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层民众
底层民众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292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中国政治、信息与知识传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91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2218篇;相关期刊201种,包括住宅与房地产、南方人物周刊、时代人物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第六届全国信息与电子学科研究生教育学术研讨会等;底层民众的相关文献由270位作者贡献,包括李忠、柳士同、王筱宁等。
底层民众
-研究学者
- 李忠
- 柳士同
- 王筱宁
- 刘晓文
- 季美含
- 宋学清
- 张承志
- 徐畅
- 王洪伟
- 郭松民
- 闫肖锋
- 陆永基
- Charles
- Higher
- Kimicil
- 一地秋白
- 丁玲
- 于建嵘
- 于秀娟
- 于贤
- 仲从甫
- 仲文天
- 任武平
- 伍益中
- 何瑫
- 何蓓琦
- 傅一河
- 傅书华
- 刘作晶
- 刘勃
- 刘奇123
- 刘成信
- 刘挺
- 刘晓庄
- 刘江
- 刘源
- 刘艳萍
- 刘英杰
- 刘蔚
- 刘鑫
- 刘长林
- 刘鹏娇
- 劳力
- 十年砍柴
- 单永军
- 古大勇
- 史际春
- 吕丽霞
- 吕文利
- 吕永林
-
-
-
姜瑶
-
-
摘要:
“热血沸腾,热泪盈眶!”这是我在看完舞剧《热血当歌》的感受。湖南省歌舞剧院民族舞剧《热血当歌》是湖南省委宣传部、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湖南省演艺集团重点创作剧目,也是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献礼剧目。舞剧《热血当歌》讲述了青春热血、极富个性的戏剧家田汉,在上海结识了艺术理念相投的安娥与聂耳。在纸醉金迷的上海滩,他们洞察了中国的危机以及底层民众的痛苦,用自己的一腔热血和艺术作品,为劳苦大众和抗日救亡发声,并最终创作出了《义勇军进行曲》唤起不愿做奴隶的人们,发出吼声。
-
-
范淑杰
-
-
摘要:
20世纪20年代,旅华韩国作家朱耀燮以上海为背景创作了多篇文学作品,在《人力车夫》与《杀人》这两篇短篇小说中,着力塑造了以人力车夫阿靖与妓女吴宝为代表的挣扎在社会最底层的民众形象,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城市底层人民的悲惨命运,揭示了他们悲惨人生的根源在于经济贫困和阶级压迫,批判了近代上海社会的黑暗与腐败。
-
-
黄庆丽
-
-
摘要:
选择墨家作为思想样本,考察中国教育思想的起源之一对教育正义如何理解及界定,以及墨家如何利用思想和行动来争取底层民众的教育权益,使之受到一定程度的重视。当前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分配的宏观政策背景,遏制了因社会阶层分化与固化而呈现两极扩大化的趋势。教育权益作为获取能力与争取承认的重要手段,对解决阶层间合理的正向流动有重要参照价值,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公平与正义。这意味着墨家教育思想发出的“有能则举,无能则下”的呼吁,在当代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
-
杨国伟
-
-
摘要:
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广西文学史上,作为“三剑客”之一的作家鬼子历来深受学界关注。本名廖润柏的作家鬼子,出生于广西河池市罗城仫佬族自治县,这是个地处桂西北大石山区的地方,这里曾经交通闭塞,经济发展落后,鬼子通过自己的勤奋和努力,靠着文学创作一步一步离开这个地方,走进繁华的大都市。或许是这样的人生经历,使得鬼子的小说充满了对乡村底层民众的深切关怀。
-
-
-
韦斯琴
-
-
摘要:
小学三年级的语文课本上,选了一篇安徒生的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那个美丽的小女孩,金发卷曲着,白皙的面容上写满了惶恐。她蜷缩在街角,眼眸里衔着泪,寒冷与饥饿令她颤抖,并让她产生了幻觉。她看见了插着银色刀叉的烤鹅,还看见了烛光里的祖母……她在大年夜冻死在冰冷的街角。对于生活在太平盛世里丰衣足食的孩子,他们无法接受一个美丽的小女孩,被这个世界无情地抛弃。或者说,一群八九岁的孩子,他们还无法理解,二百年前的北欧社会底层民众的苦难。
-
-
张金玉
-
-
摘要:
从古至今,婚姻都是人生的大事之一,“有情人终成眷属”是中国人对婚姻生活最美好的向往和祝福。然而,另一方面,婚姻纠纷却又普遍存在于每个家庭之中。“清官难断家务事”,社会对婚姻纠纷似乎没有任何妥善圆满的处理方法,但这不碍于学界对该问题的孜孜探求。从民国学人陈东原、陈顾远等关注婚姻问题为滥觞,至今有数不清的学者投身其中,并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研究成果,婚姻家庭史以其横跨百年,涉及社会史、经济史、文化史、法制史、性别史、日常生活史等诸多领域,成为史学研究的一颗“常青树”。
-
-
金钢
-
-
摘要:
从长篇小说《行色慌张》(2002)到中短篇小说集《阁楼》(2020),仉立国(老长)一直在书写哈尔滨城市底层民众的凡俗生活。与阿成的《马尸的冬雨》、梁晓声的《人世间》、迟子建的《烟火漫卷》、孙且的《有一个地方叫偏脸子》等描写哈尔滨的作品不同,仉立国的小说地域色彩并不浓厚,他所写的是普通人的城市,而不是城市的历史大事件或现代化景观。
-
-
程姗;
石健
-
-
摘要:
苦难书写始终是萧红小说创作的鲜明主题.萧红作品中关于苦难的理解和表达,一方面强调社会制度给底层民众带来的压迫和奴役,另一方面突出社会动荡给女性生存状态和命运带来的悲惨境遇.这种苦难的理解和表达又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为界产生明显变化.萧红以悲剧性的经历、感受和生命体验,表现战争给普通民众造成的身体和心灵创伤,以女性视角观照她所熟悉的乡土社会的生命形态和不幸,揭示女性苦难生活的本质根源.