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异位骨化

异位骨化

异位骨化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375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38篇、会议论文23篇、专利文献2222篇;相关期刊185种,包括中国骨伤、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中国康复医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21种,包括第十届北京国际康复论坛、第9届北京国际康复论坛、第三届世界灾害护理大会等;异位骨化的相关文献由1050位作者贡献,包括范存义、冯祁军、牛云飞等。

异位骨化—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38 占比:13.09%

会议论文>

论文:23 占比:0.89%

专利文献>

论文:2222 占比:86.02%

总计:2583篇

异位骨化—发文趋势图

异位骨化

-研究学者

  • 范存义
  • 冯祁军
  • 牛云飞
  • 于长隆
  • 吴新宝
  • 孟宪卿
  • 林霖
  • 洪新杰
  • 王立江
  • 田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蔡童欣; 雷敏聪; 周逸钧; 孟殿怀
    • 摘要: 目的系统综述获得性异位骨化(AHO)相关动物模型,为研究疾病防治方案提供可靠造模方法。方法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自建库至2021年11月AHO动物模型相关文献,筛选并提取文献关键内容,采用文献归纳法对各型AHO动物模型进行分析与评价。结果最终共纳入20篇动物实验研究相关文献,可归纳为创伤后和神经源性两大类异位骨化动物模型,用于模拟AHO的发生发展过程。创伤后异位骨化动物模型主要有肌肉损伤、跟腱切断、肌肉损伤联合关节制动、髋关节损伤、异位植入、爆炸伤和烧伤7种。神经源性异位骨化动物模型主要包括脊髓损伤和脑外伤。目前实验室中常用跟腱切断法和成骨因子植入法造模,此类方法可靠、易行、成功率高,但无法准确解释临床中复杂条件下异位骨化的发病机制。基于爆炸伤、烧伤、神经损伤等条件下造模方法正在完善,为临床研究某些特殊病因所致异位骨化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及防治方案提供了支持。结论目前存在的几种造模方法各有利弊,但均无法完整复制人类异位骨化的全部特征,因此,临床上在判定模型的选择方面尚无统一标准。针对疾病的不同病因,选用合适的动物模型,对不同类型AHO在早期制定有效干预措施至关重要。
    • 王晔恺; 陈位; 杨颍辉; 吴静泽; 王和平; 姚燕珍; 鲍舟君
    • 摘要: 目的·建立预测骨折后接受手术治疗患者发生异位骨化(heterotopic ossification,HO)风险的nomogram临床评分系统。方法·选取2018年8月至2020年10月在浙江省舟山医院骨科或脑外科住院的骨折并接受手术的患者共124例,其中男性81例,女性43例,年龄25~91岁[平均年龄(56.48±15.45)岁]。收集患者入院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是否合并脑外伤、麻醉方式、手术持续时间、术中出血量等。采集患者骨折后1 d、7 d、15 d共3个时间点的外周血,ELISA法检测血清骨成形蛋白2(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2,BMP-2)、BMP-4、BMP-5、BMP-7及细胞因子白介素-4(interleukin 4,IL-4)、IL-6、IL-10、γ干扰素(interferonγ,IFN-γ)、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的浓度。按随访结果将患者分为可见HO组和未见HO组,以α=0.15从临床和实验室指征中挑选2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纳入单变量Cox回归模型;再以α=0.05从单变量Cox回归模型中挑选变量纳入多变量Cox回归模型来筛选患者发生异位骨化的独立风险因子,并计算风险率(HR);最后通过R语言中的rms包进行nomogram可视化输出。结果·随访共发现13例异位骨化患者,随访发现时间中位数为71(38,292)d。通过组间比较、单变量Cox回归分析、多变量Cox回归分析得到合并脑外伤(HR=2.932,P=0.038),手术持续时间(HR=1.005,P=0.007),术中出血量(HR=1.004,P=0.022),15 d时的BMP-2(HR=1.009,P=0.044)、BMP-4(HR=1.004,P=0.011)、TGF-β(HR=1.011,P=0.046),以及7 d时的BMP-7(HR=1.004,P=0.008)共7个对异位骨化结局有显著影响的独立因子并输出得到骨折后90 d、180 d、360 d患者异位骨化发生概率预测的nomogram评分系统。结论·预测骨折后手术患者异位骨化风险的nomogram评分系统的7个评分指标分别为是否合并脑外伤,手术持续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后15 d外周血BMP-2、BMP-4、TGF-β水平,以及骨折后7 d外周血BMP-7水平。
    • 曾恒(综述); 占新华(综述); 牛云飞(审校)
    • 摘要: 创伤性异位骨化(traumatic heterotopic ossification,THO)是指创伤后在非骨骼组织(肌肉、肌腱及其他软组织)内形成病理性骨组织,常发生于关节置换术后,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病率高达约30%[1]。THO大部分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少部分患者会引起局部肿胀、疼痛,关节活动受限,严重影响患者生活。THO的发生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在治疗上也存在很大争议,本文主要就THO的发病机制及诊疗进展进行综述。
