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散成像
弥散成像的相关文献在1999年到2023年内共计172篇,主要集中在临床医学、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肿瘤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2篇、会议论文11篇、专利文献101807篇;相关期刊104种,包括实验技术与管理、医疗装备、实用医学影像杂志等;
相关会议10种,包括2013浙江省放射学学术年会、第十二届全国腹部影像学学术会议、2008年全国医学影像(呼和浩特)学术研讨会等;弥散成像的相关文献由524位作者贡献,包括丁玖乐、安宁豫、邢伟等。
弥散成像—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01807篇
占比:99.84%
总计:101970篇
弥散成像
-研究学者
- 丁玖乐
- 安宁豫
- 邢伟
- 陈杰
- 俞胜男
- 唐峰
- 孙军
- 张琼
- 李志铭
- 詹松华
- 黄勇
- 龚雪鹏
- 丁秋萍
- 东冉冉
- 于德新
- 何宏建
- 侯登华
- 刘克
- 刘楠
- 叶慧慧
- 吴伟刚
- 周康荣
- 周洁
- 姜保东
- 孙毅
- 孙治国
- 孙涌津
- 孙非
- 孟祥辉
- 安学亮
- 安靖
- 宋冬喜
- 张凯
- 张明暐
- 张春晨
- 张雪林
- 彭宇
- 徐武华
- 时高峰
- 暴文春
- 曾旭文
- 李传福
- 李宏宇
- 李文红
- 李晨
- 李相宁
- 李良安
- 李远辉
- 杨辉
- 梁治平
-
-
张进;
庄琰;
杜森;
任文妍;
杨洁
-
-
摘要:
cqvip:乳腺癌细胞最先转移的部位是前哨淋巴结,故前哨淋巴结状态对乳腺癌临床分期判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也决定了术中是否要进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有研究指出,未发生前哨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不建议实施预防性腋窝淋巴结清扫,因为该法不仅不能提升患者生存率,反而会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因此,术前采取有效方式来诊断前哨淋巴结转移情况至关重要。近些年,随着核磁共振(MR)技术的发展,MR淋巴管造影联合弥散加权成像(DWI)序列越来越广泛用于乳腺癌的诊断中。
-
-
黄梦琪;
宋晨宇;
林映宇;
冯仕庭;
彭振鹏
-
-
摘要:
[目的]探索MRI弥散加权成像(DWI)的表观弥散系数(ADC)评估肝细胞癌(HCC)免疫细胞浸润的可行性.[方法]纳入初治HCC患者24例,所有患者均于术前行MRI DWI检查.收集患者术后1 h内新鲜组织块,分别取瘤内、瘤旁2 cm内组织块.采用多色流式细胞分析术获得组织内炎性细胞、T细胞、B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以及CD8+PD1+T细胞、调节性T细胞、巨噬细胞比率.在MRI ADC图上测量肿瘤ADC值、瘤旁肝组织ADC值(pADC),计算肿瘤比瘤旁组织相对ADC值(rADC).采用Pearson's相关系数分析ADC值与肿瘤、瘤旁肝组织免疫细胞浸润的相关性.[结果]肿瘤和瘤旁肝组织免疫细胞数量存在差异,与瘤旁肝组织相比,瘤内CD45+细胞数量偏少(18.39%vs.25.38%,P=0.026),而CD8+PD1+T细胞明显偏高(46.22%vs.18.78%,P<0.001),此外瘤内调节T细胞数量亦明显偏高(3.29%vs.2.01%,P=0.010).ADC与多类疫细胞比例具相关性,rADC与瘤内CD4+T细胞比率呈正相关(r=0.523,P=0.009)、与瘤旁PD1+Tc细胞呈正相关(r=0.535,P=0.007),肿瘤ADC值与瘤旁CD19+B细胞呈负相关(r=-0.476,P=0.019),pADC值与PD1+效应T细胞呈负相关(r=-0.410,P=0.047).[结论]HCC肿瘤与瘤旁肝组织免疫浸润微环境存在差异,MRI ADC值可以无创性评估肿瘤、瘤旁肝组织免疫浸润情况.
-
-
严序
-
-
摘要:
磁共振弥散定量技术在临床上具有较大潜力,通过集成和独立实现多种高级弥散模型计算,多个常规预处理步骤,以及平台与医学成像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本平台实现了高级弥散模型快速、自动化的处理.本平台将复杂的弥散技术引入到了医院临床应用场景中,将极大促进该技术的临床验证,并加速器由科研向临床转化的过程.
