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传递矩阵法

传递矩阵法

传递矩阵法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2年内共计708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力学、机械、仪表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22篇、会议论文78篇、专利文献37755篇;相关期刊312种,包括南京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振动工程学报、噪声与振动控制等; 相关会议69种,包括中国造船工程学会船舶力学学术委员会水下噪声学组成立三十周年第十五届船舶水下噪声学术讨论会、中国声学学会第十一届青年学术会议、第十届中国系统建模与仿真技术高层论坛等;传递矩阵法的相关文献由1538位作者贡献,包括芮筱亭、周欣竹、向宇等。

传递矩阵法—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22 占比:1.62%

会议论文>

论文:78 占比:0.20%

专利文献>

论文:37755 占比:98.18%

总计:38455篇

传递矩阵法—发文趋势图

传递矩阵法

-研究学者

  • 芮筱亭
  • 周欣竹
  • 向宇
  • 郑建军
  • 黄玉盈
  • 王国平
  • 刘庆潭
  • 陆毓琪
  • 康厚军
  • 裘为柱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康厚军; 朱国敬; 苏潇阳
    • 摘要: 采用传递矩阵法对拱桥悬臂施工过程中的面内特征值问题进行求解,建立了该类桥型施工过程中面内竖弯刚度的评估方法。首先,将索和拱分别视为无垂度的张紧弦和欧拉伯努利梁,基于传递矩阵法基本理论推导了系统的总传递矩阵,考虑拱和索的边界条件以及索拱节点的位移连续性条件得到系统的特征值方程,进而计算出系统的频率和模态。同时,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15.0建立拱桥合拢状态的有限元模型并得到频率和振型的有限元解,通过对比本文方法与有限元方法计算结果,证明本文方法和模型的正确性。然后,分别采用上述理论方法和有限元方法对拱桥合拢前半跨模型的频率和模态进行分析对比,两者结果一致进一步说明了本文方法和模型的正确性。最后,选取了索的弹性模量、初始索力以及拱桥的半径等参数,作为考虑影响结构自振频率的因素,对模型的前六阶频率进行了系统的参数分析,得出拱桥的设计参数以及合拢状态下索的设计参数对结构动力性能的影响规律,并给出相应实际工程的改善措施。
    • 田杨; 章桥新; 余金桂; 黄涛
    • 摘要: 基于传递矩阵法,结合振动微分方程,提出一种计算纵肋圆柱壳自由振动特性的周向传递矩阵法。该方法基于板壳理论和圆柱壳振动控制方程,推导出圆柱壳周向传递的场传递矩阵和纵肋处的点传递矩阵,结合圆柱壳边界条件,得到频率方程,利用精细时程积分法原理,可保证计算的精度。将计算结果与有限元解进行比较,验证方法的有效性,同时比较传递矩阵法在不同传递方向上的精度,找出周向传递矩阵法和轴向传递矩阵法的适用范围。
    • 张明根; 郝小龙; 王学; 郭军刚; 唐慧慧
    • 摘要: 旋转机械结构复杂,难以直接进行转子动力学分析,通过分析传递矩阵法及有限元法计算原理,得出通用的模型构建方法,并通过将涡轮发电机转子扫频试验数据与仿真结果对比,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 杨凡; 卢剑伟; 任远凯
    • 摘要: 文章提出一种空调管路系统稳态工况下的流固耦合动力学响应分析方法。将管路结构进行多段离散化,采用传递矩阵法建立管路系统流固耦合模型,得到脉动激励下管路内壁的表面压力;基于有限元法建立压缩机配管系统虚拟样机模型,将压缩机振动和管内流体的压力波动作为激励源进行系统谐响应分析。结果表明,考虑管内制冷剂平均压力后,管路系统各阶固有频率有所增大,流体压力波动对管路系统动力学响应特性有着重要影响。该分析计算结果为空调管路系统的优化设计与减振方案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 张书燕; 王艳锋
