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微穿孔板

微穿孔板

微穿孔板的相关文献在1974年到2022年内共计286篇,主要集中在一般工业技术、建筑科学、物理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6篇、会议论文42篇、专利文献754353篇;相关期刊80种,包括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等; 相关会议31种,包括中国声学学会第十一届青年学术会议、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电磁干扰专业委员会高海拔地区输变电工程电磁环境专题研讨会、第十四届全国噪声与振动控制工程学术会议等;微穿孔板的相关文献由592位作者贡献,包括李贤徽、赵晓丹、孔德义等。

微穿孔板—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6 占比:0.02%

会议论文>

论文:42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754353 占比:99.98%

总计:754531篇

微穿孔板—发文趋势图

微穿孔板

-研究学者

  • 李贤徽
  • 赵晓丹
  • 孔德义
  • 钱玉洁
  • 吴锦武
  • 张斌
  • 盖晓玲
  • 闵鹤群
  • 段秀华
  • 王焕钦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甄冬; 王梓宇; 焦湘和; 刘晓昂; 上官文斌; 张曲
    • 摘要: 将不确定性理论应用于微穿孔板结构设计,分析不确定参数(微穿孔板板厚、声速、空气运动黏度)对微穿孔板吸声特性的影响。以板厚为随机变量,以声速和空气运动黏度为区间变量,建立微穿孔板随机-区间混合不确定性模型,利用蒙特卡洛法分析吸声系数和品质因素的不确定度,并通过实验验证模型的正确性。选取吸声系数高于某一值时对应的频带宽度最大为优化目标,以品质因素大于某一值为约束条件,对微穿孔板结构参数进行优化。优化后的微穿孔板吸声系数和品质因素得到有效改善,吸声性能的稳健性得到提升,验证了随机-区间混合不确定性模型在微穿孔板吸声性能优化上的可行性与有效性,为不确定性理论在声学工程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 颜猛; 傅亮; 查国涛; 贺才春
    • 摘要: 微穿孔板声衬基于亥姆霍兹共振器原理,是一种用于控制高速气流环境下管道噪声的非常有效的手段,其一般有单层、双层甚至多层的结构形式。当前,微穿孔板声衬在无气流环境下的声学设计理论成熟可靠,但在有气流,特别是在高速气流环境下的设计过程复杂,影响因素多,尚未形成成熟统一的设计理论依据。文章基于无气流环境下的声学设计理论,在单层微穿孔板声衬的声阻抗理论模型的基础上,采用传递矩阵法,推导出一种能产生两个主要共振频率及更高阶共振频率的双层微穿孔板声衬的声阻抗理论模型。利用该声阻抗理论模型,文章针对某已知几何结构参数的双层微穿孔板声衬,计算得到其在声强级130 dB、流速60 m/s条件下的声阻抗和吸声系数,同时采用流管试验法进行实测。结果显示,理论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基本一致,吸声系数的最大误差仅为0.05,可满足工程应用要求。
    • 王飞萌; 王良模; 王陶; 王伟利; 陈威; 姜统飞
    • 摘要: 基于Johnson-Champoux-Allard(JCA)模型和微穿孔板理论,利用传递矩阵法建立了三聚氰胺吸音海绵不同填充方式形成的复合结构的吸声系数理论模型,并比较了其吸声性能:与单层微穿孔板结构a相比,微穿孔板-吸音海绵复合结构b和微穿孔板-吸音海绵-空腔复合结构c的吸声性能均有较大提升,微穿孔板-空腔-吸音海绵复合结构d的提升效果次之。分析了几何参数对复合结构b的吸声性能的影响,得出:微穿孔板的孔径越小,复合结构在中高频段的吸声效果越好;厚度越大,复合结构在高频段的吸声性能越低;穿孔率越大,复合结构在低频段的吸声性能越低;吸音海绵厚度的增加在总体上有利于提高复合结构的吸声效果。基于粒子群算法对复合结构b和c的吸声性能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与优化前的复合结构b相比,优化后的复合结构c的平均吸声系数从0.565 4提升至0.751 9;与优化后的复合结构b相比,其吸声性能几乎不变,但吸声材料厚度减少了30%,在保持良好吸声性能的同时实现了轻量化。
    • 吴腾; 刘秀娟
