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认知机制

认知机制

认知机制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2年内共计810篇,主要集中在语言学、常用外国语、汉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69篇、会议论文37篇、专利文献28518篇;相关期刊494种,包括语文学刊、考试周刊、外国语文(四川外语学院学报)等; 相关会议15种,包括2015第十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第十一届全国国际商务英语研讨会、2010年上海医学会物理医学与康复分会学术大会等;认知机制的相关文献由1028位作者贡献,包括白解红、刘玉梅、钟书能等。

认知机制—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69 占比:2.62%

会议论文>

论文:37 占比:0.13%

专利文献>

论文:28518 占比:97.25%

总计:29324篇

认知机制—发文趋势图

认知机制

-研究学者

  • 白解红
  • 刘玉梅
  • 钟书能
  • 张庆林
  • 曾利沙
  • 田延明
  • 陈娟
  • 任凤梅
  • 傅小兰
  • 吴瑞琴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文旭; 曹阳
    • 摘要: 根据手语的语音特征和语言"经济原则",发现在中国手语中存在相同音系参数手势下包含多种词义的现象。语料分析结果表明,主要包括"一词多义"和手语"同形异义"两种情况:手语"一词多义"中的多种词义可通过隐喻映射、原型范畴理论、转喻等认知机制互相产生关联,完成同组音系参数手势下的词义拓展;手语"同形异义"下的不同词义看似无任何关联,但可以通过形态上的相似性、认知凸显、概念隐喻等认知机制使得词义不同的手势寄于同一组音系参数下,从而完成不同词义之间语义相关性的构建。整个研究表明,手语作为一种自然语言,在其形成过程中充分利用了手语符号之间在认知上的关联,体现了语言系统中的"经济原则"。
    • 谢昆
    • 摘要: 本文在大规模文本语料统计分析的基础上,着力阐述俄语能性情态谓词мочь/смочь(能)形-义互动表现,并明释不同情态义项之间的形-义关联、互动机制。本文通过对情态谓词мочь/смочь元语言释义对比,揭示出смочь内部情态类型偏态分布的形-义表现及内部动因,呈现情态谓词与句法层级之间形-义互动关涉的影响因素,并尝试对不同层级形-义互动表现作出解释,在此基础上阐明能性情态谓词мочь/смочь形-义互动的认知识解机制。
    • 塔娜
    • 摘要: 隐喻研究在20世纪成了认知科学的一项重大议题,其在认知机制的探索方面受到认知语言学、心理学、语言信息处理等多方面的共同关注。隐喻是认知的基本形式之一,在人们的生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关键性作用。隐喻认知理论从方法论、使用频率、研究范围和功能角度表现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特征。隐喻信息的处理过程能够反映思维的独特性、整体性、关联性和发散性的特征,同时这些特征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基于隐喻认知理论,从词汇隐喻能力、类比思维、文学鉴赏与创作能力以及文化意识四个方面提出了国家通用语言教学中隐喻能力培养的建议。
    • 胡颖
    • 摘要: 构式“一M+X似+一M”是一种具有两种不同构式义的特殊比较结构,分别表示“递进性差比义”和“非递进性遍指义”。这两种构式义呈现出不同的语法特征,并且存在内在的逻辑演变规律。在从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的演变过程中,类推机制、“一M”的泛化和“似”的虚化发挥了重要作用,其认知动因同隐喻、认知突显以及认知扫描方式密切相关。
    • 程香娟; 包呼格吉乐图
    • 摘要: 慢性疼痛往往是由急性疼痛逐渐演化而来,是一种长期存在于身体之内的疼痛,会给人带来生理上的疼痛、心理上的痛苦和认知功能上的损害。其中,认知功能上的损害给人带来的影响是无形且严重的。因此,本文通过总结慢性疼痛者认知功能的损害情况及疼痛慢性化的机制,使得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认识慢性疼痛,以便于为多角度地干预治疗慢性疼痛贡献理论参考的基础。
    • 邢红军; 赵玉萍; 龚文慧
    • 摘要: 在教学中使学生形成、理解物理概念,进而掌握物理规律,并使学生的物理学科能力得到发展,是中学物理教学的核心议题。研究发现,目前我国中学物理概念与规律的教学一直停留在创设物理情境、进行思维加工、理解物理意义和运用概念规律的经验层面,未能真正厘清学生形成物理概念与规律的认知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学物理教学的发展。为此,本文基于爱因斯坦的概念形成与发展理论、物理学知识—能力结构以及皮亚杰的认知理论,进一步深化与发展了物理概念与规律的教学理论,为在中学物理教学中落实物理学科核心素养提供了有益启示。
    • 张航; 孟乐; 张积家
    • 摘要: 音乐是高级意识活动产生的声音艺术,对人类的情感表达和交流具有重要意义。作为连接音乐与情绪的核心要素,协和性的形成原理至今仍然未有定论。人类如何加工多个音符构成的和声?为什么一些和声听起来协和(愉悦),一些和声听起来不协和(不愉悦)?协和感究竟是自下而上的声学感知还是自上而下的审美体验?从古希腊时代至今,这些问题就一直吸引着学者的目光。物理学家从协和与不协和的声学区别中寻找答案,生理学家从听觉生理机制方面分析协和感的产生,心理学家研究协和音程偏好是与生俱来的还是后天形成的。目前,音乐协和性的理论内容主要以西方音乐为主,中国传统民族音乐迫切需要开展相关的实证研究。
    • 张琳琳; 魏坤琳; 李晶
    • 摘要: 人际运动同步是一种“社会胶粘剂”,能促进儿童产生更多的亲社会行为。儿童的人际运动同步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提升,其同步表现受到运动方式、节奏刺激类型、同步对象等因素影响。在人际运动同步过程中,时间感知、运动计划和运动执行三大认知因素参与其中,既制约着个体同步能力的发展,也影响个体同步的表现。孤独症作为一种神经发育性障碍,孤独症儿童表现出异常的人际运动同步。未来的研究不仅要探讨孤独症儿童人际运动同步的异常机制,还要更多关注人际运动同步训练在孤独症群体中的实际应用和干预效果。
    • 杨静; 龙宝新
    • 摘要: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的学习是个体与社会在交互中主动建构的过程。从这一理论出发,教师学习机制发生于获得和互动两个过程之间,生成于认知系统内化信息、情境参与转化信息和实践操作外化信息三个环节之中。教师学习机制存在认知目的功利化、反思参与浅表化、实践操作程式化等困境。为推动教师学习机制的生成,需要建立三种机制,即现实需求激发学习的动力机制、对质反思推动学习的认知机制和教育机智构建学习的行动机制。
    • 孙涛; 王朝辉; 周佳杰
    • 摘要: 以学习或知识为基础建立的机器人认知机制正面临着普适性、智能性及服务性差的挑战,物流机器人的自适应导航性能标志着划时代的技术大变革和进步,对于机器人认知准确性、避障能力的提升功不可没。文章以增量分层判别回归算法(IHDR)为核心,将阐述其在物流机器人自适应导航中的技术构成、具体实现方法,并通过静态、动态两种环境下的仿真试验,校检物流机器人自适应导航算法的可行性,以充实物流机器人领域的技术体系。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