    • 摘要: 基于Biot理论和Bloch理论,研究了反平面波在一维液体饱和多孔声子晶体中的传播特性。求解液体饱和多孔介质中反平面波的波动方程;利用界面应力-位移连续条件得到了相邻单胞的传递矩阵,将传递矩阵和Bloch理论相结合计算了单胞的复能带结构;并且利用刚度矩阵法计算声子晶体的响应谱。分析了液体黏度系数、孔隙率和材料组分比对反平面波传播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黏度系数的增大,复能带的虚部先增大后减小,相应的传输先减弱后增强,复能带的实部在布里渊区边界处先变光滑后又变尖角。这些现象与黏性对快纵波的影响是一致的;随着孔隙率的增大,两种多孔介质的密度差变大,导致带隙变宽,带隙内的衰减增强;与快纵波不同的是高频通带对应的虚部仍然为零,这是由于反平面波和慢纵波之间不会发生相互作用;减小材料组分比发现第一条带隙变宽,带隙内的衰减增强,然而第二条带隙先变宽再变窄,带隙内的衰减先增强后减弱。估算的带隙中心频率值和数值结果基本一致。
    • 单影; 许龙; 周光平
    • 摘要: 基于Timoshenko梁弯曲理论,该文建立了双激励阶梯形弯曲振动夹心式压电换能器的传递矩阵理论模型。利用解析理论模型和有限元仿真对换能器的前4阶弯曲振动特性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在换能器的各阶弯曲振动模态下,解析理论计算与有限元仿真均取得了一致结果,即在低阶(一、二阶)弯曲振动模式下换能器有效机电耦合系数大,高阶弯曲振动模式下换能器的有效机电耦合系数小。阶梯形前盖板的直径比对换能器的各阶弯曲共振频率和放大系数均有较大的影响,直径比越大,弯曲共振频率越低,放大系数越大。
    • 王飞萌; 王良模; 王陶; 王伟利; 陈威; 姜统飞
    • 摘要: 基于Johnson-Champoux-Allard(JCA)模型和微穿孔板理论,利用传递矩阵法建立了三聚氰胺吸音海绵不同填充方式形成的复合结构的吸声系数理论模型,并比较了其吸声性能:与单层微穿孔板结构a相比,微穿孔板-吸音海绵复合结构b和微穿孔板-吸音海绵-空腔复合结构c的吸声性能均有较大提升,微穿孔板-空腔-吸音海绵复合结构d的提升效果次之。分析了几何参数对复合结构b的吸声性能的影响,得出:微穿孔板的孔径越小,复合结构在中高频段的吸声效果越好;厚度越大,复合结构在高频段的吸声性能越低;穿孔率越大,复合结构在低频段的吸声性能越低;吸音海绵厚度的增加在总体上有利于提高复合结构的吸声效果。基于粒子群算法对复合结构b和c的吸声性能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与优化前的复合结构b相比,优化后的复合结构c的平均吸声系数从0.565 4提升至0.751 9;与优化后的复合结构b相比,其吸声性能几乎不变,但吸声材料厚度减少了30%,在保持良好吸声性能的同时实现了轻量化。
    • 王小东; 王会良; 苏建新
    • 摘要: 以YK7350B数控成形摆线轮磨齿机为研究对象,研究在高速转动状态下,动态磨削转矩和自身不平衡量引起的电主轴振动问题。通过传递矩阵法,建立了磨削电主轴系统的动态数学模型,并结合电主轴的具体参数,推算出主轴的固有频率。继而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得到了6阶模态振型和频率,最后通过进行了实际磨削实验,收集了正常加工条件下的电主轴振动加速度数据。实验结果表明:电主轴的振动特性在磨削Z方向影响最大,X方向次之,并随着转速的提升呈线性增长。此结论为后续电主轴的振动原理分析以及减小振动、提高摆线轮齿面加工质量提供了较为科学的数据理论支撑。
    • 胡泽超; 施亮
    • 摘要: 为降低螺旋桨传递至艇体的振动,利用轴系整体减振系统对各轴承及主辅机进行弹性支撑,通过改变桨-轴-艇体的振动传递路径使振动能量衰减,从而实现减振降噪的目的。提出了轴系整体减振系统的概念,建立了桨轴系统的力学模型,采用解析法和有限元法分析了系统横向振动的动态特性。以轴承处位移响应和力传递率为指标,对比分析了传统支撑和弹性支撑两种不同方式的隔振效果。结果表明,轴系整体弹性支撑下的轴承处位移响应小于传统支撑方式,在15~100 Hz内整体弹性支撑方式的隔振效果提高了10.9 dB,低频减振效果明显,验证了整体减振系统设计方法的可行性,为潜艇艉部耦合系统减振降噪的设计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 吴江海; 孙玉东; 尹志勇; 苏明珠
    • 摘要: 为抑制充液管路中轴向振动波传播,利用吸振器安装点处位移与轴向力连续条件,采用传递矩阵法建立充液管路带多个吸振器动力学耦合模型,与有限元计算结果对比,验证了该计算方法的正确性。计算分析了轴向波在吸振器前后的透射与反射系数,并进一步计算了吸振器周期排列时管路轴向振动带隙。研究结果表明:轴向波在吸振器共振频率全部反射,反射系数带宽随吸振器刚度与阻尼增大而变化;吸振器周期分布时,管路系统轴向振动同时存在局域共振型带隙与Bragg带隙,轴向波在局域共振型带隙内得到了有效的抑制。研究结果可为管路轴向减振、吸振器设计提供参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