    • 李波; 窦豆
    • 摘要: 异位骨化是指在肌肉、肌腱、韧带等软组织内形成骨组织的一种病理现象,严重影响患者的肢体功能及预后。异位骨化的发生机制尚不明确,因此缺乏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手段。目前的研究认为其形成过程主要涉及成骨前体细胞的参与、局部组织微环境的诱导以及神经系统的调控。本文将从上述三个方面对异位骨化近年来的研究进展进行系统回顾,以期为其进一步研究和治疗提供参考。
    • 袁文
    • 摘要: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是以颈椎后纵韧带异位骨化并压迫脊髓、神经根而引起四肢无力、麻木、行走困难甚至瘫痪等神经症状为特点的一种颈椎退变性疾病。该疾病最早被报道为颈部后纵韧带钙化,而通过尸体解剖病理分析证实为后纵韧带骨化性病变,最后正式命名为后纵韧带骨化症⑴。流行病学研究显示,OPLL在东亚地区更为常见,发病率在日本高达4.3%;在中国约为1.8%;而非亚洲人群仅为0.01%~2%,且好发于50岁以上男性患者⑵。
    • 张滋彬; 万千千; 覃文聘; 卢伟诚; 韩潇潇(综述); 焦凯(审校)
    • 摘要: 异位骨化(HO)是一种软组织中出现异常骨组织的疾病,目前其临床治疗方式较单一且效果不佳,主要是由于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因此有必要深入了解HO的病理机制,从而为其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近年来,大量研究显示,神经-骨偶联机制在HO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神经可以通过提供细胞来源、与免疫系统交联及调控棕色脂肪组织产生等方式调控骨组织中HO的形成及矿化,而骨组织也可以在此过程中对神经活动进行调控,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对HO的发生、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将围绕神经-骨偶联机制促进HO发生的研究进展展开综述。
    • 吴秋敏; 高文强; 夏贤生; 吴宝杰
    • 摘要: 肘关节恐怖三联征是指存在尺骨冠突骨折、桡骨头骨折情况,继而引起肘关节脱位[1]。该病在临床中少见,病因包括车祸致伤、高空坠落致伤及跌倒摔伤等,针对此类疾病目前多是采取手术治疗,经手术治疗主要可恢复肘关节部位相关功能,缓解症状体征[2]。然而相关研究表明在肘关节恐怖三联征手术后,患者极易出现异位骨化、创伤性关节炎以及关节僵硬等并发症,影响患者的康复及预后,因此对此类患者应予以合理的干预。针灸、中药熏洗均对关节疾病的干预有积极意义[3]。本研究中选取80例肘关节恐怖三联征手术治疗的患者,探讨对患者予以针刺配合熏洗方式的干预价值,报告如下。
    • 朱玉锋; 郑志永
    • 摘要: 患者,男,67岁。2018年11月因脑出血在当地医院卧床治疗10 d后,起床时感觉左髋部疼痛,疑为钙化,未行系统治疗。2020年11月9日因左髋部疼痛伴活动受限2年余进入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治疗。查体:双侧髋关节无明显肿胀,左髋关节活动受限,不能端坐。
    • 贺中原; 刘希哲; 周治宇; 刘少喻
    • 摘要: 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是以脊柱韧带异位骨化为特点的常见疾患[1]。亚洲人群较欧美常见,其中日本发病率最高,为1.9%~4.3%;中国人群发病率约为3.08%。发病以C5最为多见,其次为C4和C6。大多数OPLL发生在40岁以后,平均发病年龄50岁,男性发病几乎是女性的两倍[2-5]。随着骨化的进展,特别是骨化块厚度的生长导致颈椎管逐渐狭窄,脊髓和神经组织受压损伤,可导致不同程度四肢感觉、运动、大小便障碍、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临床症状,甚至瘫痪[6-7]。目前对于后纵韧带骨化症机制的研究包括遗传因素、内分泌、生物力学因素、细胞内外细胞因子作用、生活习惯等。
    • 谢程欣; 王维; 王成龙; 李清龙; 尹东
    • 摘要: 目的:骨形态发生蛋白具有诱导、促进骨生长和形成的作用,但目前国内外应用骨形态发生蛋白治疗急性胫骨骨折的研究结果存在争议,使得骨形态发生蛋白的疗效尚不明确.文章通过Meta分析系统评价应用骨形态发生蛋白治疗急性胫骨骨折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lsevier、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CNKI及万方等数据库建库至2020年2月发表的文献,筛选出与骨形态发生蛋白治疗急性胫骨骨折相关的临床对照研究.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与偏倚风险评估,并提取数据,采用Cochrane系统提供的RevMan 5.1软件对结局指标进行Meta分析.结果:①最终纳入7篇文献进行Meta分析,包含6篇随机对照研究和1篇队列研究,共计1256例病例,其中骨形态发生蛋白组793例,对照组463例;②Meta分析显示,骨形态发生蛋白不能显著提高愈合率(P=0.07),但能降低二次干预率[RR=0.64,95%CI(0.49,0.84),P=0.001];应用骨形态发生蛋白对术后疼痛、感染、硬件故障、水肿及肿胀等方面无明显影响(P>0.05);骨形态发生蛋白显著增加了异位骨化及软组织钙化的发生率[RR=2.89,95%CI(1.40,5.95),P=0.004];仅针对开放性胫骨骨折患者,骨形态发生蛋白显著提高了其骨愈合率[RR=1.16,95%CI(1.04,1.30),P=0.009].结论:提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骨形态发生蛋白能够显著减少二次手术干预率,骨形态发生蛋白更适合作为复杂开放性胫骨骨折的辅助疗法;此外较高的异位骨化及软组织钙化率与骨形态发生蛋白相关.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