    • 摘要: 为提高微穿孔板吸声体的吸声性能,提出一种宽频带封闭式背腔微穿孔板吸声结构。使用薄膜封闭背腔中的特定气体,改变背腔声抗,配合参数合理的微穿孔板,能够提升低频吸声性能并有效拓宽吸声频带。基于声电类比法推导该吸声体的吸声系数计算方法,通过有限元仿真以及阻抗管实验对理论计算结果进行验证,最后探究背腔气体、微穿孔板振动和薄膜厚度对吸声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背腔气体对吸声性能有显著影响,当在背腔中填充六氟化硫时,能提升该结构的低频吸声性能,但使吸声带宽变窄;当在背腔中填充氦气时,其法向吸声系数在240 Hz~4 300 Hz频率范围内大于0.5。
    • 孟令晗; 朱海潮; 侯九霄
    • 摘要: 为拓宽吸声带宽,提高低频吸声效果,提出新型折叠背腔微穿孔板吸声结构。建立单个折叠背腔微穿孔吸声单元的理论模型,通过传递矩阵法求解其吸声系数,通过有限元仿真验证理论计算结果。在此基础上,分析由不同背腔深度单元组成的折叠背腔微穿孔板吸声结构的垂直入射吸声特性。随着组合单元数目的增加,吸声带宽得到进一步拓展。结果表明,整体厚度仅为30.3 mm的10单元组合折叠背腔微穿孔板吸声结构在450 Hz~1 600 Hz内的吸声系数大于0.6,在1 200 Hz~1 550 Hz范围内的吸声系数大于0.8。
    • 吴佳康; 柳政卿; 王秋成
    • 摘要: 将微穿孔板吸声结构与多孔材料复合,以期得到中低频吸声性能较好的复合层声学结构。以微穿孔板多边形穿孔截面、穿孔率、空腔厚度和多孔材料类型为变量,设计复合层声学结构,给出复合层声学结构吸声系数的理论计算方法和声学有限元仿真预测模型。利用3D打印技术制备精度较高的微穿孔板实验样本,用阻抗管法对复合层声学结构的吸声系数进行实验室测量。对比预测结果和实验数据,发现两者具备很好的一致性。研究表明:复合层声学结构具有很好的中低频吸声系数,通过调整微穿孔板穿孔截面形状和穿孔率可以对中低频段(50 Hz~1600 Hz)噪声进行有效控制。
    • 陈亮; 沈敏; 何为; 余联庆; 王真
    • 摘要: 当微穿孔板背后空腔的长度受到结构限制,对于低频噪声很难吸收,在微穿孔板后增加一层聚氨酯微孔可渗透薄膜形成复合结构可增加低频吸声特性。设计一种改进的聚氨酯微孔可渗透薄膜流阻测量实验装置,充分考虑材料本身质量的影响,建立微穿孔板-可渗透薄膜复合结构声阻抗电声等效电路,该方法可普遍用于预测此类复合结构吸声特性。理论计算不同可渗透膜材料的面密度、流阻等参数对复合结构垂直入射吸声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微穿孔板背后增加一层聚氨酯微孔可渗透薄膜,可以在中低频段获得较好的吸声效果。
    • 戚美; 刘磊; 陈庆光; 路成; 陈文毅
    • 摘要: 为了拓宽普通单层微穿孔板吸声频段,进一步提高其吸声性能,本研究对基于多孔材料的复合微穿孔板吸声结构声学特征进行研究。应用声学有限元方法对复合吸声结构声场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多孔材料的位置、厚度、流阻率及其与微穿孔板或腔壁间空气层对复合吸声结构吸声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相较于普通单层微穿孔板吸声结构,添加多孔材料后的复合吸声结构吸声性能显著提高;将多孔材料紧贴微穿孔板安装,或选择较厚的、流阻率较高的多孔材料,均可有效提高复合吸声结构的吸声性能;多孔材料与腔壁间空气层对改善中、低频吸声性能有良好作用;多孔材料与微穿孔板间空气层会降低高频吸声效果。
    • 彭健; 肖新标; 李承城; 付辰辰; 许天啸
    • 摘要: 根据测试数据对空调噪声特点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空调噪声能量主要集中在100~1000 Hz的频带内,且空调噪声的大小会直接影响客室内噪声的大小。为了计算空调风道的传递损失,采用简单结构对仿真计算方法进行了验证,仿真结果证明采用“压力声学,频域”接口可以用于计算空调风道的传递损失。为了保证在空调风道内有效的布置微穿孔板,且不影响空调风道内正常的空气流量,文中设计了四种将微穿孔板排布于空调风道内的方案,均可以有效地提升空调风道传递损失的谷值和峰值。四种方案均提升了空调风道的降噪效果,其中方案1降噪效果优于方案2,方案3优于方案4。采用微穿孔板错位分布的方式降噪效果要优于同侧分布的方式。通过对微穿孔板在空调风道内的应用研究,为降低列车空调噪声提供了一种有效的途径。
    • 揭俊星; 兰晓乾
    • 摘要: 微穿孔板结构因其质轻、抗氧化、易加工等优点在降噪领域被广泛应用,为了提高单层微穿孔结构的吸声效果,本文在微穿孔板结构内添加垂直上面板的穿孔隔板,利用隔板上的微孔改善结构的降噪效果。研究表明,添加适当参数的穿孔隔板之后,结构的降噪效果有所提升,随后分析了添加穿孔隔板的孔径、穿孔率以及板厚对结构吸声效果的影响,最后利用驻波管试验验证了利用穿孔隔板提高微穿孔板结构吸声性能的可行性,为提高微穿孔板结构的吸声性能提供新思路。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