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虐待
心理虐待的相关文献在1994年到2022年内共计106篇,主要集中在心理学、教育、基础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3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5695篇;相关期刊83种,包括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心理与行为研究、中国特殊教育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广西心理学会第十五次学术研讨会、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评估专业委员会第九次学术年会、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全国第13届学术年会暨重庆市心身与行为医学专委会第2届学术年会等;心理虐待的相关文献由151位作者贡献,包括刘文、邓云龙、刘爱书等。
心理虐待
-研究学者
- 刘文
- 邓云龙
- 刘爱书
- 潘辰
- 刘方
- 刘桥生
- 唐秋萍
- 张俊英
- 张珊珊
- 朱虹
- 胡雯
- 车翰博
- 万英
- 于腾旭
- 从恩朝
- 代辰旭
- 刘娟
- 向秀英
- 吴彦
- 周守珍
- 庹安写
- 廖英
- 张文心
- 张永珍
- 张琳钰
- 张野
- 彭熠
- 朱晓丽
- 李兵
- 李宇彤
- 李小光
- 李毅
- 李永
- 沈俊民
- 王先达
- 王沛
- 秦倩
- 肖长根
- 舒京平
- 蔡亦蕴
- 袁秀洪
- 邹圣军
- 陈明炫
- 陈海莹
- 魏传学
- 黄悠恋
- In词
- 丁大为
- 丁桂凤
- 于丽琴
-
-
李晓玫;
姜英杰;
于明阳;
袁媛;
刘芳芳
-
-
摘要:
为探究留守儿童心理虐待与攻击行为之间相关关系,采用修订后的儿童心理虐待量表、留守儿童心理弹性问卷、SCL-90中的人际关系敏感分量表和Buss-Perry攻击行为量表对754名留守儿童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心理虐待对留守儿童心理弹性具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对人际敏感和攻击行为具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2)心理弹性和人际敏感分别在心理虐待与攻击行为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3)心理弹性和人际敏感在心理虐待与攻击行为之间起到链式中介作用。
-
-
于腾旭;
刘文;
刘方
-
-
摘要:
本研究选取949名8~12岁儿童进行自我报告测验,并从中选取83名被试完成行为实验。研究考察了认知重评策略以及增强正性情绪的重评使用效果在心理虐待与儿童快感缺失间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1)心理虐待与儿童快感缺失呈正相关,认知重评策略、增强调节认知重评效果与快感缺失均呈负相关;(2)认知重评策略在心理虐待与快感缺失间起中介作用;(3)增强调节认知重评效果在心理虐待与快感缺失间起中介作用。上述结果表明,心理虐待可通过认知重评来间接影响儿童快感缺失。
-
-
李昱汝;
张珊珊;
王婧怡
-
-
摘要:
旨在研究儿童心理虐待和大学生自恋型人格障碍倾向的关系以及成人依恋在二者之间的中介作用。采用儿童心理虐待量表、成人依恋量表、人格障碍诊断问卷对52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1)91名大学生存在自恋型人格障碍倾向,阳性检出率为17.50%。男生存在自恋型人格障碍倾向的比率明显高于女生。且自恋型与非自恋型人格障碍倾向者在儿童心理虐待和依恋焦虑水平上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2)儿童心理虐待对自恋型人格障碍倾向不仅具有直接效应,还可以通过依恋焦虑间接作用于自恋型人格障碍倾向。这说明在儿童期遭受过较为严重的心理虐待的个体,成年后会具有较高的依恋焦虑水平,进而促使个体产生自恋型人格障碍倾向。
-
-
肖枫;
苏雷;
陈曼
-
-
摘要:
婚姻冲突是指夫妻之间由于意见不一致或其他原因而产生的言语或身体攻击,对子女来说可称之为父母冲突.婚姻冲突中的父母和子女会形成不健康的亲子关系,进而持续影响青少年的同伴关系、恋爱关系等.父母冲突影响子女人际交往的主要原因在于长期经历父母冲突,改变了儿童的认知和大脑发育,父母冲突使儿童形成异常的自我图式,改变了儿童大脑皮层的发展以及边缘系统中重要组成部分的发展,如海马、杏仁核等部分的发展.