-
-
解红霞
-
-
摘要: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我院收治的 55 例乳腺病变患者进行磁共振弥散 成像检查,测量 b=50,800 s/mm2 所有病灶 ADC 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确定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的 ADC 值的最佳阈值。结果:良、 恶性病变的平均 ADC 值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1)。ROC 曲线分析确定 ADC 阈值为 1.104×10-3mm2/s,ADC 阈值诊断敏感性为 96.77%(30/31),准确性为 85.45%(47/55),特异性为 70.83%(17/24)。结论:ADC 值有助于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
-
李远辉;
骆秋霞
-
-
摘要:
目的:对比分析脑梗死患者高清弥散成像(multiplexed sensitivity encoding diffusion imaging,MUSE)和传统弥散成像的图像质量,并探讨高清弥散成像(MUSE)在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研究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岭南医院2020年8月—2021年1月收治的脑梗死患者46例,所有患者均行常规头颅MRI(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平扫、传统弥散成像和高清弥散成像(MUSE)扫描,对比分析高清弥散成像(MUSE)和传统弥散成像的图像失真度,信噪比(signal-to-noise ratio,SNR)、对比噪声比(contrast-to-noise ratio,CNR)及对病灶的显示率.结果:传统弥散成像图像变形程度大于高清弥散成像(2.94±0.41 vs.4.53±0.52);高清弥散成像的SNR、CNR均高于传统弥散成像,SNR(58.04±12.53 vs.16.56±5.21),CNR(656.74±124.08 vs.252.37±37.12);高清弥散成像对病灶的检出率显著优于传统弥散成像(4.28±0.38 vs.3.42±0.2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清弥散成像(MUSE)较传统弥散成像拥有更好的图像质量且对病灶具有更高的检出率.
-
-
李远辉;
骆秋霞
-
-
摘要:
目的:对比分析脑梗死患者高清弥散成像(multiplexed sensitivity encoding diffusion imaging,MUSE)和传统弥散成像的图像质量,并探讨高清弥散成像(MUSE)在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研究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岭南医院2020年8月-2021年1月收治的脑梗死患者46例,所有患者均行常规头颅MRI(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平扫、传统弥散成像和高清弥散成像(MUSE)扫描,对比分析高清弥散成像(MUSE)和传统弥散成像的图像失真度,信噪比(signal-to-noise ratio,SNR)、对比噪声比(contrast-to-noise ratio,CNR)及对病灶的显示率。结果:传统弥散成像图像变形程度大于高清弥散成像(2.94±0.41 vs.4.53±0.52);高清弥散成像的SNR、CNR均高于传统弥散成像,SNR(58.04±12.53 vs.16.56±5.21),CNR(656.74±124.08 vs.252.37±37.12);高清弥散成像对病灶的检出率显著优于传统弥散成像(4.28±0.38 vs.3.42±0.2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清弥散成像(MUSE)较传统弥散成像拥有更好的图像质量且对病灶具有更高的检出率。
-
-
-
-
摘要:
生物医学影像中心校级科研条件平台,全球重要的磁共振测试中心。拥有大视野高分辨血管壁多对比度成像、三维心肌定量成像、定量血流成像、定量生理成像、无变形高分辨率弥散成像等诸多原创技术,在磁共振领域权威学术期刊上发表,申请并获得多项中国发明专利,过硬的技术获得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评价。平台在心脑血管、神经变性性疾病的医学影像学测试分析方面具有核心技术优势,支撑基于血管壁成像技术对动脉粥样硬化和脑卒中开展的大规模临床人群队列研究、高端医疗设备脑起搏器磁共振成像及兼容性测试等项目。
-
-
-
-
摘要:
生物医学影像中心校级科研条件平台,全球重要的磁共振测试中心。拥有大视野高分辨血管璧多对比度成像,维心肌定量成像、定量血流成像、定量生理成像、无变形高分辨率弥散成像等诸多原创技术,在磁共振领域权威学术期刊上发表,申请并获得多项中国发明专利,过硬的技术获得国内外同的高度评价。
-
-
傅丽晖;
丁文全;
梁良;
周进龙
-
-
摘要:
目的 利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弥散加权成像(DWI)及多种后处理技术来立体显示周围神经的全貌,判断肿瘤与神经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26例临床及常规磁共振检查诊断为周围神经相关肿瘤患者及20例健康体检者(健康对照组),行术前DTI及DWI扫描并分别进行DTI单方向最大密度投影(MIP)后处理及DWI抑制各向同性组织信号单向编码成像剪影(SUSHI)后处理,观察目标神经形态、信号判断肿块与目标神经的关系,并与术后病理进行对照.将目标神经起源组、非目标神经起源组及健康对照组间神经的平均弥散表观系数(ADC值)进行两两比较.结果 术前DTI判断结果与术后对照病理诊断符合率88.4%;DWI诊断符合率100%.单方向DTI的MIP重建图像质量较DWISUSHI差,两者间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目标神经起源组与健康对照组神经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目标神经起源组与健康对照组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目标神经起源组与非目标神经起源组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磁共振DTI、DWI及多种后处理技术均能立体地显示各部位周围神经及肿瘤全貌,DWISUSHI的重建图像质量优于单方向DTI重建图像,ADC值能体现周围神经内部微环境的变化,有助于外科医生制定手术方案.
