优于B组(P<0.05);A组患者术后14d血清NSE、S100β蛋白水平低于B组(P<0.05);A组患者术后14d血清sFas、FasL水平低于B组(P<0.05);A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4.55%(2/44)]低于B组[20.93%(9/43)](P<0.05)。结论应用ICP监测下控制性减压与CCH联合治疗SCH患者可进一步调节血清NSE、S100β蛋白、sFas、FasL水平,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有效提高患者预后,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 郭雅琴; 许群峰; 江丽华
    • 摘要: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患者开颅血肿清除术后并发脑梗死的影响因素并构建其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6月于马鞍山十七冶医院行开颅血肿清除术的颅脑损伤患者191例。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颅脑损伤患者开颅血肿清除术后并发脑梗死的影响因素,采用R 3.5.3软件包和rms程序包建立颅脑损伤患者开颅血肿清除术后并发脑梗死的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结果191例患者中,有52例发生脑梗死,发生率为27.2%。根据脑梗死发生情况将患者分为脑梗死组(n=52)和非脑梗死组(n=13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入院时GCS评分、脑疝、术后低血压、蛛网膜下腔出血和受伤至开颅时间是颅脑损伤患者开颅血肿清除术后并发脑梗死的影响因素(P<0.05)。基于上述因素建立颅脑损伤患者开颅血肿清除术后并发脑梗死的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模型验证结果显示,该列线图模型的一致性指数为0.778;校正曲线趋近于理想曲线;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该列线图模型预测颅脑损伤患者开颅血肿清除术后并发脑梗死的AUC为0.792〔95%CI(0.765,0.821)〕。结论入院时GCS评分、脑疝、术后低血压、蛛网膜下腔出血和受伤至开颅时间是颅脑损伤患者开颅血肿清除术后并发脑梗死的影响因素,本研究基于上述因素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对颅脑损伤患者开颅血肿清除术后并发脑梗死有一定预测效能,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 冯学迅
    • 摘要: 目的观察比较开颅血肿清除术、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2种手术方法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收住且行手术治疗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96例,按照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病例48例,对照组采取开颅血肿清除手术,观察组采取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观察2组患者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重症监护室(ICU)内治疗时间、血肿清除率及治疗优良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手术失血量、ICU内治疗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血肿清除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机体损伤小、疗效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程煊御; 贺瑛福
    • 摘要: 颅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 TBI)为人类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损伤之一,由于颅脑的固定容积及特殊的解剖学构造,故较人体其他器官不同,而因外伤所致的颅脑损伤脑出血往往较为迅速,可经头颅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 CT)、头颅核磁共振平扫(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脑血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straction Angiography, DSA)等常规检查手段做出诊断,原则上一经发现需立即手术,而开颅血肿清清除术(craniotomy hematoma evacuation)术后患者常预后不同,手术后患者轻者常可自愈,而重者甚至死亡,本文重点论述了开颅血肿清除术预后相关因素,帮助临床医生规避及处理相关风险。
    • 刘铁奇
    • 摘要: 目的探究开颅血肿清除术和钻孔引流术治疗中等量基底核区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40例中等量基底核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依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开颅血肿清除术,观察组患者接受钻孔引流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血肿清除率、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预后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手术时间(52.13±9.76)min、术中出血量(44.26±8.79)ml、血肿清除率(92.84±4.73)%、住院时间(9.87±3.28)d、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0.0%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的(96.41±10.33)min、(66.91±9.37)ml、(87.52±5.39)%、(13.45±3.11)d、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分分别为(9.73±2.17)、(74.36±5.48)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的(15.48±2.66)、(64.69±5.3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钻孔引流术治疗中等量基底核区高血压脑出血,可有效增加血肿清除率,并且操作简单,能够缩短手术时间,同时创伤较小,降低术中出血量,术后恢复较好,值得进行临床推广。
    • 宁杰; 左红存
    • 摘要: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微创穿刺置管引流术对基底核区脑出血患者的血肿清除效果及对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新郑天佑中医院收治的基底核区脑出血患者7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5例与对照组35例。对照组采用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观察组采用立体定向微创穿刺置管引流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术后血肿清除率、治疗前后神经功能、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较对照组低,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5.71%)也较对照组(22.86%)更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立体定向微创穿刺置管引流术治疗基底核区脑出血患者,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有效清除颅内血肿,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继而缩短住院时间,且安全性较高。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