-
-
李永
-
-
摘要:
童年早期的心理虐待经历会影响儿童心理、生理健康发展.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学前儿童存在园内心理虐待现象,表现在语言伤害、过度施压、威胁恐吓、冷嘲热讽、疏远冷落、过度否定等方面.本文结合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幼儿园内心理虐待的现状,对园内突显出的幼儿心理虐待现象做出原因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几点建议供园方及幼儿教师参考,对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
-
杨娅;
曹晓君
-
-
摘要:
家庭环境下对儿童产生的心理虐待,有其显著的特点,即照料者既是潜在安慰的提供者,也是威胁和痛苦的制造者。文章阐述了家庭关系下心理虐待对儿童认知、情绪和行为所造成的影响以及产生心理虐待的原因,并分析了从家庭、学校和社会层面该如何对心理虐待进行干预。从国外干预经验来看,实施父母教养计划、进行社区监管防控以及完善儿童福利机构职责是目前我国实施干预方式的重要方向,也是未来大量实证研究的焦点所在。
-
-
王沛;
张琳钰;
李宇彤
-
-
摘要:
目的:运用中介效应依次检验模型,探讨初中生学校归属感在心理虐待与校园欺凌旁观者行为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儿童期心理虐待量表、校园欺凌旁观者的干预量表和学校归属感量表,对河北省承德市某中学的517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心理虐待与学校归属感和校园欺凌旁观者介入行为总分均呈显著负相关,学校归属感与校园欺凌旁观者介入行为总分呈显著正相关。心理虐待不仅直接影响校园欺凌旁观者介入行为,还通过学校归属感的部分中介作用间接影响校园欺凌旁观者介入行为,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82.44%。结论:学校归属感在心理虐待和初中校园欺凌旁观者介入行为间起部分中介作用,能够缓冲心理虐待对初中生校园欺凌旁观者介入行为的负面影响。
-
-
尹天子;
姚琴
-
-
摘要:
为探究心理虐待影响高中生外化问题行为的内在作用机制,采用儿童心理虐待量表、人际反应指针量表、道德推脱问卷以及外化问题行为问卷对584名高中生进行测量.结果 发现:(1)道德推脱、心理虐待以及外化问题行为两两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与移情呈显著负相关;(2)心理虐待通过三条路径影响高中生外化问题行为:一是心理虐待的直接路径;二是道德推脱的中介路径;三是移情与道德推脱的链式中介路径.本研究揭示了移情与道德推脱在心理虐待与高中生外化问题行为之间的作用,为预防和干预高中生外化问题行为提供了指导和支持.
-
-
王沛;
张琳钰;
李宇彤
-
-
摘要:
目的:运用中介效应依次检验模型,探讨初中生学校归属感在心理虐待与校园欺凌旁观者行为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儿童期心理虐待量表、校园欺凌旁观者的干预量表和学校归属感量表,对河北省承德市某中学的517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心理虐待与学校归属感和校园欺凌旁观者介入行为总分均呈显著负相关,学校归属感与校园欺凌旁观者介入行为总分呈显著正相关.心理虐待不仅直接影响校园欺凌旁观者介入行为,还通过学校归属感的部分中介作用间接影响校园欺凌旁观者介入行为,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82.44%.结论:学校归属感在心理虐待和初中校园欺凌旁观者介入行为间起部分中介作用,能够缓冲心理虐待对初中生校园欺凌旁观者介入行为的负面影响.
-
-
-
-
廖英;
邓云龙
- 《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全国第13届学术年会暨重庆市心身与行为医学专委会第2届学术年会》
| 2007年
-
摘要:
目的:了解大学生儿童期心理虐待和忽视经历及其与大学生个性特征的关系. 方法:应用儿童心理虐待与忽视量表和卡特尔16PF量表对216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1.受试学生中心理虐待阳性者45人(20.83%);忽视阳性者88人(40.74%);不同性别的虐待和忽视阳性率均无统计学显著差异(p>0.05).2.男生心理虐待总分均分、责骂均分、恐吓均分三项高于女生相应得分,差别具统计学意义(P<0.05);3.虐待阳性组在A、C、F、G、H、Q3、X2、X3等多项个性因素上得分低于阴性组,在L、O、X1三项上得分高于后者,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4.受试学生儿童期心理虐待和忽视与A、C、E、F、G、H、Q3、X2、X3等人格因素成负相关,与L、O、Q4、X1等个性因素成正相关(P<0.05). 结论:1.受试大学生儿童期心理虐待和忽视经历多见,男生儿童期心理虐待发生程度较女生重;2.儿童期心理虐待和忽视与大学生外向乐观、开朗合群、情绪稳定、好强兴奋、有恒负责、冒险敢为、自由创新、自律严谨、处事安详机警等积极个性特征呈负相关,而与其多疑刚愎、抑郁自扰、烦恼焦虑、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不足等消极个性特征呈正相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