-
-
马宜传
-
-
摘要:
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已成为临床评估乳腺病变的重要检查技术,尤其对年轻的乳腺癌患者,MRI相对于乳腺钼靶摄影及超声检查更敏感,诊断价值更高.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和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ynamic-contrast 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DCE-MRI)是目前MRI检查乳腺的首选序列.随着科技进步,MRI技术也从单纯解剖学向分子影像学的方向发展,MRI新技术如磁共振波谱分析(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磁敏感成像(susceptibility weighted imaging,SWI)和血氧水平依赖性技术(blood oxygenation lev-eldependent,BOLD)成像等能为乳腺病变提供更有价值的诊断参数,因此,乳腺MRI检查对确定乳腺癌手术前准确分期、指导放疗及化疗具有重要临床应用意义.本文对MRI新技术在乳腺癌诊断及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
-
许顺良
- 《2013浙江省放射学学术年会》
| 2013年
-
摘要:
弥散成像是基于不同组织中氢质子运动性差异的一种功能性成像方法,在急性脑梗塞的诊断中显现出无可比拟的优势.随着磁共振技术的发展,弥散成像已经从脑部的应用发展到腹部甚至全身.目前,在肝脏的磁共振检查中,已经作为一个标准序列应用于临床.在肝脏疾病诊断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病灶的检出、病灶的定性、肿瘤治疗疗效的评估、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判断等.目前临床应用的弥散成像均基于均质状态下的单指数衰减模型,通过两个b值就可以计算ADC值。但不同的b值选择ADC就有不同的表现,随着b值的增高ADC值下降,而且低b值的弥散成像更多受到组织中血流灌注的影响。随着呼吸门控弥散成像在腹部的应用发展,基于多个b值的双指数模型弥散成像成为可能并在近年应用于临床。该模型将弥散区分为快、慢之别,分别代表成像体素中的血流灌注和分子弥散。双指数模型弥散成像更适用于富血供的肝脏,有研究将该模型应用于正常肝脏,结果显示分子弥散在不同肝脏区域不具有差异性,而弥散中的血流灌注则在不同肝区有显著差异。在对肝脏肿瘤疗效的判断上,双模型不仅能够提供分子弥散在治疗后的变化,也可以提供肿瘤的血供变化。
-
-
-
-
-
-
-
-
-
-
王锡臻;
王滨;
刘作勤;
刘金刚;
牛庆亮
- 《第五届医学影像山东国际论坛、山东省第十七次放射学学术会议暨山东省第十五届医学影像学学术研讨会》
| 2008年
-
摘要:
目的:研究不同HIF-1α表达水平的前列腺癌(Cho+Cr)/Cit比值及ADC值的差异,以明确组织微观环境对代谢水平及微观结构的影响。方法:MRI检查使用Siemens Sonata 1.5T高场强超导MR成像仪,线圈采用腹部相控阵线圈,波谱序列采用CSI-3D-Prostate序列,采用Spectroscopy软件(西门子Leonardo工作站)进行波谱数据处理。DWI采用EPI序列,计算PCa(n=38)、BPH(n=21)及正常外周带(peripheral zone, PZ)(n=17)三种感兴趣区(Cho+Cr)/Cit比值及ADC值。采用免疫组化检测HIF-1α表达水平,根据HIF-1α表达分为阳性组和阴性组,对比两组(Cho+Cr)/Cit比值及ADC值的差异。结果:PCa、BPH及正常外周带的(Cho+Cr)/Cit比值分别为3.98±0.12、0.56±0.19和0.38±0.09(P<0.05)。PCa、BPH和正常外周带的平均ADC值分别为49.32±12.68×10-5mm2/s,86.73±26.75×10-5mm2/s,126.25±27.21×10-5mm2/s(P<0.05)。阴性组的(Cho+Cr)/Cit比值及ADC值分别为5.14±0.26和41.50±13.1×10-5mm2/s。HIF-1α阳性组PCa(Cho+Cr)/Cit比值及ADC值分别为2.20±0.16和61.31±12.04×10-5mm2/s。HIF-1α表达阳性组(Cho+Cr)/Cit比值高于阴性组,而阳性组的ADC值低于阴性组(P<0.05)。结论:组织微观乏氧环境能够影响组织代谢及组织微观结构,MRSI和DWI能对组织微观环境进行初步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